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于人的异化初探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7-26 10:19:22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异化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是已经成为渗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改变了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全球化的浪潮更是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异化理论的阐述,探求当代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

关键词:异化、人的异化、人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G223.1

一、异化的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atio和Alienare,有异化、外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支配等含义,异化是一个哲学和社会科学概念,它是指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1]

异化现象早已有之,但异化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只是在近代西方哲学里才逐步形成。早在十七八世纪的一些启蒙思想家、哲学家那儿,“异化”概念就被提出和使用了。启蒙学者在批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口号,并相应推出了一整套政治理论。最早明确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英国的哲学家霍布斯。他在《利维坦》一书中谈到人的“自然状态”、“自然权利”时,曾经在转让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但他在这里所理解的异化并不具有对抗的性质,可以通过国家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普遍的和谐。这一时期,“异化”还只是一个政治学和法学的用语。

“异化”概念真正进入哲学视野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首先使用了“外化”、“异化”这些概念,但真正把异化当作哲学范畴使用的还是黑格尔。黑格尔从异化概念出发理解精神的运动过程,在他看来,异化是精神的一个运动过程。自我意识通过外化成为自己的对立物,通过外化不断的展开自身,否定自身,最终扬弃自身也扬弃对象与自身的对立,与自身的对立面合而为一,重建了自我意识和对象的同一性,自我意识及其外化的对立物彼此互为对方的异化。黑格尔异化概念最本质的含义是精神主体自身本质的丧失,确认精神的真实性,否认外界的独立性。简言之,异化在黑格尔看来又意味着人们活动的产物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人相对抗。

费尔巴哈接纳了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用这概念来否定、批判宗教神学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用自然人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他用异化的概念来说明人的自我分裂,说明“个体和类的矛盾”,并由此出发批判宗教神学,他的基本观点就是“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的自我肯定又自我分裂的结果,即在一定条件下,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所以要在宗教中否定自己,把自己的“人性”异化给上帝这个无限者,为了至少在人性的意义上通过否定来肯定自己。尽管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在对异化的含义、产生的根源、扬弃异化的途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缺陷:即把异化的根源归于精神、情感,没有揭示出异化的真正根源在于现实生活中,更不可能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有力的揭示。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认识,是以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的批判和继承为基础的。马克思从宗教哲学的异化开始,进而分析了国家、政治等上层建筑的异化状态,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现象的揭露,最后在与私有制的联系上追溯到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下人的异化。其具体表现是: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对立。劳动者生产的越多,他占有的产品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大,他本身就越没价值;他的产品越完善,他自己就越畸形。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财富,但同时劳动产品却成为了人的对立面,使人类自身被控制、支配、毁损以致变态变形。[2]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被异化为一种外在的,已不属于他固有的内在本质。劳动者在劳动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3]

3、人同自己的本质相异化。有意识的创造性的生命活动是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可是在异化劳动条件下,人的劳动变成动物的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却成为工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瘟疫,“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4]人的本质异化成为动物似的存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4、人同人相异化。人自身的任何关系,只能通過人同他人的关系才能得以体现。人是类存在物,人既然和他的类相异化,人和他人的关系也就异化了,“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同时“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正像他使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5]而这个占有他人非自身活动的人就是资本家。就这样,异化劳动不仅生产出异化的工人,也生产出异化的资本家,工人的异化,表现为丧失和被奴役;资本家的“异化”,表现为占有和享受。资本家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也不是主体的“人”,而是物,是资本的人格化的代表。

三、现代科技对人的异化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异化现象并没有消除,反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扩张正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自近代以来,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然而,在物质财富极度发达的今天,人的精神家园却变得岌岌可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相对落后、物质资料相对匮乏的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像今天这样举足轻重,因此,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还没明显凸现出来。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遍及各个领域。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质资料极度丰富的情况下,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已经不再那么尖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变得更加隐蔽。而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飞快的发展,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根本改善,正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随着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异化也正逐步在我国显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1、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带来的是时空的压缩。使得人们逐渐脱离世世代代居住的地域的束缚,开阔了人的视野,增进了人的见识,但同时时空的交换却使得人产生了不知身处何处、“今夕何夕”的不真实感。2、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疏离感。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如手机,电话,网络邮件,网络聊天等等,造成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人与冷冰冰的机器的交往,从而带来“手机焦虑症”、网络成瘾,使得人与人之间在心灵上愈加疏远。3、电视的普及更是使得人变成“沙发土豆”,对别的事漠不关心。凡此种种无不是物对人的异化。而这些都是近现代哲学家关注的焦点。[6]人文主义哲学流派对科学技术造成的人的意义的失落加以批判,这种批判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持续深入,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就对后工业时期人的异化做过批判,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已成为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向人提供丰富而又极为舒适的生活,使得人失去批判意识、否定意识、超越意识而成为“单向度的人”。而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得以从体力劳动当中解脱出来,却在面对更多的选择时茫然不知所措,从而产生逃避自由的趋向。在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里,现代人的自我认同感是来自于对物的认同,即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子,穿什么品牌的衣服等等,人被异化成为各种消费物的符号而存在。而上述这些物对人的异化现象在我国的现阶段也已经初现端倪。

四、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离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舒适生活。但是,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改造、征服大自然的工具,带给人的并不总是幸福,人类为物欲蒙蔽了双眼,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将自己异化成为物质的奴隶。因此,人类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舒适、文化时,应警惕科学技术对人的负面影响和人的异化,人应该成为科学技术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人应该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而这与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密不可分。

人的价值世界是相对于人的物质世界、科学世界、技术世界和精神世界而言的,它是以人的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关注人的生命、情感、道德、人格、灵魂为主旨,引导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思想和信仰,更多地关照自己的心灵和灵魂,以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1、人作为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者,作为改造大自然为我所用的工具的使用者,不应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各国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当今世界的共识,然而, 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和追求已经达到了迷信的地步,远远胜过对人文价值理性的关注和追求,对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时,还要关注人的精神家园,关注人文精神,用理性和道德来引导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人的存在并非只是单纯的活着而已,人在动物性的生存以外,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还希望获得更深层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获得远不是科学技术能提供的。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的追求和超越,以有限求无限,而这正是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正是有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才得以从科学技术的异化中解脱出来,去抵制和克服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奴役。

综上所述,人的异化现象早已有之,近现代的哲人对此也多有关注。从霍布斯提出“异化”概念以来,人的异化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然究其实质都是人的力量对象化、外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后,反过来压迫、奴役、驾驭人本身。人的异化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人应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来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关注自己的生命、精神、心灵以及灵魂。正确引导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之为人类的发展而服务,从而使人的生存变得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新编哲学大辞典》孙云、孙镁耀主编,哈尔滨出版社, 1991年第1版,403页

[2][3][4][5]《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0:52、54、55、59-61

[3]《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贾英健著,人民出版社

[4]《追寻哲学的精神》----走向实践哲学之路 王南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探求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文本的解读与分析 魏小萍著,人民出版社

[6]《人的全面发展理論与现时代》陈桂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7]《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王建梅,太原大学学报,第8卷第2期总第30期

推荐访问:异化 初探 于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