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丁解民和他的“和谐淮安”实践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7-23 12:20:32

住在淮安市委大院附近的人,对他们的市委书记了解民都不陌生。工作之余,只身一人随意踱出市委大院,到附近的街巷走走看看,和身边的市民闲话家常,既是丁解民惯常的休息方法,也是他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之一。

没有身边工作人员随行“护驾”,也没有群众围追堵截要“上访”,市委书记和市民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然而就在几年前,丁解民刚刚就任淮安市委书记时,却是另外一番场景:

“我是2001年5月来到淮安工作的,那时候几乎天天都有不少群众来‘保卫’我们市委、市政府,他们都是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没办法跑来围在市委、市政府门口上访的。而且群众不单是到市里上访,2001年,淮安全市到江苏省政府集体上访的批次为70批次、1347人次,位居江苏省第一。我当时就想,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忧难的政府,我们不能坐等老百姓来找我们,而是应该主动到群众中去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一念之变,开启了构建“和谐淮安”的征程。

坚持富民优先,实施为民“八大工程”,构建和谐淮安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和谐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如果单从字面上来讲,禾字旁边一个口,表示人人有饭吃,这就是‘和’;言字旁边是皆,表示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就是‘谐’。可见和谐社会,首先要保证群众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和平等的发展权。”丁解民认为,和谐的基础和目的在于发展。因此,以他为班长的淮安市委鲜明地提出了“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方略,把富民作为加快淮安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抓好创业富民、就业富民和保障富民,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06年,淮安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已达10447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430元,“十五”以来年递增分别为10.4%和6.6%。

“发展是硬道理。仓廪实而知礼仪。富民是实现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因此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有责任引导我们的群众立足于生产建设的第一线,通过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从而改善生活、增进和谐。”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又是什么?

“关键问题在于建设和谐的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在丁解民看来,当前存在的一些社会不和谐因素,首先缘于我们的党员干部没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一些基层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的干群关系紧张。“这个根子要从干部身上找,要谨防干部脱离群众、机关服务官僚化。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都能塌塌实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党群、干群关系就和谐了;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了,就会带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

所以,在立足富民、加快发展的同时,丁解民提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淮安,首先必须围绕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怨、所盼展开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社会和谐的第一追求。”

从2002年起,围绕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淮安坚持每年为全市群众办20件实事,为市区群众办10件实事;从2004年起,重点围绕群众入学、就医、就业、住房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组织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4050”人员就业再就业、助残、育才助困、安居、敬老爱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市区居民医疗统筹及特困居民医疗救助等为民“八大工程”,为困难群众打造了较为可靠的社会安全网,确保每个困难家庭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每个贫困家庭的子女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每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每个困难家庭的病患者得到及时地基本医疗救助;从2005年起,每年舂节前组织市、县(区)两级机关一万多名干部,开展“进万家门,拜万家年,办万家事”活动,深入困难群众家庭访贫问苦,救济扶助,拉近机关干部与农民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感情。

“2006年市本级财政安排11亿多元用于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其中有两个多亿元直接给了县里的农民百姓。虽然我们淮安还属于次发达地区,但我们用于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投入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丁解民强调:“不要做秀、不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事,一心一意让老百姓满意,是我们整个领导班子的共识,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淮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初,在由有关方面组织的万人评议市级机关作风中,当地人民群众对淮安市级机关服务效率和作风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为99.2%,社会公众对淮安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是98.26%。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淮安正在推行的富民、安民、惠民政策已经深入人心,淮安的和谐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住村蹲点,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构建和谐淮安首先要“为群众办实事”

每年冬季农闲时,组织市级机关正处级、县(区)副处级以上的400多名干部自带口粮和铺盖行李住进农户家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帮助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这就是丁解民在2001担任淮安市委书记当年就推行的“住村蹲点”活动,这一活动已连续坚持了6年。

丁解民介绍,全市处以上干部每次住村蹲点至少5天,每天向农户交纳伙食费20元(2005年增加至30元)。走访群众不能少于20家。住村期间,要召集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和私营企业主进行座谈,还要想方设法为当地群众至少办一件实事,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修桥铺路、草危房改造、学校修建、救助困难家庭等。

2003年12月,丁解民在苏嘴镇北季村蹲点时发现,因为当年遭受严重水灾,北季及周边七个村的不少农民揭不开锅,就立即动员市直有关部门到灾区慰问和下访,共为灾民送去了82万斤大米、146条被子,解决了8个村600多户共2300余人的吃饭和过冬问题。

2005年丁解民在楚州区钦工镇横沟村蹲点,走访时来到65岁的陈民地家,老人已经在草房里住了十多年。每到下雨天,屋子里就会漏雨,墙壁四处透风。丁解民问陈民地一天三顿吃什么,陈民地回答,早上吃棒子粥,中午吃棒子粥,晚上还吃棒子粥。陈民地老伴早年去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外出打工三年杳无音讯,小儿子家生活困难。丁解民嘱咐村干部要尽快将老人的住房列入草危房改造计划,并决定个人出资1000元帮助老人建房。去年,陈民地老人已高兴地搬进了新居。

已经连续6年住村蹲点的丁解民深有感触地说:“住在老百姓家里,跟平常的感觉不一样。从天亮起床到天黑,眼前全

是老百姓。干部走村串户,和群众无拘无束地交流,干部和群众更容易贴在一起,打成一片。农民与干部间缩小了距离,群众把干部看成是‘自家人’。而且在住村蹲点调研期间,干部们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同睡一个屋,同在一块田里劳动。干群间既谈天下大事,也谈生活琐事:种粮食的效益怎么样,农民外出打工的利弊,税费改革为农民带来多少实惠,现在农民的负担怎么样,农村小孩上学有什么困难,农民看病的费用高不高,村干部的作风如何等等。这些看起来是家长里短,但每个问题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驻村蹲点活动开展六年来,在淮安市1500多个村子的几万户农民家里,留下了这些村干部的身影,在有效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同时,也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市的三农政策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而且为全市近60%的村子办了大量的实事。几年来往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所筹集的资金和实物已达上亿元,切实解决了百姓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难题。

