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其发展战略研究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2-11 10:09:2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其资源、能力和文化特质为基础,通过对各种竞争要素的战略整合并不断创新而获得的持续发展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大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研究表明: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并不突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推动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发展必须理性判断现实,以增创新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并整合战略资源、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筹资和融资多元化力度。

关键词:高水平 研究型大学 核心竞争力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2-0020-08

一、问题的提出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产生的大学分类概念,是从研究型大学中剥离出来的一个层次,界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般研究型大学”之间。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高水平”和“研究型”两个方面对大学提出了要求。这种要求的基础是人才培养,这是任何一所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学理所当然地也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活动和功能。“高水平”和“研究型”两者都有客观衡量标准,我国将重点大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北大、清华为第一层次,“985"工程大学为第二层次,有研究生院的大学为第三层次,“211”工程大学为第四层次。国家按不同层次给予不同投入,重点扶持第一、二层次大学,希望从中产生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民间大学评价机构如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将大学分为三类,即研究型(研究1型和研究2型)、教学研究型(研教1型和研教2型)、教学型(教学1型、教学2型和教学3型)。无论是民间类型分类,还是政府圈层分类,其基本思路都是以科研规模、研究生人数等数量方面的特征数据为主来评定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具备国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一般特点,还应具有我国大学的自身特征。从逻辑学的定义原则来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元概念是“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是上位概念,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从属于它的下位概念。从属种关系看,研究型大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个种。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具有一种特殊本质的研究型大学,除了研究型大学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特殊的本质特征。从资源投人看:在学术人才、优秀生源、经费资源、教研设施等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从组织运作看:研究优先地位非常明确、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更加汇聚、校长具有卓越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学术氛围浓厚;从教育产出看:在科研成果、精英人才培养、科技转移、创新体系、学术声誉等方面更为卓著和崇高。可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在指定范畴内与其他多数研究型大学相比较而言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然是研究型大学中的出类拔萃者。显然,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高,而研究型大学更注重从社会职能、组织目标和办学水平这三方面对大学作用的更明确描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应有超强的办学实力,还应具有崇高的办学声誉,对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强大实力和卓越贡献的统一体;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具有一定评价倾向性的概念,强调水平和地位,重在评价、重在结果、重在层次,而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分类概念,强调性质和特征,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达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她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

大学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密执根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公司战略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企业政策与管理系的哈默尔(Gary Hamel)在1990年最早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的中心观点是:面对全球化的新一轮竞争,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管理者不应该再从终端产品的角度看问题,而应该从核心胜任能力的角度看问题。核心竞争力的阐释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观点: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尤其是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以及技术一体化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指沟通能力、参与能力及跨越组织边界合作的一个深层契约关系;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被使用而减弱,而是随着它的每一次被使用,它都会得到提升。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cle Porter)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了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其关于大学竞争力的思想是研究产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时展开的。钻石模型着力阐述了大学在经济中的作用,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作为独立存在的市场主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与企业运行规律和运行特点有着非常惊人的相似。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将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机制与其宏观运行的实绩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国家创新系统,指出国家创新系统由四个因素组成。第一是环境条件,其中大学是最重要的。波特将环境条件分为四种类型:基本的、发达的、一般化的和专门化的。基本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资源和技术不成熟或欠熟练的劳动力;发达的环境条件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雇员和从事尖端学科的大学研究机构;一般化的环境条件包括提供债务资本和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雇员;专门化的环境条件包括专业面很窄的熟练人员、在特殊领域的知识基础及其它与范围有限的或单一的产业相关的环境因素;第二是需求条件,它是该国对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第三是相关的支持产业;第四是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除以上四个因素外,政府和机遇对钻石模型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波特看来,政府只是作为一个公司的外在环境而发挥作用的。因此,政府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国内企业提供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机遇的作用有时也是很大的,如战争、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等。

