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和采写技巧(一)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3-21 10:09:21

一、社会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新闻是新闻的“鼻祖”,自人类有原始的新闻活动以后,便有了原始的社会新闻。据考证,我国最早见诸文字的社会新闻,是唐代尉迟枢所撰写的《南楚新闻》①,之后,宋代的小报上已有社会新闻。到了近代,报纸上的社会新闻逐渐多起来。较早刊登社会新闻的是1815年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刊登过《忤逆子改悔孝顺》、《不忠受刑》、《官司受贿之报》等。在近代商业报纸上,社会新闻往往占据报纸50%的篇幅,其中灾祸新闻自然是重要组成部分。1872年在沪创刊的民营报纸《申报》,就很重视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刊登。

我国自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转型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社会新闻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在新闻报道的种类中唱起主角;除了反映文明礼貌、道德情操、邻里关系、社会公德等社会新闻屡见刊播外,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灾祸新闻、案件新闻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报道,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新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9年以来被评选出的全国好新闻作品中,消息和通讯类作品,社会新闻每年占总数的20%以上。②像新近评选出来的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中消息和通讯类获奖作品《暴徒以弟弟的死为借口闹事我们绝不答应》、《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美国人到瑶山养猪》、《武大专家:我国买卖论文成“产业”》、《村支书“一家人”吃低保》、《一场特殊的婚礼》,等等,都是社会新闻的佳作。

二、什么是社会新闻

对社会新闻的界定,虽然没有统一规范的说法,但大体上没有什么争议。业界的基本共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有关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动态、社会趋向、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生活情趣,等等,都可归入社会新闻的范畴。

有人从学术的出发点定义为,“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为内容的变动的事实的报道……所谓以社会学研究对象为内容就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③

国外,如英国媒体对于“社会新闻”的概念比较宽泛,他们认为,社会新闻是指不与重大的政治或经济话题直接相关、影响市民生活的“低级别政治新闻”。首先,社会新闻可以理解为政治新闻,因为其关注和社会性事件的解决往往依靠权力主体机关的政策决策;其次,相对于较高级别的政治新闻,如国家总统选举、议会和内阁相关新闻等,“社会新闻”关注大众社会和普通民众,具有地区性和社会公共性特点,其报道的事件往往关系社会公众的直接切身利益。④

由上可见,无论怎么定义,普遍都认为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动向性、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具体说来,社会新闻常见的题材包括如下八个方面:

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主流,应该作为社会新闻的一个永恒主题。比如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展现;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等等。目前在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用大量生动的新闻事实,热情讴歌广大人民群众高尚的精神风貌。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19届通讯一等奖作品)、《抗冰保电三英雄》(1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16届消息一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比如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媒体就要坚决予以揭露和抨击。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1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记者领“封口费”事件》(19届系列报道一等奖作品)、《女博士卧底酒楼写论文幕后》(18届通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3.报道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14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19届通讯三等奖作品)、《我国离婚率算高一倍》(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3000小考生“妖魔化”妈妈》(16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属于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4.介绍有一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拉萨发生暴力事件》(19届消息一等奖作品)、《56名女工状告工厂搜身侵权》(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谁来管技术权益纠纷》(4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新闻精品。

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下的气象、交通、卫生等影响人们出行、健康、生活的资讯。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无极”走了,香格里拉痛了》(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广西南丹矿区发生重大灌水事故》(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白色皇冠拉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怀着满腔义愤猛追》(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

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博客,不是放纵的天堂》(17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国家大剧院建设思路存在诸多问题》(9届通讯二等奖作品)、《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属于这类题材。

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张品正带着“奶奶”出嫁25年》(18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5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建碑林呼唤环境美》(4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像“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16届消息二等奖作品)、《大一男生背起母亲上大学》(16届通讯二等奖作品)、《医药代表向“老百姓”下跪》(15届通讯一等奖作品)、《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12届消息二等奖作品)等,都是这类题材的成功之作。

从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新闻的覆盖面其实是很广的,要做好社会新闻,并非只能依靠“耸人听闻”的所谓“猛料”。

三、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

近年来,社会新闻虽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但对社会新闻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一提起社会新闻,在部分采编人员中,就有这样两种片面的理解。一种是认为社会新闻就是“杀人放火、贪污盗窃、暴力吸毒、嫖娼卖淫”之类的东西;另一种则将社会新闻简单理解为题材琐碎化、立意市井化、功能取向娱乐化、监督指向模糊化的报道内容。在这样的错误认识下,媒体上的社会新闻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错位。其具体反映在下述几种不良倾向上。

1.哗众取宠。一些媒体热衷于报道男女私情以及杀人、事故、车祸等负面新闻。经常把一些怪异、刺激,甚至畸形的事件作为吸引读者的卖点。正是这些“哗众取宠”的社会新闻,弱化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2.低级庸俗。当前,在一些媒体上,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偷盗扒窃、吸毒贩毒、绑架勒索、卖淫嫖娼及婚外恋、包二奶、一夜情、开房、同居等字眼时常充斥其间。而这种低级庸俗常常为冠冕堂皇的“满足受众需要”所遮蔽和合理化。正是这种低级庸俗,使媒体缺乏内省精神和批判意识,背弃了新闻媒体应有的责任。

3.琐碎浅薄。一些媒体在追求所谓“经济效应”、“社会轰动”的前提下,对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新闻或蜻蜓点水,或敬而远之;对真正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视而不见,而是热衷于影星歌星的隐私秘闻、名人的风流韵事,或是市井百姓中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还美其名曰“民生”新闻、“公共”新闻。正是这些琐碎浅薄的新闻,使媒体忘记了自己肩负的时代使命、社会责任和社会守望功能。

4.假闻不断。一些媒体为了抢新闻,常常不经过核实就刊发一些通讯员来稿、国内外网站上的稿件。一些记者由于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不惜编造新闻,一些媒体也不加分析竞相转载,导致假新闻。如2008年的《孙中山是韩国人》、2006年的《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2005年的《布什要卖掉夏威夷》、2004年的《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2003年的《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2002年的《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2001年的《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等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都是有名的假新闻。假新闻的不断出现,不仅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也严重损害了受众的利益。(未完待续)

注释:

①成鸿昌、赵娟萍:《漫谈社会新闻》,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②见《新闻战线》2010年第7期,丁亚韬 文。

③《当代新闻文体写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见《中国记者》2010年11期,朱俊清 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推荐访问:采写 价值取向 社会新闻 技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