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3-22 11:09:59

摘 要:本文以“社会学概论”为例,通过总结该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重点探讨了专业基础课的定位与改革。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进步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从事社会学课程教学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社会学概论为例,谈谈专业基础课的定位与改革。

一、突出学科特点,确定课程定位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学科。在专业领域内,“社会学概论”是其中的基础课,根据多年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实践,笔者认为对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定位应有明确的把握。

1.“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定位

社会学专业开设30多门课程,包括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社会学概论”属于专业基础课,是社会学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教师如何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基础性知识,说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很有必要。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社会学概论”的理论学习,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讲授“社会学概论”基础课,需要给学生讲清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如有些概念有几种界定,每一种解释都内涵了其认识视角、认识层面的本质及规定,对已达成共识的界定教师需要给学生说明,对有待于讨论的概念界定提供给学生自习时参考。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是哪些概念和理论,需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是哪些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因为,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教师要着眼于启发他们善于思考、钻研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初学社会学专业课程时,树立社会学专业意识,形成社会学专业思维,掌握社会学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专业基础课的位置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不是纯书本的知识所能奏效的,它需要社会调查,包括方方面面的、各表层的;然后将调查结果归类、归纳、分析、综合。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在分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调查,做到调查、分析、研究,循环往复,一致无穷。社会学就是一部调查、分析、研究的社会学说,是历史与现实统一、结合的学说。它需要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认识社会,有学者称其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一门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当然需要诸多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社会学专业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社会学概论”可以说是专业学习的重要开端,突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则成为教师讲授该课程的必要任务。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四点:

一是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引导学生使用专业语言、专业理论思考分析问题。二是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展示国内外社会学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宽广的应用领域,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热爱专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三是强化和训练学生主动观察社会的能力,树立社会学专业意识,尽快适应这一目标要求,引导和做出努力是最重要的。四是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不能用专业课内容取而代之,它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尽量衔接好内容而不撞车。如讲授“社会学概论”,主要提供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该专业的基本概况、课程性质和作用,学会用社会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如重于对整体与个体、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结构与过程等关系概念的学习和掌握,要为专业课理论的学习打好基础。

3.专业基础素质课的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它需要贯穿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社会学概论”课程涉及的内容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角度看,它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适应社会的方式很简单,生活经验的积累足以帮助人们适应他所存在的社会。当代社会结构复杂、规范繁多,变化迅速,单纯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去适应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系统的社会知识的学习。许多发达国家,为培养现代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了社会学有关课程。有国家规定,将“社会学概论”纳入大学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甚至一些国家的中学也开设了该课程,他们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我国,“社会学概论”课程还只在大学文科学生中开设,个别高校只有少量的理科学生才能接触,显然我们与之相比是有差距的。

在我国,凡接受过社会学知识训练的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学的学习能帮助自己尽快成人——理性地认识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尽职责和义务。

二、完善教学内容,实施“三个结合”

在“社会学概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一是结合最新学术成果;二是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三是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教学。这些做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结合最新学术成果教学

在众多学科中,社会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面对变化迅速、纷呈多样的人类社会,社会学者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进行描述、提炼、总结、概括,上升为各种社会学的理论。“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师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到课程中去。这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要完成教学大纲,把教材容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围绕教学目标,把最新的学术成果整理归纳,补充进课程。

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它要求授课教师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比如,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有许多最新出版的社会蓝皮书、社会学年鉴、人口学年鉴、社会保障年鉴、出版新著和发表的文章,有相当大的社会学方面的信息量、数据、研究动态。对上述内容的收集、整理、归纳、综合需要教师完成;这些内容一旦与使用的教材内容相冲突或新容纳的量和度超过原教材内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很大。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新增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若脱离使用的教材,专讲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肯定不妥当,因为常规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学术讲座,而不涉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样不可能。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专业基础课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主,在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穿插有关新的研究成果,将教师浏览、查阅到的大量资料、目录和相关内容交给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信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传授和学习达到了得以相长的良好效果。

