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出版产业集群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2-04-07 10:26:03

【摘 要】出版产业集群内企业和个人的地理临近性、企业间合作关系网络及创新平台是内容创意活动得以持续、出版企业成长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出版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构成,将出版产业集群划分为自发分工型、大企业主导分工型和外来资本投资分工型三种类型,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对出版产业集群内部的嵌入性与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并探讨了社会关系网络对出版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出版;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网络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产业成长最为显著的经济特征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业大多采用基地或集群模式。出版产业集群内企业和个人的地理临近性、企业间合作关系网络及创新平台是内容创意活动得以持续、出版企业成长的关键。迄今为止,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已经达到9家,包括:上海张江、重庆北部新区、浙江杭州、湖南中南、陕西浐灞、广东广州、天津空港、江苏南京雨花、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这些出版传媒产业基地中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初步显现,基地发展良好,初步形成了自身产业发展特色,如重庆北部新区依托云技术、云计算打造“云端”数字出版基地。2010年5月,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级)揭牌成立,旨在推动出版资源整合,充分挖掘多种出版资源的潜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出版企业成长。随着企业集群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版产业集群的运行发展受到集群内部社会关系网络的强烈影响。

一、出版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构成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通过公共活动与互补性活动相互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群集。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最主要的全球竞争性产业很可能集中于该国“地理”上的集群。产业集群以其柔性专业化生产和多企业自组织模式,在推动企业成长和区域增长等方面具有优势,已经成为各国产业政策研究的热点。

图表来源:孙玉玲.出版产业集群与出版产业竞争力[J].出版发行研究,2006(5).

出版产业集群是在产业分工基础上,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拓展形成的。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分别从事产业链条中的某个环节。其形成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出版产业中存在市场机会,集群内的各主体和资源以利益和资本为纽带,自发形成新的产业链条;一种是由外力(政府、跨国公司)推动形成,初期往往由行政指令推动,到后期产生聚集效应模式。一个较为完善出版产业集群应包括以下要素(详见图1):出版业内龙头企业、政府行业部门、资源投入商(即上游企业)、产品(包括衍生产品)销售商(即下游企业)和各类配套组织机构。从下图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已包含构建出版产业链所需的几乎所有条件:政府实行行业倾斜政策,出版业龙头企业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数量众多的产业内上下游企业在同一区域集聚,以及各类辅助组织机构提供市场决策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产业集群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出版产业链。

二、出版产业集群的类型

由于产业集群的广泛性与多样性,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类。阿明(Amin A.,1994)根据企业集群的产业特征和系统复杂性将企业集群分为传统企业集群、高科技企业集群与基于大企业的企业集群;马库森(Markusen,1996)根据企业集群的结构特征将其分为马歇尔式集群、轮轴式集群、卫星平台式集群与国家力量依赖型集群。佩德森(Perderson P.O.,1997)根据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将其分为多元化企业集群与转包型企业集群。艾利克斯(Alex Hoen,1997)则从产业层次和实体间关系两个维度对企业集群进行了分类。国内学者盛世豪、郑燕伟(2004)年根据企业集群的核心能力将其分为基于核心技术的企业集群、基于销售网络的集群、基于品牌的集群和基于知识共享的机群。本文则按照集群内部分工的三种方式的不同,把出版产业集群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自发分工型、大企业主导分工型、外来资本投资分工型。

(一)自发分工型

由地方性的中小出版企业构成,其内部分工是由于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外溢形成。集群内部出版企业间地位平等、联系紧密,生产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集群外部的合作与联系程度低;有发达的人际网络,人力资本在集群内部的流动性强;企业的地域根植性强,一般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

(二)大企业主导分工型

由大量的中小出版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产业中的一个或多个大企业的生产或销售形成的,其内部分工由大出版企业分拆或向下分包形成。按照核心出版企业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分工模式和以销售为中心的分工模式。以产品为中心模式的核心出版企业主要负责内容的开发、最终出版,而大量的中小出版企业大多生产专业性分工度高的各种版面设计、美工等;以销售为中心的核心出版企业负责专门收购其他专业化分工小企业的创意出版物,是专业的贸易商或综合出口商(这种分工模式不是很普遍)。集群内部较弱的内容提供者、出版产品销售商非常依赖于大的核心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低,企业的地域根植性也较低,但一般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三)外来资本投资分工型

主要由集群外部大企业(跨国出版公司)投资形成的分支机构构成,相互间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而形成分工关系。集群内部企业间有一定的贸易关系,但都与集群外部的母公司有高度的合作联系;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强,企业的地域根植性差,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较弱。

现实中的企业集群大多是上述几种类型的混合,如湖南中南数字出版基地可以看作自发分工型的产业集群,也可以看作围绕几个重要的大企业(中南传媒、青苹果、华声传媒、体坛传媒,芒果传媒、湖南纽曼)的大企业主导分工型集群;或现在是一种类型,经过一段时间又变为另外一种类型,如我国上海张江出版产业园区,原来属于自发分工型集群,后来由于一些企业的发展壮大转变为大企业主导分工型集群。

