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走出社会新闻负面报道的误区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3-22 11:11:53

社会新闻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千奇百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社会新闻是老百姓愿意关注,喜欢关注的一种新闻类别。但是多年来很多官方媒体把社会新闻当作负面报道,严格控制,很多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社会新闻被无故封杀,而更多好的新闻线索没有被挖掘出来。即使少量被报道的社会新闻也只报道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报道,所以引起社会许多猜想和谣传。以笔者在新闻单位工作20多年的经历感觉到,官方媒体之所以对社会新闻慎之又慎,原因是社会新闻容易触及到矛盾一方的利益,所以把握不好就会出岔子。因此,很多记者与编辑不愿过多的报道此类新闻。新闻单位的领导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惹这个麻烦,这样就致使官方媒体长期以来社会新闻报道的量不足,群众对这些媒体失去信心。

一、不能把社会新闻不是定性为负面报道

社会新闻是不同形态的人性展示,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直观地讲,社会新闻是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包括发生在身边的好的、恶的、感性的、离奇的事。例如:灾难事故、好人好事、感情纠葛、道德风尚、官司纠纷、奇异现象、生活变化、婚姻家庭、风俗习惯、趣闻逸事等都可划为社会新闻之列。

社会新闻无时无刻都会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它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于它的客观存在性,所以不能认为地把它划分为正面或者负面,媒体对社会新闻的报道本来是自身的职责所在,是民众对社会信息渴望了解的一种需求。但是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有很多地方官员和媒体负责人认为,对社会新闻不加限制和选择性地报道,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社会新闻是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与社会新闻是互相矛盾的。社会新闻的过多报道是对正面新闻的冲击。因此,不应该过多注重社会新闻。

对于社会新闻的报道,不能简单地一事一报,而是要从媒体从业人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出发,将客观报道的要求与理性引导的意识相结合,使此类报道在客观、冷静和理性中寻求和谐的表达。有的媒体站在辩证与理性分析、引导的角度,对类似事件的深层次背景、原因及相关环节进行深挖、剖析,他们从当事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值得社会关注的困难群体帮扶问题,提出有关方面应有妥善处理的机制和办法。这样的报道,在事件叙述中明确地表明了社会的评论与媒体的态度,形成一种无声的引导,提供了事情解决的办法与途径,转化成为发人思考的建设性报道,劝诫警示教育功能,使得反面文章正面做,从而起到劝戒和警示作用。

二、地方媒体要接地气

笔者参加过一次某省电视台新闻中心的编前会,正值中央和地方党委对领导出席的会议报道有了新的要求,规定了要压缩领导出席会议报道的篇幅和长度,按理这对媒体来说是千载难得的机会,由于长期以来官方媒体基本被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所垄断,其他社会新闻没有版面和时间,只能是拾遗补缺的位置。中央“八项规定”对领导出席会议报道有了限制,应该是对媒体人的一个解脱,解决了长期以来会议报道越改越长的老大难问题,然而在这次编前会上,该省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几位负责人却犯了难,因为压缩了会议报道的时长,新闻节目很可能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其他稿件不够填补这个空白,新闻节目就要“开天窗”。

其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地方媒体应该接地气,以社会新闻报道为主,因为地方媒体直接与广大群众接触,国家的政策方针中央媒体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地方媒体没有必要进行重复报道,浪费媒体资源。而把着力点放在挖掘当地的社会新闻上,加大对社会新闻的报道力度。因为社会新闻可以吸引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同时社会新闻也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力度的报道社会新闻也是对各地有关部门进行的一种无形的鞭策。因此,地方媒体在社会新闻这种原本就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公众的需要和意见,在采访和报道中,除了事件当事人的看法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说法外,要注意多记录公众的声音,让他们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建议等。

社会新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新闻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要转变观念,学会从社会新闻中心发掘出潜藏着深刻社会现象或问题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

三、社会新闻的理性与感性的把握

社会新闻的理性是指新闻的客观性,社会新闻经常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握不准确,会失之偏颇。确保社会新闻的客观性,要综合运用包括评论、资料、新闻链接、表格数据、专家访谈、记者点评等形式,让社会新闻要表达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但千万也不能忽略感性,因为受众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感性特别体现在标题和图片中,它们最先吸引眼球和掀动情感。

在实践中,将社会新闻平民化、微观化,有助于培养公众参与监督的"公共意识"。社会新闻的公众监督给予了公众行使这种民主权利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它的报道题材大多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们各种需要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对绝大多数公众而言,他们只会关心那些与他们有关的利益以及他们渴望却在现实中缺损或无法完整实现的利益。与民众密切相关的问题无非衣、食、住、行,以及对安全、稳定等的需求。以本土化的市民生活状态作为报道的对象,以平民意识进行舆论监督,让老百姓的声音在舆论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发挥媒介沟通和桥梁的作用,符合了新闻贴近性的原理,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作者单位:宁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

推荐访问:负面 误区 社会新闻 走出 报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