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山西旅游休闲业的文化发展动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6-24 14:30:28

摘要:山西作为中国的旅游休闲资源大省,利用资源优势,山西旅游休闲业在国内外旅游休闲市场上形成了品牌效应,构成了新的发展态势并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了山西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文章在探索旅游休闲人的休闲内因和旅游休闲产业的外部动因中,详细分析了山西旅游休闲的状况,提出了山西旅游休闲业的跨文化整合策略。

关键词:山西;旅游休闲业;跨文化整合;动因;策略

一、山西旅游休闲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在要素条件方面,山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得益彰

古老文明与现代成就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加上劳动力便宜,因而可用于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旅游休闲业的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相对丰富。但现阶段山西旅游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问题突出,旅游产学研结合不够,富有创新意识的旅游专门人才不足,因而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显得捉襟见肘,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休闲时代来临前,单纯依靠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开发旅游产品来发展旅游休闲业是不够的。要提高山西旅游休闲业的文化竞争力,必须应用先进的科技,增强创新能力,走科教兴旅、创新驱动的路,赋予它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

(二)在需求条件方面,山西旅游休闲业最大的问题是国内需求水平高于国际需求水平

总体上缺乏讲究的、挑剔的买主,从而未能对旅游休闲企业形成强大的创新压力,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国内需求对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如果一国的买方需求领先于他国,则一国的产业就能获得竞争优势。山西旅游人数剧增,但庞大的旅游大军却无法掩盖中国国内旅游水平较低的现实。

首先,对中国大多数国内旅游者而言,体验旅游休闲来满足自身价值的休闲观念不够强烈,难以对旅游产品的创新施加压力,也使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难以吸引旅游者多次重复消费,且中国国内旅游人均消费较低。其次,中国国内旅游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再次,在世界旅游活动日趋个性化的大背景下,有组织的国内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远未得到关注,观光仍是国内主要的旅游形式。国内旅游需求的低水平,使旅游休闲企业普遍缺乏创新压力。要改变中国旅游休闲业需求条件方面的不足,主要应从培养高质量的买主入手,即我国旅游休闲业的文化氛围不高所致。

(三)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比较薄弱,无法链接文化的辐射作用

产业从产出角度可理解为同类产品及其可替代品的集合。尽管如何界定旅游休闲产业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一般把旅游休闲产业看作是饭店业、餐馆业、交通客运业、旅游娱乐业、旅行社业、旅游用品和旅游购物品销售业的综合。由于旅游休闲业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其相关部门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即旅游休闲业的发展必须以整体经济实力为后盾。国内饭店业表现为长期无序的、恶性的削价竞争;旅行社间的障碍重重,“散小弱差”问题长期存在等,受中国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旅游休闲业的整体水平及相关性、支持性产业的实力明显不足。为此,中国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确定对旅游休闲业发展支持的大政策。

由于旅游休闲业的关联拉动作用很强,国外游客进入中国旅游要带动相关产业的链式反应。目前,山西旅游休闲业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对象。旅游休闲产业已经列入龙头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但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仍有待于提升。

(四)在企业战略上目标不清,竞争无序,无法实现文化的指导作用

首先,山西大多数旅游休闲企业缺乏战略性指导,即使少数制订发展战略的企业,其战略大多停留在意念之中,未能形成架构完善、阶段目标明确的局面,导致策略体系模糊,行业规范不足。其次,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中国国内旅游休闲业竞争空前激烈,但以无序竞争为表现形式,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无序竞争表现更为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价格上。旅游休闲企业不主动按市场信号行事,不遵守行业竞争规则,这明显不利于山西旅游休闲业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近年来,虽然山西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山西旅游休闲业发展水平始终处在全国末流。山西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创汇在全国基本徘徊在23-25位。总的来说,山西省仍是一个旅游经济弱省,从现状看,山西的国际旅游市场份额依然较小,国内旅游休闲的文化定位不高,就中国整体而言,旅游休闲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及旅游发达国家。因此,不能仅满足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的一般认识,仅看到山西接待人次和旅游创汇在国家排名不低的肤浅认识。不容否认,旅游休闲业是山西参与国际服务市场竞争的优势产业,但要称雄国际旅游市场,尚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山西旅游休闲的文化发展动因分析