畅通八条“高速通道”,5年批阅25000多封群众来信,构建和谐淮安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

上任伊始就亲眼目睹群众围着淮安市委大院上访的丁解民,下决心要改变淮安的“上访”困局。

经过组织市领导班子成员集中调查研究,丁解民发现少数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扯皮推诿,是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上访和社会不和谐的症结所在。于是,在他到任的2001年,淮安提出了“百姓是天”的治市理念,并明确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了理顺群众的情绪上。

“上访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我们首先应该分析群众为什么会上访。一些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群众那里可能就是无法解决、难以承受的大事情;而当他们求助于我们的时候,说明群众需要我们、信任我们,我们作为党的干部、人民公仆,必须切实履行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的执政宗旨。”

“群众利益无小事”。而要真正关注民生、为群众办实事,丁解民认为“首先要让群众有表达的渠道和说话的地方”。为此,淮安市构建了八条沟通民意的“信息高速通道”,包括:公开领导干部的电话直接受理投诉、干部住村调研、机关服务进社区、开通市长热线电话、市委市政府领导定期接待上访、干部“下访”“回访”制度、设立软环境投诉受理中心、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开通“信访直通车”等。

这八条“信息高速通道”,为及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诉求、使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或化解在萌芽状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淮安的上访总量因此大幅度下降。2006年,淮安各县(区)来市集访的数量,也从2001年的343批次,下降到67批次。赴省的集访量则从2001年的70批次降为10批次,为江苏省较少的市;非正常赴京上访的批次、人次则为江苏省最少的市。这一方面表明淮安的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或正在得到有效的化解,同时也意味着淮安的社会和谐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其实,在八条“信息高速通道”之外,丁解民还有一条“信息直通车”——他亲自批阅并督办人民来信。

从2001年5月担任中共淮安市委书记以来,他每晚都要用不低于1小时的时间批阅人民来信,长期坚持,从不懈怠,累计亲自批阅了25000多封群众来信,并做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交待。

淮安市清浦区浦楼居委会居民包翠兰,没有住房,没有工作,全家平时生活均靠低保维持。儿子系残疾人,离婚后,精神失常。包翠兰本人也身患多种疾病,久治不愈,生活压力巨大,多次想过轻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写信向丁解民求助。丁解民收信后亲自到其家中看望,并从身上拿出500元接济她们,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解决56平方米解困房一套,彻底解决了包翠兰家庭困难。

通过直接批阅群众来信,丁解民也因此直接了解了25000多个普通百姓的冷暖悲欢,并在为他们分忧解难的过程中,由点及面,解决了一些事关民生疾苦的重大问题。

2004年3月25日,楚州区范集镇新张村7组朱兰英向丁解民反映其子张广新患尿毒症,如不尽快换肾,将有生命危险,希望政府予以资助。在得知朱兰英愿将自己的肾移植给儿子后,丁解民随即带头捐助1000元,同时协调市供电公司、安邦电化公司等单位筹得6万元捐款,并派市委督查室、市民政局负责同志前往看望,转达对张广新全家的问候,请张家尽快落实医院进行手术。5月15日,市一院为张广新母子成功地实施了换。肾手术。6月13日,在医院容许探视后丁解民亲往看望,送去关心和问候,要求一院继续提供优质服务。在丁解民亲切关心和医院精心救治下,张广新母子于6月17日出院。目前,张广新已恢复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可以从事轻微体力劳动;朱兰英亦已恢复到手术前状态。张广新母子对丁书记的关心至为感谢,称是丁书记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表示要用自己的诚实劳动,服务桑梓,回报社会。

2005年12月29日,淮安市政府根据有关部门调研情况,适时出台《淮安市市区城市居民医疗统筹办法(试行)》,将淮安市区(含清河、清浦和经济开发区)范围内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住院保险的城市居民,不论年龄大小,都纳入医疗统筹对象,初步解决了市区困难居民病有所医的问题。该办法自2006年7月1日实行,参保人数达8万人。在实施过程中,丁解民又陆续收市民来信反映医疗统筹报销比例低、看病费用仍然偏高等问题,他于2006年11月3日批示市卫生局:望你们即着手研究出一个办法来,务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困难居民的看病难问题。2006年12月11日,淮安市城市居民医疗统筹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了《关于城市居民医疗统筹提高待遇标准的汇报》。丁解民阅后批示:1、拟同意方案二;2、除了报销住院费用外,还应报销部分门诊费用(在30%-40%之间);3、方案确定后要在媒体上广为宣传,让市民都知道,调动市民参加统筹的积极性。目前该方案已由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正在实施。

市委书记亲自批阅群众来信,当初也曾有人不以为然,觉得他身为市委书记却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丁解民有自己的看法:我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来批阅人民来信,并不存在什么因小失大、影响工作的问题;胡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也是我份内的职责。我作为淮安人民的市委书记,当然应该为淮安百姓办事,要让他们满意。

正是因为时时以百姓为天、处处以群众利益为先,丁解民被当地不少百姓亲切地称呼为“丁爱民”;而随着一系列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不断出台,根植于日益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基础上的“和谐淮安”建设,必将取得更为令人振奋的成果。

推荐访问:淮安 实践 和谐 丁解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