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走出去”:如何面对潜在的风险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04 10:09:45

自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2014年,我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吸收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标志着我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这一进程,企业面临的世界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如2014年11月4日,墨西哥通信和交通部宣布,由中国铁建牵头的国际联合体中标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速铁路项目,然而三天之后,墨西哥政府撤消了之前的投标结果,并决定重启投标程序。直到今年1月30日,墨西哥财政和公共信贷部发布公告,宣布无限期搁置墨西哥城至克雷塔罗高铁项目,这个曾被称为中国高铁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第一单没能在这个项目上实现。又如今年1月27日,希腊新政府在宣誓当天宣布叫停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私有化计划,称将重新评估与中远集团的合作。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中远集团投入巨资获得比雷埃夫斯港2号、3号码头35年的特许经营权,使该港口发展为全球吞吐量增长最快的港口,希腊前总理称之为希腊十年来吸引的最重要投资。虽然希腊新政府的决定并不特定针对中国,但无疑体现了海外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政治因素的影响

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由于发生战争、政变、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政权更迭等状况,也包括政府征收、政府违约、延迟支付等行为而导致的不确定因素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例如,2011年2月爆发的利比亚危机就是典型的政治风险。当时我国在利比亚开展投资合作的企业共有75家,包括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中冶、葛洲坝集团等13家央企,在利比亚承包的大型项目一共有50个,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动乱使中资企业在人员安全、企业财产等方面都受到了威胁,多家中资企业的项目驻地遭袭,中方驻利比亚的项目基本都停止了施工,我国政府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撤侨行动。

政治风险是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最不可预期、最难掌控、最难应对的风险。对我国企业而言,政治风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特定针对性的,在东道国投资的任何国家的企业都会面临的风险;另一类就是特别针对中国企业的风险,尤其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往往对来自中国的投资抱有偏见,认为投资行为有政治背景和战略意图,会“危害国家安全”,因而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并购百般阻挠。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的失败就是例证。在未来,针对我国对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和政治因素干扰还会继续增加,并将长期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

经济利益的纠葛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实力大增,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就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出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一些国家的产业开放度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下降,对来自国外的投资采取了限制性措施,主要体现在准入政策的变化,例如,澳大利亚曾在2009年提出把外资对澳大利亚主要矿业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在15%以内;2011年巴西出台法令,禁止外国人、外国企业和外国控股的企业购买或并购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巴西企业。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更加注重扶持本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希望外资能帮助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技术转移等问题。发达国家则担心并购后技术被拿走、工作岗位丢失。这些对外来投资的矛盾心态和实际阻碍都增加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困难和成本。

经济利益的调整和争夺还会导致汇率、利率、债务违约等风险。近几年来,美国等国家出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全球市场注入流动性,加剧了企业的汇率风险,使企业的海外资产缩水、利润下降。

入乡随俗的烦恼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国情,到国外投资就要面对新的制度、文化和环境。首先是法律制度不同,特别是在税收和劳动用工方面,中资企业遭遇的困扰不在少数。很多企业在投资前没有对东道国的税收制度进行详细了解,出了问题往往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如果说不熟悉税制带来的是资金的损失,那么不熟悉劳工法律还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特别是涉及员工工资、解雇与裁员、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休假等问题时,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纠纷、罢工、抗议示威,严重的还可能发生冲突,不仅导致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对企业形象也是巨大打击。因此,了解和遵守东道国法律是企业“走出去”的必然要求。第二是文化的不同,既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企业和商业文化。在跨国并购中,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这就是著名的跨国并购“七七定律”。如果不能应对好文化差异,就可能造成误解和误判,甚至导致水土不服。第三是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有些海外投资项目被叫停就是因为可能破坏自然景观或造成环境污染。入乡随俗要求企业融入当地社会,成为当地社会中的一员,切实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将企业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利益结合起来。

未雨绸缪的应对

面对“走出去”的各类风险,在政府和企业层面都需要构建一整套的风险防控和应对体系。首先,在商务部每年编写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的基础上,建立海外投资环境综合评估体系,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分析判断打分,为企业提供投资参考,做好项目前期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工作。第二,建立风险评价和安全预警系统,将风险从高到低用不同颜色表示,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层级制定不同的应对措施。第三,商务部门要帮助企业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要求企业及时到所在国的我国使领馆登记报到,配合做好信息采集工作,每个企业都要建立适合其自身特点的风险防控体系。第四,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特点、突发事件的类型和大小,将应急响应进行分级,分别制定好预案。在平时要对应急响应机制进行演练,外交(外事)、商务部门和各企业配备专人负责,企业全体员工都要熟悉整套应急响应机制。第五,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制定专门的法律,设立专门的保险机构。第六,促进金融、保险、法律、会计、咨询等服务业同步“走出去”,提供配套支持服务,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凝聚行业力量,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纠纷。

塑造形象的要义

塑造和宣传好企业形象,对于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优化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不仅能“走出去”,而且能“走进去”、“走得稳”、“走得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塑造企业形象要突出“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实施本土化战略,加强与当地员工和工会的沟通,积极展示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尤其应大力宣传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企业从事的各类公益事业和活动来提高企业在当地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第二,宣传企业要善于用当地民众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增强针对性,对于当地媒体一些带有偏见的报道,要秉持对话、开放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做出有理有节的回应。第三,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传统和现代媒体,使当地民众更加了解企业。可以定期邀请当地社会的各界人士来企业参观,企业也可以走进当地的学校、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介绍活动。加强企业的外文网站建设,用所在国的语言发布企业的年度报告。积极参加所在国的各类展会和推介会,包括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时机展现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亲和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推荐访问:走出去 面对 风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