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校理想信念系统化教育模式探究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2-02-16 10:06:16

1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总体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理性的特点,他们在理想信念的选择和追求上表现出远大的抱负、执着的追求和较强的素质,体现出较高的政治热情和奉献精神。[1]但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这也对高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原因分析

(1)教育主体方面。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主要依托于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两课”,课程设置上内容相对有限。另外“两课”教学普遍存在授课方式单一,说教为主,内容空洞乏味,不能有效结合现实生活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2)教育客体方面。现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为90后,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过于追求个性,自我意识较强,心理脆弱,人际交往存在缺陷,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薄弱。这些都加大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

(3)教育环境方面。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不断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当前各种媒体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放弃了媒体职责,播出一些庸俗化的节目;另外,互联网络由于缺乏有效监控,很多黄色、暴力及社会负面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3]

3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系统化教育模式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软环境。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递文化知识、陶冶高尚情操、活跃课余生活、疏导消极情绪等方面,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境界。[4]高校一方面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建设,创建一个整洁优美、富有思想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软环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硬实力。目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任务单一的落在“两课”老师的肩上,专业教师只发挥了“授业、解惑”的功能,在“传道”上似乎用力不够,而高校思政辅导员队伍疲于应付行政事务性工作,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上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高校应该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加强这三支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专业教师应该把传授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学好知识、奉献社会的崇高理想;而“两课”老师应把枯燥乏味的政治内容与生动的现实生活结合以来,提高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还应该把思政辅导员从琐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发挥其大学生思想引导的职责。

(3)加强课程内容建设,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化。目前高校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所开设的“两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完整的纳入。目前的课程理论性较强,能激发大学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誉观的影响力还不足。高校需要在完善两课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分阶段分方向进行理想信念的引导。大一阶段,高校应抓好新生转型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树立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做好大学生涯的规划;大二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精神和创新精神;大三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加强奉献祖国、奉献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四阶段,应该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能,加强职业道德、社会道德教育。

(4)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要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教学平台建设,把专业课堂、两课课堂、生活课堂、网络课堂四个平台有效地结合运用。“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认为形成理想信念的正面影响因素按作用大小依次为:社会环境(48%)、家庭环境(47%)、社会实践(15%)、典型人物影响(15%)、理论教育(15%)、同学影响(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环境的影响力大大超过了理论教育。虽然高校无法改变家庭环境对每个孩子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发挥更好的教育功能。高校可以搭建红色网络课堂,不仅要放红色经典著作,更要放学生易于接受的经典红色电影及红色革命歌曲等,还可以开辟红色微博,红色QQ群等。当然,高校也要加强对校园BBS的舆论引导和监管,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与沟通,引导学生提高辨别力,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类信息,树立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15~18.

[2]陈文斌,张煜.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28~130.

[3]陈胜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33~34.

[4]程耿.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2009,22(1):71~73.

推荐访问:系统化 探究 理想信念 高校 模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