山西作为中国的旅游休闲资源大省,旅游休闲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利用资源优势,山西旅游休闲业在国内外旅游休闲市场上形成了品牌效应,构成了新的发展态势并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了山西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要实现山西旅游休闲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做大做强,发现资源优势,培育山西旅游休闲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内因分析——旅游休闲人的文化休闲现状分析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极大发展,社会进步是必然的历史趋势,在社会进步的社会环境中,不仅体现出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可以看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逐渐缩短工作的时间,人们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来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当休息时间过剩以及个人追求精神理念的升华时,就会有客观和主观方面的闲暇时间,这部分人称为“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何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体现个人的休闲理念,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

在现阶段,构成有效休闲的成分,不仅包括有闲,还得有钱。对于旅游休闲来说,时间是个客观要求,资金是个主观要求,有闲和有钱是休闲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根据收入和工作时间的正相关,在现阶段,存在有钱无闲的准休闲人,即消费而没有体现休闲的人;也有有闲无钱的亚休闲人,即休息而没有达到休闲程度的人。无论对于准休闲人还是亚休闲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劳资关系的和谐,工作强度都会有所好转,福利待遇都会有所提高。即准休闲人有很少时间休闲,亚休闲人游有很多时间可供休闲。

然而,有闲有钱才能构成高效的休闲,准休闲人没有休闲时间,源于工作时间的占用,一次短暂的出差旅行只是观光游览和放松体验,无法从休闲本质上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视野,提升文化品位;亚休闲人虽然有时间,也在闲暇时间享受自然的美景和风土人情,然而,重复的小区休闲或者到公园溜达,无法从休闲的本质上提升休闲的文化理念,打造高级文化,承载社会的文明。

(二)外因分析——山西旅游休闲业的文化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而且还能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山西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旅游、大发展的气候正在形成。旅游产业已成为山西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新兴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1、产业规模经济发展的模式。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相关企业不断增加,服务设施与项目不断完善,具备了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山西省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涉外星级饭店等以及各种旅游服务企业不断增多,山西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已经形了一定规模。

2、相关产品规模经济发展模式。与旅游相关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生态旅游产品、传统人文旅游产品、寻根问祖旅游产品、民居民俗旅游产品等等。山西省历史悠久,古迹遍地,山西众多古建筑中,无论建筑年代之早(五台山南禅寺木结构的大殿)、还是体积之高大(应县佛宫寺释加塔、临汾鼓楼)、造形之奇特(桓山悬空寺)、规模之壮阔(五台山寺庙群、解州关帝庙)、保存之完好(五台县南禅寺等四大唐代建筑、平遥明代古城墙),许多都为全国之最,而且有很多古建筑与精湛的艺术价值很高的石刻、壁画、彩塑、碑褐融为一体,中外游客赞美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北有晋商,南有徽商,垄断华夏,历经千年。山西晋中一带在明清时期曾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创造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在这里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有巨商豪宅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游客到此感受到的不仅是晋商昔日的辉煌,更是一种民居艺术的享受。另有晋南黄河根祖文化以及运城“盐湖”旅游区让人寄托情思,抒发胸怀,领悟大自然赋予的美景,探索人生的真谛,净化灵魂,达到通体舒泰,享受至善至美的休闲。

3、“三多”旅游经济发展格局。旅游休闲业由政府事业型向企业经营型转化,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化投资开发建设、多种运行机制等“三多”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山西旅游休闲产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政府投入、政府宣传、事业型管理的单一体制,这是旅游休闲产业难以取得更大发展的深层次症结。随着山西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进行,山西省政府就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推动旅游休闲开发和经营企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改制、重建及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形成了社会办旅游的局面,旅游事业由政府事业型向企业经营型转化,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化投资开发建设、多种运行机制等“三多”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对山西旅游休闲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实施精品战略

