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天工物化,20年石头记

家教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23-06-27 08:30:07


打开文本图片集

【藏品价值】

奇石价值在上世纪90年代才被逐渐挖掘。1994年5月,一块灵璧石在香港佳士得拍价8.6万港元。2003年后,上亿元的观赏石纷纷亮相,2006年,一块名为“秦俑”的戈壁石标出了10亿元,一块中国版图形状的葡萄玛瑙估价9600万元,一块内蒙古戈壁玛瑙石“鸡雏出壳”,被评估为1.3亿元。石头资源愈加有限,精品观赏石价格居高不下。其中,广西红水河的大化石,新疆、内蒙古、青海的戈壁石,黄龙玉在价格上为奇石界的前三甲。

【收藏故事】

20年前,刘明利在宜昌花300元买了块长江石,“月有大江流”。怎么才能不辜负那一上午的徘徊,他花了20年。

3000吨,1万块石头错落有致的装饰着他现今的生活。置于药厂的奇石馆,摆在办公室案头的标准石……我看得眼花缭乱,他却淡定地谈起私人博物馆未来的传承。这份沉着,与从青藏高原运来的,身价昂贵的藏瓷无关,只因掌中有乾坤。

他打开一只麻袋,排出几块戈壁石,“你觉得像什么?”我揣测,“元宝,大小不一的?”“那多没想象空间,像不像碎银?揣在手里,都有那个时代的自如。”

初玩石,“你看这像什么?”

刘明利玩石,纯属一时兴起。1993年的第一次出手,花了两个多月工资。巴掌大小石头带回家,被大家笑做疯子。

那块石头还放在案头。把玩日子久了,竟然有玉的温润。

幸亏有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赞赏。也有武汉石界泰斗王杰的点拨。“玩石本是中国传统,后来却被东南亚接了过去。现在算是回流过来的风潮。”

没有传承下来的市场,更不可能找到资料。最早的书,刘明利托台湾的朋友带回,一百多元一本,纸张和图例的出品美轮美奂,拽住他的心。

他走进藏家瞟学,听高人读石。情景交融的句子,激发起南国工科男的大漠戈壁梦。只是最初的梦,不敢做太远。阳逻长江边的第一处急弯,宜昌的水边,他挽起裤腿,甩掉领带,和石农一起寻宝。

长江石多画面,他禁锢多年的形象思维喷张开来。坐在沙发上,问周围人最多的话是,“你看这像什么?”

具象联想是玩石的初始阶段,“学费因此而交,有嚼劲、有韵味的石头视而不见。”像在门票动辄几百的地质公园行走,被导游突然拦住,“你看前方那块石头,像不像西行路上的悟空?”

想象力是玩石的必备,但并非一眼看穿。美感和神韵若能回味,才能进入第二境界。

“好在那时资源充足,2元多就能买一斤,后来涨到二、三十元一斤,待我找对路子,石头已变成论个卖。”

早年间刘明利在恩施石农家寻常可见的云锦石、古陶石、菊花石突然都成了稀罕物。十堰的绿松石,卖到高原,大都成了赝品。加胶加色,俗艳不忍卒看。

“资源变少才会出现假石头,比如由不同石头拼接、打磨、切割而成的所谓奇石。”

刘明利的推断成真。熟悉的大石商放言,又要去国外进货了。“去非洲找孔雀石,巴西找彩釉,马达加斯加找玉髓,缅甸找木化石。”

柳州人穿着潜水服到红水河里把河床的床板都恨不得撬起来找石头的故事一点也不夸张。全世界的大江大河正在被中国人找遍,泥沙之下,必有珍宝。

具象联想是玩石的初始阶段,“学费因此而交,有嚼劲、有韵味的石头视而不见。”像在门票动辄几百的地质公园行走,被导游突然拦住,“你看前方那块石头,像不像西行路上的悟空?”

