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某新农村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7-05 10:49:04

摘要: 以某新农村建设用地为例,在系统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该建设场地的地质背景及其基本特征,对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 建设用地在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后可作为适宜的建设用地。

Abstract: Taking a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s an example,the dangerous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 is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haracters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field survey. The result shows that construction land after taking appropriate preventive measures can be used as a suitable land for construction.

关键词: 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Key words: relocation project;land for construction;geological disaster;dangerous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1-0309-02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灾害类型多,分布广,且成灾强度高。为了切实做好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强调了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性。

本文以某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定性评估,对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重点及土地的适宜性做了积极的探讨,以期为今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积累经验。

1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1.1 工程概况

某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选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拟建场地现均为耕地。场地北侧为村庄,南侧为山坡,西侧与310国道相临,东侧为一黄土质陡坎,陡坎上为民居。交通便利,拟建场地南北长152m,东西长121m,约27亩。共拟建86户,建筑面积户均160m2,为二层砖混结构。

1.2 地形地貌

评估区地处秦岭山脉北麓林缘区,渭河河谷地,属典型的山间河谷盆地,渭河Ⅲ级阶地,地势总体比较平坦相对高差较小,总体上东南高,西北低。拟建场地由于受后期人为改造,原有地貌形态已不明显,整个场地开阔平坦。

1.3 岩体类型

根据岩土成因、力学强度及结构特点,将评估区划分为二类岩体类型,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着:耕植土层(Q4ml)、粉土层(Q4dl)。

耕植土层(Q4ml):分布于场地表层,松散,不均质,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须和炭屑等杂质,有机质含量高,在场地耕植土之上覆盖有平整场地回填的素填土,以黄土状粉质粘土为主,夹砂卵石。素填土层厚0.30~1.00m,耕土层厚0.40~1.0m。

粉土层(Q4dl):该土层属风积成因的黄土,分布于场地地表,据勘探资料,岩性为浅黄色—褐色粉土,疏松,具大孔隙,含大量杂质及植物根系,厚0-2m,随深度增加,密实度提高,杂质含量减少,直立性好,较稳定。含水量(w)平均值18.8%,密度(P)1.63g/cm3,孔隙比(e)1.09,压缩系数(a1-3)0.38KPa-1,压缩模量(Es)为4.45MPa。该层土具湿陷性。

1.4 地质构造

评估区地处秦岭地槽、陇陆地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交错地带,渭河从中部地带通过,区内第四系黄土、第三系砾层覆盖广厚,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十分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受“5.12”汶川大地震的波及影响,山体结构疏松,地质环境恶化,并且十分脆弱,导致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发生频繁。

根据已有资料和现场调查,拟建场地及其附近地质构造相对较为简单。

1.5 气象、水文条件

评估区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冷温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湿热多雨。

评估区内地下水依据其埋藏条件和赋存特征,主要为孔隙潜水,赋存于孔隙裂隙中的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斜坡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补给,该类水受岩层裂隙发育程度和降水量的控制,其富水性较差,向西排泄于渭河。

1.6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早期已有村民居住,场地附近植被茂盛,适宜耕种,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合理削坡、坡脚开挖是主要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小。

2 评估级别确定

2.1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评估区以低山为主,地形坡角普遍为15~30°,多呈缓坡形态,地形较开阔,地貌类型单一,地形条件较复杂;覆盖层厚度在2.0~5.0m,岩性单一,岩土性质简单;评估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小,水文条件简单;不良地质作用占用面积比例小于15%,土质边坡高度小于8m,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弱,根据“规程”综合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

2.2 建设项目重要性

该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的工程建设设施,依据“规程”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表,村庄人口在200-400人,该建设工程属中型建设项目,较重要。

根据拟建工程的重要性及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程度,按“规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确定该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工程评估级别为三级。

3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中心环节。评估在内容上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在流程上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综合的过程[2,3]。

3.1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经野外实地调查和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评估区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为一处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位于拟建场地东侧,不稳定斜坡坡高5m,坡脚临空,开挖范围较大,平均坡度约80°。坡面较平直,局部凸型,少量掉块,坡体松散,坡体前缘为拟建场地,坡体的整体稳定性较差。地层岩性依次为:①耕植土,小于20cm,褐黄色—黄色;②粉土,浅黄色—褐色,可塑,土质不均,含少量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工程地质条件一般,物理力学性质一般。

不稳定斜坡为人工形成,其破坏以崩塌方式为主,由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的分析可知,现状条件下发育的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较差,可能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在系统分析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评估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的特征及拟建工程的特点,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对工程建设加剧和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3.2.1 工程建设加剧崩塌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加剧的地质灾害为不稳定斜坡发生崩塌。不稳定斜坡在施工振动等外力作用下,坡面应力场将会发生改变,有加剧不稳定斜坡失稳引发崩塌的可能,特别在雨季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加剧引发崩塌灾害的范围一般在坡体的前缘一带,对拟建建筑物以及施工人员和设备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和危害。预测评估:不稳定斜坡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

3.2.2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崩塌的危险性预测评估

不稳定斜坡的坡面未做任何防护处理,筑路、建房等工程活动均在斜坡坡脚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削坡占地,使削坡地面形态发生改变,形成了高陡人工边坡,在坡体前缘局部地段拉张裂缝发育,坡体较为破碎,坡脚陡,边坡具较好的临空条件,规模小,稳定性较差。不稳定斜坡在强降水或受到强烈振动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斜坡失稳,崩塌规模增大,影响范围进一步加大。不稳定斜坡会对通向场地的道路、设施和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危害和威胁方式主要为压埋,潜在经济损失约为30万元,威胁人员小于3人,所造成的损失小。预测评估场地遭受不稳定斜坡的可能性较大、损失小、危险性小。

评估区的土层有第四系粉土层,该土层分布于评估区地表,疏松,具大孔隙具湿陷性,湿陷性土层深度一般为1-2m,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轻微。经实地调查,评估区未见落水洞、竖井、陷穴等危害,在工程建设中可产生湿陷性,对工程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小。预测评估场地遭受该土层湿陷性的的可能性小、损失小、危险性小。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根据拟建工程的性质、特点及其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在充分考虑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确定评估区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可划分为危险性小区(C),占评估区面积的100%。

4 结语

①现状评估:评估区内发育不稳定斜坡一处,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较差,引发崩塌的可能性较大,所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对建设场地的影响有限。

②预测评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剧不稳定斜坡崩塌的危险性小;遭受不稳定斜坡崩塌的危险性小;遭受土层湿陷沉降的危险性小。

③综合评估:整个评估区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④在设计和施工中,建议对不稳定斜坡采取边坡支护措施,加强边坡护砌并注意排水设计。建议对沟底进行浆砌石支护,做好水流的疏通排导工作,并合理选择弃渣场地,减少固体颗粒的不合理堆放,降低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

⑤根据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划分的标准,拟建新农村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在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后可作为基本适宜的建设用地。

参考文献:

[1]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1792-2009.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S].

[2]潘真,乐美玉,刘华尧,等.某电厂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路基工程,2013(2):69-72.

[3]秦海燕.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铜业工程,2008(4):12-14.

推荐访问:危险性 新农村 建设用地 地质灾害 评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