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桂林医学院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2-03-04 10:24:52

【摘要】 目的 评价同伴教育活动对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抽取桂林医学院检验、临床药学、护理等专业474名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变化的问卷调查,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经过同伴教育后,认为同桌用餐、蚊虫叮咬能感染艾滋病分别由教育前的32人(6.8%)、182人(38.4%)到教育后的2人(0.4%)和4人(8.5%),认识有所提高(P<0.05);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认识方法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AIDS的中文全称,答对率从教育前的48.5%提升到76.2%(P<0.05);同时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排斥的态度有所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态度的转变,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学生,医科;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74-02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处于快速增长期,防治形式非常严峻,已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目前研究已证明,同艾滋病作斗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健康教育等干预形式,帮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主动选择安全行为,从而阻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2]。为此,桂林医学院开设了预防艾滋病的青春期同伴教育课程。为了解HIV高发区医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水平、相关行为状况以及该课程的教育效果,笔者于2008年3-6月对桂林医学院大一学生健康教育前后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桂林医学院2007级新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共抽取检验、临床药学、护理、其他(非医学专业)等专业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42 名,女生358 名;平均年龄(18.6±1.1)岁。同伴教育前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4份,回收率为94.8%,其中男生134人,女生340人。同伴教育后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1份,回收率为94.2%,其中男生114人,女生357人。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参照国内有关艾滋病调查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等)、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态度、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问卷一律不记名,不予任何提示,现场发卷,每题有若干个备选答案,采用选择方式回答问题,独自填写,当场收回问卷。

1.2.2 同伴教育方法 从经筛选、系统培训合格的桂林医学院大学二年级本科生中选出6名学生担任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者,于2008年4月分别对艾滋病,性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安全性行为,避孕,提高自尊、自信、责任感等6个模块进行12个学时的教学。每个同伴教育者负责1个模块,以同伴教育方式(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2个学时的健康教育。

1.2.3 质量控制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制定专门的《调查员手册》,对调查要求、内容、方法作明确规定。调查经过专门、严格、统一培训,调查采用匿名式自填问卷法,要求学生按调查表内容填写调查表格,收集相关资料。对调查完的资料作仔细检查,对缺项、漏项、填错或其他填写不明的情况及时进行更正。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逻辑核对,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同伴教育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影响 同伴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点掌握情况均有所提高,同时在健康教育后学生对一些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如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率由 61.6%提高到91.5%。见表1。

2.2 同伴教育对学生预防艾滋病方法的影响 同伴教育后,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方法有了更好的认识。见表2。

2.3 同伴教育对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的影响 健康教育后,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如 76.2%和 53.5%被调查者能够写出AIDS的中文名称和HIV的中文全称等。见表3。

2.4 同伴教育对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影响 经过教育后,医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有所改变。与健康教育前相比,学生更愿意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亲近及给予帮助,见表4。此外,在同伴教育前后均有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宣传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且认为青年同伴教育的形式是在大学生中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3 讨论

大学生正处于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走向成熟的阶段,行为以及如何进入一定的社会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在青少年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积极动员医学生参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减缓或控制艾滋病的流行蔓延具有深远意义[3]。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进行同伴教育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知识等都有提高。因此,在学校开设《艾滋病青春期同伴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医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或知晓率。 此外,对一些较为深入且易于混淆的问题,如“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等,经过健康教育后回答正确率有所提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AIDS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中,应注意细节和方式,不仅要从正面宣传,还应该多从反面教育以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避免造成误解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4]。

随着学校、社会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显示出理解、同情和关心。说明健康教育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反歧视、关爱的态度,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5-6]。但调查显示,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方面改变不明显,说明态度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对艾滋病病人的关心是社会大环境问题,同时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转变为宽容和同情。只有这样,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在社会上的生存才不会受到歧视,才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6]。同时,大多数(90%以上)学生认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很有必要,都希望了解更多有关预防艾滋病的信息。表明大多学生对艾滋病的防范警觉有所提高,明白AIDS并不遥远,它随时使我们处于在被感染的危险之中。

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正是艾滋病高发年龄组,在这样的群体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使医学生真正成为防治艾滋病的主力军,让医学生所具备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广泛服务于社会,对广大群众艾滋病防治能力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医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预防为主”观念建立以及社会—家庭—个人参与卫生观念的培养[7]。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中开展全面系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也非常迫切,也是可行而有效的。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渠道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可取得较好的效果[8-9]。艾滋病同伴教育对于提高医学生有关知识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是长期的过程,因此不仅应加强对大一医学生的预防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加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还应重视对医学生的观念教育,关爱他人。

4 参考文献

[1] 汪宁.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291-293.

[2] 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等.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1.

[3] 黄加权,王丹,劳立峰,等.武汉市在校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10):615-617.

[4] 潘晓红.大学生自我艾滋病感染危险预测和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15-817.

[5] 张宇艳,刘瑛,杨咏梅,等.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5-17.

[6] 习青华,周小军,洪鹰.大学生艾滋病性病知识现状及健康教育效果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4):4828-4829

[7] 梁升禄,陆春,龙少康,等.低年级医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52-154.

[8] 肖南.讲座和同伴教育对理工科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04,20(5):402-403.

[9] 葛光华,凌文华,陈立中,等.某高校大学新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16-919.

(收稿日期:2010-04-20)

推荐访问:干预 医学院 艾滋病 同伴 评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