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试析如何高效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3-20 10:25:37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懂得与人交往。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习惯的社会公民。基于此,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指导性、思想性、趣味性强的特点,教师合理科学的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该门课程的知识性,还应认识到其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入社会热点、组织实践活动等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发挥多媒体优势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基于教师主讲、学生听课的模式开展,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枯燥,学生对于生活道理的学习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学习兴趣不强烈,知识探究的积极性也不高,学完遗忘的几率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应认识到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活泼好动、对新事物较为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引导学生思考与思辨,提高教学效率。以《公共场所守秩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图片演示以及视频播放功能,在网上下载有关公共场所不遵守秩序的小短片或者新闻图片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调动多感官来了解公共场所秩序失调的恶劣后果,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之认识到秩序和规则的重要性,产生学习的兴趣。其后,教师可再播放一组秩序井然下人们友好相处的生活场景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二、开展生活化教學,增强学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许多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且该课程教材的编写也多集中于与生活有关的知识上,旨在让学生学习完知识后能够将其应用于生活,做一个品德高尚的社会公民。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建生活化情境,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衔接,进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自然而然地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以《我上学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懂得在初次与人见面时如何礼貌地打招呼、介绍自己,自如地与人交流,教师可指导学生自制小名片,然后进行生活化教学,创建学生初次见面的交流情境,指导学生完整、礼貌地进行自我介绍,相互问候、交换名片,培养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使之能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愉悦地学习。

三、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上文已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很强,不仅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还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现象,是一门培养社会化人的课程。且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关键期,思维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而小学阶段也正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阶段,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拓展学生的社会视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事件的结合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水污染”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思考在生活中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少水污染,如自觉进行水资源保护宣传、不乱扔生活垃圾避免污染水源等,为良好生活环境的构建出一份力。这样的教学,既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还能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理论需应用于生活,指导生活,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当学生懂得了如何遵守交通秩序,教师则可组织学生在交通枢纽地段引导行人过马路,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重阳节可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尊老、爱老的品德;在清明节可带领学生至烈士陵园敬献花圈,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五一劳动节可带领学生清扫公园,修理草坪,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热爱劳动的品质,等等。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意义,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需要教师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最大化发挥该门课程的教育价值,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生活能力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政.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7,(17).

[2]范晓明.师生互动,共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J].读书文摘,2017,(16).

推荐访问:高效 品德 小学 教学 社会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