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与翻译

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1-07-26 10:19:40

摘要: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它在跨文化交际、建立与保障社会和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礼貌用语的翻译不但深刻影响着跨文化交际,而且有利于增加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本文将对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英汉问候语、称呼语、致谢语及致歉语进行对比,并分析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礼貌;文化;礼貌原则;翻译

一、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

(一)英汉礼貌用语文化背景的研究

1.汉语文化背景的研究。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虽经历了数朝数代的更迭,而儒家思想作为主流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记》一书最先记录了文化等级和标准,在此之后,社会开始强调君主的统治地位,注重上下级意识,社会阶层的划分十分严格。

古时候的中国人在与人交流时,始终坚持着谦逊温和的态度,这是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道家主导了中国传统教育,佛教为辅。尊老爱幼、睦邻友好、勤俭节约、谦虚谨慎,这些都是流传千年的优良传统。这些由文化衍生出的价值观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2.英语文化背景的研究。

西方社会中,个人价值是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强调实现个体自由、独立、平等和民主。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等级尊卑的观念就相对弱了。人们都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要求尽可能地满足自己,他们认为恭维别人贬低自己是不道德的。他们推崇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他们把满足个人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看作最重要的事情。

西方文化中,隐私通常与个人信息相关,反映了个人价值和利益。西方社会维护个人隐私,这是尊重个人和人权、推崇个人主义的体现。一旦提及他们的隐私,他们都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二)中英礼貌用语的不同

1.问候语。

无论在哪里,问候语都要用于交际的开始,而语言的使用比较自由,具有社会属性。当人们见面时,尤其是熟人相见,人们需要彼此打招呼以表示礼貌。因此,问候语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而又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英语中,一般是直接用“hello”或者“hi”这种词,有时也会加入人名,例如“Hello, Smith.”另外,也会用一些带有祝福性质的问候语,像“good morning”“good evening” “good day”等。但是这些却很少在汉语中使用,我们经常会在饭点说“你吃了吗?”其实这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有没有吃饭,只是单纯的一句寒暄问候之语。而对方可能会回答“吃了”或者“还没有”,也可能回答一句相关的话。然而,如果我们用英语这样跟他人打招呼,则意味着建议或邀请对方共同吃饭,从而造成误解。另一种很常见的问候语“去哪儿啊”,这也属于一种问候方式,并不是真的想要询问你去哪儿。而在英语中可能就会因此而误会,把这当成是一种对隐私的侵犯行为,而不是很友好的问候。

2.称呼语。

什么是称呼语?它是指根据身份职务而产生的称呼方式,或代表人们之间亲属或其他关系的称呼。在交际中,称呼语是运用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它能够反映人际关系,也标志着一段交际的开始。

受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有关社会地位及年龄的称呼方式有一个非常严格的体系。例如,下级不可直呼上级的名字,学生不可直呼老师的名字,孩子不可直呼长辈的名字,否则,将会被视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先生”“同志”“同学”等这类称呼语适用范围广泛,包含了各类人群,不易引起误会,如“陈先生”“董宸同志”“李想同学”。人们也可以用对方的姓氏加头衔称呼别人,如“赵部长”“高老师”“张书记”等。对于长辈,则需要称呼“爷爷”“奶奶”“叔叔”“姑姑”“阿姨”等;平辈间则常称呼“哥哥”“姐姐”等,熟人、朋友之间可以直呼其名或者叫其昵称。此外,也有用“老/小+姓”来称呼别人,如“老孟”“小谢”等,以此来表达亲切感。

英美文化中则没有这么多复杂的规矩,也没有很明确的等级分界线。称呼方式更注重体现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传达了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直呼他人的名字,这是一种社会关系平等的体现,也是社会成员间友善的表达。他们也会通过社会头衔来对前辈或长者称呼“Mr.Brown” “Miss Smith”等,另外,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把职业作为称呼语是不礼貌的,对上级也大多称呼其姓氏,或直呼全名,比如,在新闻报道中提及美国总统特朗普时都是用“Mr.Trump”。除此之外,在西方文化中,在姓氏前加上“老”字是为人禁忌的,在他们看来,称呼中出现“老”是认为其青春已逝,无能无用,让人难以接受。