钻石模型理论认为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与国家国际竞争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波特著名的钻石模型分析法,国内学者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综观国内学者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基本观点。一是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论,即把大学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要素,如教师、管理和或校长,其中大部分把人力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学者张卓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二要素论为学术内核和管理外壳;王继华、文胜利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三要素论为教师、管理、校长;别敦荣、田恩瞬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三要素论为制度体系、能力体系、文化体系;宋东霞、赵彦云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四要素为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科研活动、学科建设;李景渤认为核心竞争力的五要素为人才、技术、管理、信息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价研究中心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国际竞争力研究基础上将国际竞争力划分为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部分。认为大学作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基本单元,其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样遵循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运行准则和评价原则。因此分析大学竞争力需要从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方面剖析其内涵。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影响和决定高等学校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的基础竞争力是指为高等学校发展起重要支持作用,并促进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大学的环境竞争力是指宏观上影响高等学校发展的因素,主要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国家总体经济状况。陈克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往往是不同的,而具有相同核心竞争力的高校评价指标也可能存在着差异。他以科研和教学为主的高校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构成的要素有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效益、融资能力。成长春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学习力,其构成要素包括显性要素,即学术生产力与人才生产力,隐性要素,即管理力与文化力。二是大学核心竞争力能力论,即把大学核心竞争力看作是一所大学获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那些通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而难以模仿的能力,如技术能力、科研能力、课程与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整合能力、各种资源的争夺能力、获得外界认可的能力、文化辐射能力等。赖得胜、武向荣认为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得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刘向兵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能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能力。又有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在众多要素中的一个核心要素。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分别为教师、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学问生产能力。三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体制机制论,即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在于一所大学的价值底蕴、规范制度及学科成长机制。刘尧按照核心竞争力的三环理论,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第一环是高深知识体系;第二环是大学制度,分为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两种;第三环是可获得的资源:人、财、物。其中人力资源最为重要,如何吸引高素质、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加盟大学教育工作是第三环的重要因素。别敦荣、田恩瞬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一个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大学发展演变过程中长期发育、积淀而成的,它孕育于大学文化,并深深地融合在大学的内质之中。

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在评价的具体指标上略有侧重。大学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某一方面因素的体现,而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其资源、能力和文化特质为基础,通过对各种竞争要素和资源的战略整合并不断创新而获得的持续发展能力。是大学对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组织管理、精神文化、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确定发展目标、核心价值、关键因素与优势领域,通过构建和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通过阶段性评估不断创新、完善和升级转换,使得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的强劲动力,具有价值无限性、异质性、丰富的大学个性、内在稳定性、历史积淀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同时,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层次分明的,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有着共同的本质。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是许多国家的梦想。作为国家和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和行为。当前,我国社会和研究型大学自身都已形成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良好氛围,各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十分关注,提出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目标。但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发展的文化特质积淀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才有可能在众多的大学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而清醒地审视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及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把握机遇和挑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其建设步伐。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始终离不开区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因此,在广东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下研究这一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基本情况与结果

研究抽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并被社会公认是国内一流的大学18所,同时选取广东省2所有重要影响的“211”工程大学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样本,对20所大学进行了核心竞争力比较研究。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和目标导向性原则,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资源获取”、“综合声誉”等五个一级指标出发,把一级指标再分解为若干二级、三级指标,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考虑到某些指标难以获得统一口径的客观数据,研究选择了X1(国家及部级重点实验室)、X2(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X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X5(国家自然类科学奖)、X6(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X7(授权发明专利)、X8(SCI等的引文数)、X9(国家重点学科数)、X10(博士后流动站)、x11(硕士和博士授权学科点)、X12(两院院士)、X13(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X14(专任教师正高职称比例)、X15(国家级教学成果和国家精品课程)、X16(专利和技术转让金额)、X17(办学经费总量)等17个项目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各大学官方网站以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官方数字以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等资料对20所大学的资料进行了整理,采用spss16.0工具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相关系数矩阵的分析,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大多都在+0.6以上(一般情况大于0.3即可)。据此,各变量之间呈现较强的线性关系,通过了相关性经验,可以从中提取公共因子。从KMO和Bartlett Test检验来看,KMO值为0.730,在0.5~1之间,Bartlett的检验也是通过的,因为渐近的X2值为394.412,即很大,相应的显著性概率(Sig)为0.001为高度显著,因此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