10年后,读石是修养

他的疆土亦从省内拓展到全国。

在草原的帐篷里一群人夜聊,刘明利瞅见桌上木碗里盛满月光,月光沐浴着的,是一颗颗洁白的“大米”。他愈看愈入迷,翻身问正在劈柴的牧民,答案更让他愕然。“那是他们经年累月捡来的玉髓,渐渐积成一碗。”

“玩石是与大自然之间的一种感应。它来自于天工物化,出于本心我难以拒绝。比古玩有意思的就在这儿,没有规则,没有量尺。从不按我的想象出牌,每次出现都不同。”

他把案头的《临床医学》撤下,换上诗词、美学、书画相关的书。“为了像大藏家一样读石。寄情于物,也得有源头活水。”

每到一地,他势必拜访三个圈子:石农、石商和藏家。能将这三者的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刘明利是发挥了多年游弋于商场的优势。

“多见资金量大,却初入石场的人被石商牵着鼻子转。机场接送,带着去他的店里呆满一整天,劈天盖地的石头笼罩上来,一手交钱,晕乎乎离去。若是有不甘心的人要去别家看,要不得等到天黑小心翼翼的行动,看中了再跑一次。要不为了顾及双方面子,舍了所有可能。”

石农是尚能捡漏的去处。“他们把原石捡回来,有些看明白了,有些根本就没读懂。碰巧是那些没读懂的,才有机可乘。”

石商是易成交的场所。“他们经验老道,见多识广。能提供给你尽可能丰富的货源,也能读出不寻常之处。你要做的,多是讨价还价。”

藏家中的石头要请出来,大多不菲,却最不能错过。“读石是一种修养。年龄不同,分量也有轻重。有些悟性,书没法给你。”

玩石10年,刘明利的收藏转向宁静简洁。他案头的长江标准石,浑圆妥帖,通身墨绿,无任何图案。却让他在气躁时归于安然,心怡时浮想出江河湖海。

“它在三峡河床上就是一块石头,我给它配座,用石蜡、凡士林保养后,图案的色差对比更鲜明了。”顺着刘明利手指的石面,一只乌篷船行驶在江面,倒影清晰可见。

放在案头、书房、厅堂的石头,刘明利尽可能选择小,能把玩。“你看这枚戈壁石,包浆金黄,肉却是黑褐色,像一个小盆景。”

玩石是与大自然之间的一种感应。它来自于天工物化,出于本心我难以拒绝。比古玩有意思的就在这儿,没有规则,没有量尺。从不按我的想象出牌,每次出现都不同。

不追热点,嫁接书画

谈话时,他一直握在手中的,仿佛一只横卧着的金蝉,拙朴可爱。伸开手来,原来是产自马达加斯加的玛瑙。

他沉迷于石头,对自己坚持的标准,却毫不松懈。“要皮(质地)好,玩古董讲的包浆,对于石头就是天设地造,日晒风吹形成。那是自然形成的光泽和毛孔。”

虽有产业养藏,刘明利却很少追热点。“刚进入时,就看到过广西的彩陶石、大化石,内蒙的葡萄玛瑙。现在身价都到了几十万、几百万。但我只藏不出,不为投资,所以买的多是真心喜欢,身价倒在其次。”

标准石之外,刘明利也会请人从广西或是青海搬回五六十吨的石头,再用两个吊车安置妥当。“不在大小,在神韵。小的适合把玩,大的就是空间中的风景,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

之前,他把生意和爱好隔开,泾渭分明。

去年年底,他组织全国的经销商来武汉参观学习,有人跑去自己药厂里的奇石馆看稀奇,没承想挪不动脚步。接下来半年时间,此人辗转两地,花了四百万买石头,竟成了星城玩石界的翘楚。刚出正月,刘明利就受邀去他的奇石会所参加活动,深受震撼。“医院的院长和他聊着石头,谈着古今,出门时生意也做完了。”

几乎是同期,中国观赏石协会在武汉举办首届观赏石、宝玉石博览会,成交量高达3个亿。“原石的资源在枯竭,兴起才三十年的奇石市场却迅速膨胀,精品奇石就像顶级奢侈品。”

如果把自己看作玩石的第二代,下一代人倘若买不到石头,该去哪儿看呢?

应该是博物馆,“即使不能拥有,人人都有与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然而,自己的奇石博物馆如何维持基本运营,除了以药养藏,到了下一代,有无其他方式?

说到这一点,是因为刘明利眼见不少私人博物馆因场地和传承,一夜间灰飞烟灭。他不想步后尘。

他试着打开芥蒂,将圈中爱好书法和绘画的朋友带到馆里。“虽没发生米芾拜石的场景,却有不少人因石触发灵感,现场留下诗句画作。”

这是刘明利未曾想过的收获。而这些,或许是他的奇石能接地气的方式。“我只是收藏者,如果有一天交给公众,它还有为继之路。”

推荐访问:天工 物化 石头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