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的党群关系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22 14:30:27

[摘要]党的科学理论的新发展要求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就党群关系而言,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党内关系和党群关系,并以党内和谐推动党群和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和谐 党群关系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要建立体现科学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战略规划。党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如果说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以来主要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党的科学发展理论则是根据新时期的新情况,回答了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和谐”的含义

“和谐”是中国文化重要特点。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有国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札记·礼运》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汤一介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由“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构成“普遍和谐”观念。

“和谐”也是社会主义者所强调的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中,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实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构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文章中论述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他指出:“我们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关于社会关系和谐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调动一些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等思想和观点。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包含了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其中,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实现“三个和谐”的根本前提。离开了和谐的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以上讲话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有关和谐的社会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也是为了实现和谐的党群关系。

二、和谐的党群关系的内涵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是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党群、干群矛盾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经济不增长引起的,而恰恰是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不协调引起了群众意见。因此,在这个关键阶段里,实现和谐的党群关系意义重大。当前,“和谐的党群关系”主要是指:

1.先是指执政党与不同利益的群众团体或公民之间的合作关系。就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而言,和谐是指“和而不同”。所以,和谐的党群关系首先是指允许政党与群众在个别利益上存在差异。执政党由于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所代表的利益比普通群众的利益站得高、范围广、看得远。政党所代表的利益并不等同于个别群众的利益。政党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不等于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因此,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指,当党所代表的集体利益与群众部分利益或个别群众的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允许政党与群众之间存在一定范围的纠纷,这种一定范围的纠纷意味着政党与不同利益的群众团体或个体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

2.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指党群关系中的情感因素。情感是行动的发动机,对群众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饱满的热情为群众工作,也一定能换回群众对党的感情。革命战争年代,之所以有和谐的党群关系,一个重要经验是因为党的干部、普通党员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换来了群众对党的热爱之情。

3.和谐的党群关系是指执政党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时坚持公平、正义标准。中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历届农民起义都将“均贫富”作为起义的口号。这说明,“公平、公正”一直是中国人期望实现的“和谐社会”标准。作为执政党,只有处理好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的党群关系。

4.和谐的党群关系还指执政党的诚信问题。在通过选举而获得执政权的国家里,政党往往会给选民开出一大堆竞选的承诺,而一旦当选以后,难以实现,往往失信于民,最终有可能被其他政党所代替。在中国,中共的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因而,政党的诚信也是政党执政的重要资源。政党必须言必行,行必果。只有执政党有诚信,人民才会相信党,只有人民相信党,才会热爱党。因而,诚信是建立和谐的党群关系的重要因素。

5.和谐的党群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和谐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和谐与否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实现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党群关系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党的科学理论的新发展要求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建设和谐世界。就党群关系而言,其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党内关系和党群关系,并以党内和谐推动党群和谐,就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

推荐访问:党群关系 落实科学发展观 和谐 建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