2.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教学

社会学以不断反映社会发展进程,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被社会所承认和接纳,由此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学科。它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离开了社会的实际,社会学理论也就成了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题:学习、掌握社会学理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有三个问题需要处理好:一是选择教学内容。现实社会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往往是繁杂的,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联系实际教学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不只是举几个案例的问题,而是通过一些案例说明理论是如何来自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实践的。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乃至目前各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90年代国有企业深入改革引发的大量工人下岗、体制转换过程中凸现的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课堂联系实际的材料,也是学生渴望了解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教师需要组织、遴选上述材料,供学生参考。二是开展教学活动联系的方式。来自现实社会的材料多种多样,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学生自己掌握的信息是否一致、可靠,对这些信息如何评判,也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加以考虑。三是开展教学活动达到的目的。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教学,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必然要求。社会学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充实和完善,它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就能保持其永恒的科学性、真理性并长青不衰,反之,就是僵化、滞后、教条、一潭死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论寓于实际生活之中,能说明或解释实际生活。人类的文明历史,是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提炼提升、丰富发展的。只要用心打造,教师把培养学生作为己任,就有可能为社会学理论做出贡献,为人类的文明历史增添砖瓦。

3.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教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没有受教者的积极参与,施教者的一切努力都将受到限制。

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以便在授课中有的放矢。我们曾经对新生做过调查,问学生“到大学后最担心什么?”担心学所无成的占50%,担心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占14.1%,担心将来找不到好工作的占14.1%。这表明新生把学业和人际关系摆在重要位置。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这些担忧讲述专业学科的社会价值与功能,运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论讲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原则,收到十分好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状况是确定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模式的客观依据。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要根据这些情况及课程特点制定讲课内容:包括讲解的起点内容、授课方式与方法,激发各层面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合作互动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加强案例评析

完成教学目标,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此,我们在以往教学改革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完善:在内容上探讨如何从理论性向应用性延伸,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在方法上,尝试运用引导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及实际调查相结合,根据现实社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设案例分析课程。

1.精选经典案例进行课堂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解释理论,适当举例说明,这样常常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些例子又比较牵强,学生对案例的怀疑必然带来对理论的误解。我们认为,有必要改革过去举例解释理论的简单授课方式,要依据现实精选案例,做到精选典型案例进课堂。教师通过精选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去分析、与理论挂钩,通过分析和挂钩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经典案例,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避免了盲目性。不仅如此,学生在参照经典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问题的进一步调查、分析,从中归纳、总结、概括出值得后人借鉴、推广的新案例,为后人教学选用的案例做贡献。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性的案例,学生通过典型性的案例分析收得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学习效果。

2.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视角、应变能力、思考程度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应急讨论问题的发挥水平检验,师生在讨论中互动,在检验中提高。我们选择讨论题目的原则:第一,在理论上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参与讨论者有选择和辩论的空间;第二,参与广泛,讨论热烈、有效。发言不局限,发言题目确定后,写出发言提纲,讨论有重点发言人,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并参与辨析。例如,在“社会学概论”案例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大家感兴趣的“人的社会化问题”作为讨论题目,有的着重于社会化的意义作了准备,有的侧重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做了准备,有的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准备。学生准备后的发言讨论,获得了很好的讨论效果。

3.走出校门参观、调研

走出去,请进来,是我国社会学前辈早已倡导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今天借用这种方法仍有其现实意义。走出去,就是进街道、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走进社会的各行业、单位,参观、调研、了解情况。对此,我们的做法是:(1)教师讲授“再社会化与社会控制”内容章节时,我们与校所在的省女子监狱取得联系,学生到监狱参观、调研,监狱监管人员介绍情况,让学生了解犯人的犯罪情况、犯罪动机、犯罪行为及他们改造过程。从中使学生加深认识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对犯罪分子的制约、治理、改造及社会的责任问题有了了解。(2)结合讲授“宗教与社会行为控制”等内容,教师率领学生到学校附近天主教堂实地参观,请教堂神甫讲解宗教历史、宗教活动与宗教文化。学生对宗教教义、教规、组织及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引发了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学的浓厚兴趣。(3)讲解“社会流动”章节内容,鼓励学生到校外调查流动民工的情况。这种社会调查不用事先联系,学生自己或自发结合到民工集中的区域展开调查,写出调查报告。走近民工的调查,使学生对“社会流动”的理论有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理解,对这一层面的人群有了了解,由此获得了认识上的提高。

李芹,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冬梅]

推荐访问:社会学 概论 实践 课程 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