三、嵌入性与出版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网络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史学家波兰尼(Karl Polanyi)提出了“嵌入性”的概念。1985年,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发表的《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把嵌入性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格兰诺维特认为嵌入性可分为两种:一是关系性嵌入,即经济行动者是嵌入于其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和决定的;二是结构性嵌入,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是嵌入于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因素的影响或决定。企业集群的嵌入性指的是内在于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类关系的密切程度。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是随意的,是内生于相应的特定背景与结构之中。

出版产业集群中大量产业相关企业的高度空间聚集,使企业之间发生频繁而密切的交易活动,并就生产和创新活动展开密切的合作。但形成集群的关联企业之间并未实行垂直一体化,企业各自仍为自主决策的独立个体。在集群不同主体间的交易中,交易关系的达成在许多情况下带有社会关系的痕迹。在出版产业集群中,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型①:一种是“塑造性关系”,即通过集群企业相关成员自身的努力开拓出来的关系资源,如集群内部企业间长期市场交易产生的互信关系、企业在政府等相关服务部门之间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互信关系、企业与社会团体之间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形成的对企业良好的口碑、集群内部其他主体间互动所形成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是集群内部主体活动之前不存在的,是通过集群行为主体自身努力塑造出来的,但这种关系的存在对维系集群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种是“沿袭性关系”,也就是集群行为者可以从以前的历史或文化习俗中继承下来的关系资源。如家族关系,以及由家族观念拓展出去的地缘关系、情缘关系(如同学、战友等),这种关系构成了集群内部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出版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已不再是单独的、原子式的经济行动者,而是嵌入于其所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并不断受其影响或决定的,出版产业集群内部社会关系网络的构成见图2。

四、社会关系网络在出版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机制

由于经济行为的嵌入性,社会关系网络在出版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三个方面:

1.优化出版产业集群内部的资源配置

社会关系网络本身并不是经济资源,而是动员资源的渠道。社会资源潜存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作为集群内部企业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不可或缺的。血缘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强关系会对集群内部企业获取资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弱关系连结着不同阶层的人,人们拥有资源的异质性更大,通过弱关系可以实现资源更有效的交换、借用和摄取。

2.降低出版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费用

关系网络嵌入对集群内部出版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起着规范与制约作用:在交易之前,企业间的网络关系可以作为一种信息甄别、筛选机制,为企业节省大量的搜集成本与费用。在交易过程中,集群内部网络结构中的企业,彼此间对各自的品质与能力均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且在频繁的交往中,已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关系,可以降低契约的执行、监督成本,弥补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在交易之后,由于交易伙伴大多从集群内部的关系网络中选取,任何一方的违约或欺骗行为信息都可以在其共同关系网络中迅速传播开来,导致其无法参与下一次交易,此时企业集群通过其“第三方在场”的声誉机制,使交易活动具有可靠性与可预见性。

3.有利于出版产业集群内部的创新

企业的创新过程实质就是处理与整合相关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过程。创新活动的效率相当程度上决定于信息的广度与有效程度,这可以通过强关系与弱关系两方面来说明。集群内部的强关系网络表明企业间的互动的频率高,密切程度高,网络中的各方更愿意将各自拥有的信息予以共享,保证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其所在的网络结构获得源源不断的相关信息,并使得出版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集群内部,除了企业间的强关系网络之外,还有企业间的弱关系网络以及企业与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出版产业培训机构、咨询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的弱关系网络。根据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原理,个体的关系强度以及所在网络的异质性程度间接影响了网络个体所获取信息的有效性。在强关系为特征的企业网络中,企业间相互熟悉,同质性网络意味着企业所获得的大多只能是同质性的信息,信息的有效性难以保证。而出版产业集群内部弱关系弥补了此种不足。通过集群内企业间及与各类中介机构的广泛互动,集群企业突破了内部强关系网络的束缚,获得新的异质性信息,保证了企业创新所需信息的有效程度。同时,由于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的存在,使得拥有结构洞的出版企业具有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两大优势,更具有创新的优势。

注释:

①庄晋财.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72.

参考文献:

[1]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1360-1380.

[2]“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edness”,i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 Volume 91 Number 3.

[3]吴向鹏.产业集群理论:经济网络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视角[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12月第16卷第6期.

[4]李正彪.交易费用的节约——社会关系网络维度的解释[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21卷第3期.

[5]郭毅,朱扬帆.人际关系互动与社会结构网络化——社会资本理论的建构基础[J].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6]孙玉玲.出版产业集群与出版产业竞争力[J].出版发行研究,2006,(5).

[7]张梅青,盈利.创意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进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年增刊.

[8]庄晋财.区域要素整合与小企业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林竞君.嵌入性、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经济经纬,2004年第5期.

[10]王红梅等.数字创意产业生态环境研究:模型构建及应用[J].现代传播,2010年第7期.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2013年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资助;北京印刷学院校级重点资助项目(23190113007)资助;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JGC069)资助;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刘寿先(1978-),男,山东潍坊人,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集群、财务治理。

推荐访问:社会关系 产业集群 出版 研究 网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