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12 10:12:10

摘要:在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注意引导教师深入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找准事业发展方向;查找与全国高职院校的差距,明确学校发展思路;梳理高职院校科研制度、教师思想认识等问题,纠正科研工作定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019-03

笔者所在学校从2006年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以来,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仅论文一项就由2006年的15篇上升到2013年的380篇。数字是可喜的,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数字背后的问题:第一,实证性、应用性研究论文数量少,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论文少;第二,持续性的研究论文少,也就是绝大多数教师的研究方向不确定;第三,团队型的研究论文少。纵观当前的高职院校的科研论文,这些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政策、资金等大力投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何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笔者以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引导教师深入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找准事业发展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的机遇期。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数量从2002年的767所增加到2012年的1297所,净增长了530所,快于同期的本科院校增长。高职院校的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而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对于“到底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还不甚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2011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指出“职业教育是使学习者获取某种职业或行业或数种职业或行业特定的知识、技艺和能力的教育课程,有基于工作的成分(例如实习,双轨制教育课程)”;“普通教育系指为发展学习者的普通知识、技艺和能力以及读写和计算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通常是以学校或学院为基础的。普通教育包括那些为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做准备的教育课程,但是不为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做准备,也不直接授予与劳务市场相关的资格证书”,“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之上,在专业化的教育学科提供学习活动。它是高度复杂和高度专业化的学习。高等教育包括通常所理解的学术教育,但还包括高级职业或专业教育”。从这之中,我们可以明确三个问题:第一,职业教育以指向工作或者说就业区别于普通教育;第二,职业教育中有普通教育的内容,二者有交叉;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它包含基于实用或者特定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也包括通向其他更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学术性教育内容。

在我国,20世纪末以来,随着《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颁布实施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系列教育发展政策的出台,国家也已经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等为办学机构的格局。[1]以姜大源[2]为代表的职业教育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为导向、保证人可持续发展的跨越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以就业为导向,但首先应该关注教育,在就业导向的目标下,融入教育,融入人文的思想,致力人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仅是培训。高等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同时必须有职业要求和教育要求相结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以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是本质定位,职业是特征定位,高等只是层次定位。

总的来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认识上,我们已经与国际同步发展。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这一问题,就是要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清楚意识到,高职院校具有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样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但是在具体投入和实践上是有区别的,亦步亦趋的管理和思想是不利于教师自身和学校发展的。

二、查找与全国高职院校的差距,明确学校发展思路

我国高职院校在新世纪头十年机遇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但60%的高职院校是近十年内组建的,人才培养处于调整中,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师资力量还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呈现,而200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学龄人口达到高峰的1.2亿人后,并不会短时间下将,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一个量的扩展。今后的高等职业院校该如何发展?2006年底,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2008年分三批确定了100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另有省级示范建设院校),其中2007年开始同期公布示范院校的重点建设专业。之后又在2010年开始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二期工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在原有的100所基础上,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旨在通过实施“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方面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及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并带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示范院校建设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方向。[3]但属于国家级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不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具体高职院校要加快发展,还需将本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与国家级及省级示范院校作对比,尤其是要跟同类别同领域的学校对比,找到差距。同时,深入研究示范院校及同领域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差距,找准学校在全国、全国同领域及省内高职院校中的位置。学校整体及教师个人,只有通过这种不定期的比较,才能在新发展形式中调整思路。

三、梳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纠正科研工作定位

2012年全国1288所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中,有162所(占院校总数的12.58%)在14家高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文331篇,占被统计的3609篇论文的9.17%。[4]虽然在100所示范高职院校中,有31所院校共发文118篇,但它们仅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2.41%,占示范院校总数的31%,这与505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59.83%)普通本科院校发文3208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88.89%的数据差异很明显。[4]这仅仅是在高等教育一类期刊上的情况统计,如果扩展到各类期刊的统计,结果就不得而知了。这些统计数据,除了提示我们高职院校的科研情况不容乐观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科研?我们的科研工作定位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了?

1.学校科研管理制度的问题。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作为外化的一种观念,时刻透露出学校对其科研工作的取向和定位。[5]查找对比分析了很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后,笔者发现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与自身承担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适应。表现在:第一,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理解,科研制度展现的自身科研定位模糊不清。长期以来,保持和本科院校相似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思路等,重视学术性的专业基础教育,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指向职业的特征。往往参照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多把教师科研导向基础理论研究,强调大项目、大课题的申报,对技能领域的实证性和应用性的小研究支持不足,缺乏团队培养和对持续研究的支持,丧失了制度的独特性,直接导致学校的人、财、物分散,科研工作无重点,难形成特色和竞争实力。第二,对科研和教学关系阐释不够。学生就业带来的办学压力和师资队伍培养紧迫性的矛盾,致使很多学校的制度不能保证学校的人财物合理投放到教育和科研活动中,将教师的教育和科研活动引向对立和冲突,教师奔走在二者之中,既影响了对学生的教学,又影响了科研。第三,科研评价制度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不适宜。多数学校采用以论文数量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数量、课题级别及经费多少来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使得教师往往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选择时间长、投入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产品等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更不敢耗时在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中,而这些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优势的地方。[6]

2.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由于我国60%的高职院校是近十年内组建的,很多教师意识和能力发展没有跟上学校办学层次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教研就是科研,撰写学术论文就是写教学心得;认为申报课题就是搞科研,往往集中各种资源申报课题,而不顾是否能完成课题;认为搞到合作项目,找回来经费就是搞科研,普遍将科研的目的定位为评职称和职务上升需要,所以急功近利,很难深入。常把教育和科研的关系对立起来,产生时间和精力分配的矛盾,加上科研目的的功利化,导致大多数教师对科研丧失信心。

3.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问题。第一,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必须履行的职能。从教育分类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必然要求承担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有开展学术研究的要求。从教育内容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同时需要承担学生职业前的专业教育和为其继续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教育为主的教育做好衔接,这也对高职院校提出了科研的要求。第二,科研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途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行各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并直接服务社会。这需要教师不但是教学能手,还是行业的高手。教师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互相依赖。教师具备把握、发现和革新行业生产技术、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不但直接形成成果服务社会,还能丰富教学内容,给课堂增添活力。第三,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是应用性研究。这是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及师资力量构成特点决定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及管理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特点,所以教师熟悉各自所在行业的生产、服务和管理的流程和特点,了解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关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产品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更符合企事业单位和市场的需求。[5]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9月10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更是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阶段。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当理清思路,对以上所述问题,通过制度的创新及修订,引导教师了解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转变观念,在教学和科研上合理分配时间,注重整合资源,建立团队,做出更多能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性研究成果。这样才能让科研工作正真促进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柴福洪,陈年友.高等职业教育名词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5]伍新德.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及管理制度创新[J].职业与教育,2008,(2).

[6]桂德怀.高职院校科研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作者简介:刘奉(1963-),女,重庆永川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儿童营养。

推荐访问:几个问题 需要注意 管理工作 新发展 科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