从表1总方差解释来看,前四个因子已经可以解释原始变量86.958%的方差,已经包含了大部分

信息。提取的四个公共因子经过旋转后的方差贡献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四个因子总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并没有改变,依然是89.651%。因此可以提取四个公共因子。

表2经过旋转后的载荷系数已经明显地两极分化了。第一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3、X7、X2上有较大载荷,说明这3个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归为一类。而X3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7为授权发明专利,X2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因而把第一个因子命名为自然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能力。第二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12、X17、X1上有较大载荷,说明这两个因子有较大的相关性,可以归为一类,同样地,把第二个公共因子概括为社会公共资源获取能力。第三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6、X4、X9,说明这三个指标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以归为一类,并命名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第四个公共因子在指标X14上有较大载荷,X14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的比例,可以把它概括为大学师资和人才培养能力。公共因子命名见表3。

采用回归法计算各个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如表四。根据公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建立计算公共因子得分的模型:Fi=∑αijXij,i=1,2,3,4

将各个指标相对应的数据Xij,以及四个公共因子的得分系数αij代入上面的线性模型就可以分别计算出4个公共因子的得分Fi。根据表3中各得到的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利用公式F=F1*29.020%+F2*28.296%+F3%21.675%+F4*7.967%,把每个样本(大学)中公共因子的得分与其方差贡献率的积累加,即得到了大学竞争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详见表4。

为了避免实证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找出组群之间的差异,通过分类的方式将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得分作为聚类分析变量,根据同类离差平方最小原则和系统聚类法对它们进行分类。从聚类树形图我们可以看出:编号为1、2、3分到第一类,编号为4、6、8、15分到第二类、编号为7、17、11、12、5、14、13、9、10分到第三类、编号16、18、19、20分到了第四类,详见表5。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研究选取的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广东的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研究表明: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从聚类结果看,中山大学核心竞争力位居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第三类,而其余大学位居第四类。在第一公共因子自然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能力(F1)排名中山大学列第6名,华南理工大学列15名,暨南大学列20名,华南师范大学列19名;在第二公共因子社会公共资源获取能力(F2)排名中山大学列17名,华南理工大学列第6名,暨南大学列第10名,华南师范大学列第11名;在第三公共因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F3)排名,中山大学列第7名,华南理工大学列第16名,暨南大学列第12名,华南师范大学列第14名;在第四公共因子大学师资和人才培养能力(F4)排名中,中山大学列第18名。华南理工大学列第17名,暨南大学列第11名,华南师范大学列第15名;在综合排名中,中山大学列第8名,华南理工大学列第17名,暨南大学列第19名,华南师范大学列第20名。研究表明,中山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排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列,但是在社会公共资源获取、大学师资和人才培养能力上比较靠后。尤其是在大学师资和人才培养能力上,中山大学正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比例明显偏小,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姑且认为高职称教师代表高水平教师)严重影响到社会精英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点与北京大学有着惊人的相似。其他三所大学在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上都较中山大学强,排在20所大学的前列或中上。总体排名中,除中山大学外,其余三所大学都排在靠后的位置。可见,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在相关的研究中,邱均平2008年发布了《2007年中国大学评价报告》,在《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省市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广东省排在全国的第6位,较2006年相比下降了1位;在《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山大学排名第10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33位,暨南大学排名第41位,华南师范大学排名第66位;在《中国大学科技创新力排行榜》中,中山大学排名第11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28位,暨南大学排名第63位,华南师范大学排名第94位;在《中国高校人文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山大学排名第8位,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71位,暨南大学排名第33位,华南师范大学排名第26位。在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上。同样任重道远。在全国高水平的学科领域内,全国共有305个工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只有8个;在基础研究领域内,全国共有142个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只有5个;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内,全国共有7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广东只有3个。为此,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如何进一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2.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竞争力存在劣势,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备强大的资源和财政支持优势。广东经济发达,GDP位居全国首位,这为广东高水平大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广东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毗邻港澳,容易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工作和定居,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依邻港澳也为高水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较好的学科资源优势。研究表明,中山大学综合排名列第8,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80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251个学科专业,有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华南理工大学设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3个博士点,176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1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华南师范大学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