山西旅游业利用资源优势实施精品战略。实施精品战略的主体应选在围绕建设大运高速公路旅游经济带,将拥有优势旅游资源的五台山、平遥古城两大旅游景区和太原、大同两大旅游中心城市作为实施精品战略的主体,以此带动大运高速公路、太行山、黄河三条旅游带线路产品的质量升级。要围绕旅游主体形象设计精品线路,打造无障碍产品,并将其陆续推向海内外旅游市场。要重点抓好大同——恒山——应县木塔——五台山——太原、太原——平遥——大院群落两条线路产品的建设,做到行、住、食、游、购、娱各要素完善齐全,服务质量上乘,形成示范产品,文化氛围浓厚,带动其他线路的升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强调旅游的文化特色,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山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文景观得天独厚,这是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和发展后劲的潜在动力,也是山西省发展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实施精品战略,要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文化产品,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以旅游项目展示文化意蕴,把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提供文化服务贯穿于旅游产品要素市场系统建设中,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旅游休闲产业要主动在文化市场开发与旅游市场深入开发的结合上不断探索,努力推动,取得实效。

(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发展山西红色旅游,要树立品牌意识,突出文化层面的重点,多出精品强调阶段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山西省发展红色旅游绝不可一哄而上,一定要分开层次,突出重点。采用“锥形突破策略”,首先借助于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优先发展扶持一批旅游资源条件优、发展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并借此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提高品牌档次,提高文化氛围。借鉴江西省着眼于“红色故都”定位,四川省立足于“将帅故里”定位的经验,山西省应立足于“太行精神”定位,并以此进行差异化设计、错位式发展、竞争性谋划,努力营造独特的优势,同时还须注意为今后留有发展创意和改进的空间。对山西来讲,现在切不可遍地开花,而最好是重点突破,强调阶段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致性,从而发掘红色旅游的深层文化涵义。

(三)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首先,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文化蕴意。从实际出发,通过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业,进一步巩固传统旅游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挖掘传统旅游业文化方面的巨大潜力。当地政府和企业人士应该对现有的目标市场细化,在充分考虑产业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以及市场变化风险等各因素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投资。在开发时要明确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宗旨,倡导生态旅游,并要结合中国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休闲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产业。

其次,充分利用聚集效应,建立集聚地,大力发展中小旅游休闲企业群。集聚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发展中小型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区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形式,利用各种来源的资金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集聚区域,鼓励旅游行业之间相互学习、模仿,建立共同的市场营销网络,最终在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扩张。各个聚集地也都应该在山西旅游的大的文化背景下,体现出自己的不同文化特色。只有这样,各个聚集地的旅游休闲产业才能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旅游科技教育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对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旅游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兴晋、科技兴旅”的方针,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加大旅游人才培养,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针对山西旅游业快速发展而人才相对不足和素质偏低的矛盾,应加快构建山西旅游休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以旅游休闲研究院所、高校、大专、中专、职校、旅游培训中心为主体的旅游休闲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旅游休闲的哲学意识。山西要想打出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不仅要靠具有丰富本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还需要一批熟知本地文化历史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省内有条件的本科、大专院校要适时发展旅游高等教育,培养旅游高级管理人才;重点旅游地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兴办旅游职业中专教育;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要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任职资格培训,抓好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轮训、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

总之,随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基础由采集——狩猎经济到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最后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后工业化将是一个知识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会终生学习,人类将成为被改造的对象,休闲资源的可利用性大大提高,休闲在经济和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权。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将不断提高休闲文化,优化人格,最终促进文化生活的富足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休闲产业层次定位与休闲人身份确定[J].太原大学学报,2006(25).

2、李静.中国旅游休闲业的全球化贸易策略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1).

3、李静.旅游休闲的文化发展动因实证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3).

4、李幼龙.旅行社业务与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5、于光远,马惠娣.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属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20083022)。

(作者单位:李静,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娜,太原大学经贸系)

推荐访问:动因 山西 文化发展 对策 旅游休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