3.致谢与致歉。

致谢语也是一种礼貌用语,当别人为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物质方面提供便利,精神上给予支持或帮助解决问题时,我们都理应向对方表示感谢,这种感谢的表达方式就是致谢语。

中英的致谢语的应用有很明显的區别。汉语中,夫妻或亲属间基本不需要说谢谢,否则人们会有很生分的感觉;当人们受到夸赞或表扬时是不说谢谢的, 否则会被看作是不谦虚的表现。而英语中,人们会常常说“thank you”,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之间,乃至对超市的收银员等陌生人也都会说;另外,当人们受到夸赞时,他们会直接说谢谢,在他们眼里这样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致歉语的使用也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中英礼貌用语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用语之一。英语中,人们常对别人表达歉意,无论对方是孩子还是下级,“sorry” “I am sorry to hear that”这样的句子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传统的上下级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上级无须向下级致歉,因为这是一种权威的标志;相反,如果下级冒犯了上级,那下级一定要真诚地向上级表达歉意。

中国人常通过致歉语来表达在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或帮助时的感激之情。比如,当人们收到礼物时会说“不好意思,让您破费了”“抱歉,麻烦您了”“对不起,耽误您的宝贵时间了”。而英语中则将致谢语和致歉语明确的区分开来。“Excuse me” “I am sorry” 是两句常用的表达方式,而“Excuse me”常是人们在想要寻求帮助时为引起他人注意使用的,“I am sorry”则是用来表达歉意同情等。中国人则一般用“对不起”“抱歉”来表达歉意。

二、中英礼貌用语的翻译

翻译是根据作者的意图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由于受文化的影响,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尤其是礼貌用语的翻译。

(一)归化策略在礼貌用语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是为了使翻译更具权威性,而将源语言的文化观点和價值观以目标语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对于礼貌用语而言,因其常见于生活中且使用范 围广泛,因此语言要更加详尽明确。

下面,再以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及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为例来看归化策略的应用。

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

(罗贯中《三国演义》)

“On the river, arrows are best,” said Zhuge Liang.

“I agree with you. But we are rather short of arrows. Would you undertake to supply a hundred thousand for our next fight? Since this is for the common good, I am sure you won’t refuse.”

从译文中可以看出,译者充分地考虑到英汉语言习惯的不同,根据英语的文化特点,结合归化策略将文中“先生”和“愚”的表达都去掉,并且用了“would you…”的句式来表示尊重的含义。从而传达给英语读者的信息是符合西方文化观点的,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

(二)异化策略在礼貌用语翻译中的应用

另一种翻译策略——异化,也就是保留原语言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尤其是写作风格和民族特色都要保持源语言韵味。对于译者来说,要尽可能贴近原作,运用与作者的表达相符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言。异化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加目标语读者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下面以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及Jeanne Kelly与Nathan K.Mao的译本为例,来看一下异化的应用。

沈太太道:“这种见不得人的东西都亏你记得,无怪认识你的人都推你是天才。”

(钱钟书《围城》)

Mrs.Shen said “Gee you even remember that silly thing of mine.No wonder all the people who know you say you are a genius.”

(Kelly &Mao 61)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翻译中结合了汉语礼貌原则中贬己尊人原则,对话中具有汉语特色的恭维语及谦逊的回应方式体现得十分到位。异化的应用对于目标语读者来说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它可以向读者传递异国文化和价值观中的原始信息。

三、结语

礼貌用语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表达方式和原则均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背景、礼貌原则及不同类型的礼貌用语进行了对比,并通过归化、异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的分析对礼貌用语的翻译进行了探究。总之,礼貌用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此要充分了解中英礼貌用语,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能够准确地表达文化内容,促进文化及价值观的交流。

推荐访问:英汉 用语 礼貌 翻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