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2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8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9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暨南大学设有69个本科专业,13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具有雄厚的文理综合实力,华南理工具备强大的工科实力,华南师大拥有高水平的师范教育实力,暨南大学在华语教育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和综合实力,四所大学完全可以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学科资源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广东拥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广东社会全面进步及经济崛起与腾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岭南文化所具有的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岭南文化具有博采众长的开放兼容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义利并重的务实精神、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机敏灵活的善变精神等特点。深厚的岭南文化为广东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竞争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弘扬独特的岭南文化也必将为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提供强劲的内驱力。

四、研究对策与建议

1.抓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难得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2009年备受关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在北京正式发布。规划纲要从全球视角、从国家实际情况出发给了珠三角新的五大战略定位: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实验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继续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错位发展的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区域经济在发展并形成自身特色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合和服务,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系统,这就为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机遇。

2.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整合各种资源,提升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

一是可以借鉴欧盟经验,建立穗港澳高等教育和科技合作区,提升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利用区位优势整合力量有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欧盟为了保证其区域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构建了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协调体系,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完善法制、经济和行政等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机制。欧盟有三个机构即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都为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设置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和顾问机构。成员国政府居于第二个层次,他们一般都拥有自身的区域政策,同时接受欧盟统一的区域政策协调和整合。1998年的《索邦宣言》强调大学应该在形成欧洲“文化维度”(European Culture Dimension)方面扮演关键性的角色。宣言提出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Area of Higher Education)。“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将大大推动欧洲大学一体化进展。穗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高水平大学一体化的良好基础,穗港澳高等教育和科技合作区的建立必将大大提高本区域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广东在加强大学问的横向联合、形成大学联盟方面也有与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及辐射的优势。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为广东高校加强和泛珠地区其他8个省份大学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处于中心地带,是联接内地高校和港澳高校的桥梁,地域优势极为明显。广东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和泛珠三角区域高校的合作,形成以广东高校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大学联盟区,将泛珠三角地区的优质高校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利用,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提升广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3.加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大学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水平大学工作的核心。中山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实行了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正是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方案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成功做法,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研究发现最关键的是要规范现行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淘汰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善于创新、勇于攀登的教师队伍。要完善以教授为主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骨干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严格把好职称评审关,党政领导不干预职称评审工作。实行定编、定岗和岗位聘任,岗位津贴和工作业绩挂钩,同一职称可以拿不同的岗位津贴,允许出现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教师的职务晋升应该在编制范围内公正、公平、公开进行,而不是人为地设置障碍,把一大批优秀人才挡在门外。要从实质上大力从海外和国内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不是只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

4.多渠道加大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投入。提升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和经费投入相关。从社会学角度看,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公益事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投入;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高等教育又是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自然要考虑投入成本的回报,最大限度地以最少的投人获取最大的产出,讲求投资效率。高等教育投资具有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且短期内没有明显效益的特点,作为特殊行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货物而是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熟练程度不同的劳动者,这些产品既有经济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同时,高等教育还肩负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因此,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体系应该体现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高校自主创业的多元化投入的特点。从政府角度看,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投入,真正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及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不到4%,用到高等教育的数额很有限,而且政府在投入时未能体现优校优投政策,使相互间形成不了良性竞争机制,导致对高水平大学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水平大学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较强的市场吸引力和财富创造力的优势,应争取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改变高等教育投资过分依赖政府的状况,建立高水平创业研究型大学,使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真正成为多渠道融资主体。

(文字编辑、责任校对:王香丽)

推荐访问:广东 核心竞争力 评价 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