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对外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

换届工作报告 时间:2022-03-27 10:12:08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对外政策研究最初以建立宏观比较对外政策理论为目的,被称为比较对外政策;后来转变为探讨影响对外政策的不同变量及其与政策结果关系的分析模式,并在不同模式的指导下分析对外政策的决策机制,被称为对外政策分析。近年来对外政策分析的發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包括不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是宏观国际关系理论和历史学研究融合,借鉴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紧扣对外政策实践,增加理论模式的政策价值;摆脱对外政策分析模式的“北美偏见”,把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政策纳入研究和分析视野中,建立一个适用范围更为广泛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的中国的对外政策自然成为对外政策分析理论建设关注的焦点。中国对外政策研究要抓住这个重要的机会,为建立更具普遍意义的对外政策分析理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关键词】 对外政策分析 中国特色理论 比较对外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

【作者简介】 张清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宏观国际关系理论多关注和解释体系层次或其他少数几个层次变量之间关系的规律和特点,变量关系相对简单,容易理论化,多种理论互相竞争,推动了学科的繁荣,因此在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领域一直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对外政策研究因涉及的变量多,难以理论化,一直处于从属地位,依附于宏观国际关系理论。由于不同国际关系理论对对外政策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对外政策研究在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所处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作为国际研究领域的一个分支学科,对外政策研究早期的意图是建立可以比较的宏观对外政策理论,后来转变为探讨不同的对外政策分析模式或框架,并用这些框架分析对外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如何作用于对外政策结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对外政策研究学科不断扩大,成为美国国际问题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SA)下属最大的分支之一,有了自己的学术阵地和专业刊物美国国际问题研究学会下属的对外政策分析分会所办刊物《对外政策分析》(Foreign Policy Analysis)网络版可见https://academic.oup.com/fpa,访问时间:2019年2月10日。,学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在简要回顾对外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这个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对建设中国特色对外政策理论提出几点思考。

一、 从比较对外政策到对外政策分析

对外政策研究的核心问题与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研究一样,都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从对外政策角度看,每一场战争或是邪恶对外政策的结果,或是特定政策决策机制运作的结果。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推动了国际关系学科的产生以及对外政策研究的发展。对于战争何以爆发以及如何避免战争再次爆发等问题,人们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并据此开出了不同的政策处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和新成立的苏联领导人列宁批评了旧的外交传统,并提出了消除战争的思路。虽然他们在主张公开外交和民族自决等方面的主张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对战争根源的认识和如何避免战争等问题上,却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威尔逊认为国内民主和国际制度是消除战争的途径;列宁则提出帝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只有通过革命消灭帝国主义,才能避免战争。前者后来发展为“民主和平论”,后者则是中国人熟悉的“帝国主义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格局及其变化是对所有国家都施加影响的冷酷无情的力量,战争是国家间关系的常态。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被看作单一的(unitary)、不可分割的(monolithic)理性行为体。国家在国际体系里的行为取决于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各国的实力对比,而不是国内政治因素。对外政策决策过程被认为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这种视角几乎主导了冷战初期的对外政策研究。例如,冷战双方在看待对方阵营的行为和政策时,都将对方阵营的成员看作理性行为体。博弈理论、安全困境、威慑理论、胁迫外交等都是以理性行为模式为基础的。

在关注国际体系力量平衡对国家对外政策产生影响的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之时,斯奈德(Richard C.Snyder)等学者于1952年发表了《决策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方法》,指出研究对外政策的过程与研究对外政策的结果同样重要。如果想探究国家行为的条件和国家间关系的规律,对决策过程的分析显然是必要的。他们甚至认为,“如果不分析对外政策决策,就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Richard C.Snyder et al.,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Glencose, IL:Free Press, 1962), p.12.。他们主张研究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的观点,推动了对外政策的研究发展。

斯奈德提出的研究对外政策决策的思路后来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是对决策制度和机制如何影响决策结果的研究,一是借助政治心理学的方法对决策者心理过程的研究。前者的代表包括艾利森(Graham T.Allison)、霍尔普林(Morton H.Halperin)和贾尼斯(Irving Janis)对美国决策机制运作过程的研究。艾利森在《决策的本质:解释古巴导弹危机》一书中提出的组织过程(行为)模式和官僚政治模式,Graham T.Allison,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MA: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Graham T.Allison and Philip Zelikow,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New York:Longman,1999), 2nd ed.后经霍尔普林的推广得到普及。Morton H.Halperin,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4).贾尼斯研究决策团队并提出“小集团思维”模式,揭示了决策团队对决策结果产生影响的不同状况。Irving L.Janis, Psychology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 and Fiascoes (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2).

推荐访问:发展趋势 对外 政策 分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