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28 10:07:30

摘 要: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处于困境中的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内容坚持全面性,德育实施过程坚持协调性,德育目标坚持可持续性,促进德育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高校德育工作 全面协调 可持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国内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等方面呈多元化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理念的提出,给处于困境中的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一、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

当前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问世,使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形成了新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使网络在成为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成为信息垃圾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定型,面对无数未经加工的颓废信息,极易造成思想的困惑和混乱。

2.国际复杂形势带来的挑战

当前国际政治斗争激烈,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和组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不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思想文化扩张与渗透,而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极易在潜移默化中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3.国内特殊发展时期带来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使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生新的变化,如时代感强,责任意识差;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差;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差,等等。

4.高校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

我国高校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其间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首先,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模式呈一主多元结构,即以国家办学为主,鼓励社会与个人参与,使学生的结构层次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其次,高校招生分配并轨和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一名拥有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再次,高校学分制的推行,传统的班级观念淡化,以班级为德育基本组织形式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等。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其基本内涵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全面,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再次,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协调,就是应使得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相互推动;最后,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具有可持续性,就是现在的发展要顾及将来的发展,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德育教育上,包括以下内容:

1.高校德育观念要坚持人本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以人为本,就是要使人的潜能得到主动、全面、充分的发挥,坚持人本性的观念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不能把学生视为填充各种美德的袋子,人非容器,人之为人在于人有精神需求。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吸引进来,以学生为主体,变灌输式的说教为师生双向的交流;其次,要理解学生,对学生要宽容,不要用成年人的尺度去衡量尚未成年的学生,而要用包容、欣赏和爱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再次,要关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关心、帮助、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最后,要服务学生,为学生搞好服务,如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等。

2.高校德育内容要坚持全面性

德育内容既要以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又要考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体系及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主要内容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不可缺少以下内容:一是诚信道德教育,大学生是参与未来经济的主体,而当今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缺乏诚信则寸步难行;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经济全球化、国际交往频繁,大学生必须认清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休戚相关,维护国家利益是大学生的神圣使命;三是生态环境教育,目前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它成为全世界人民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这需要德育进一步拓宽教育内容,深入这一领域;四是人文教育,人类不仅需要优化经济、生态环境,而且需要优化人文环境,构建一种尊重他人、关照后人的文明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求善、求美,通过学习和研究人文学科知识,体味、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一种宁静致远、淡泊无私的人文精神和气质。

3.高校德育实施过程要坚持协调性

首先,高校德育要与高校智育、美育、体育协调发展。高校德育不是孤立的,它是渗透并且体现在智育、美育和体育过程中的,任何把这几者孤立起来的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才是符合培养规格的人才。

其次,高校德育要与家庭、社会德育协调配合。高校德育教育是开放的、动态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的教育对子女有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建立一种与学生家庭相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社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通过社会环境、舆论、交往等实现的,高校要创设条件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与社会德育教育的协调配合,最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调的德育教育合力。

再者,高校内部德育各要素之间要协调配合。一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单向说教关系,而是教育者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使师生在共同的协调互动中完成德育任务;二是教育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学生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少数德育工作者的任务,而且是学校所有教育者的共同任务,因此,教育者之间应建立理解、支持、配合的协调关系,形成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三是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合作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认识、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有很大影响,因此,要培养集体规范、良好的风气、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形成学生群体间的协调关系,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高校德育目标要坚持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的发展观,反映在德育上就是把学生当前的德育教育与未来的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当前的德育教育为未来的德育教育打下基础。德育的目标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行为培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我们期望的不是学生习得了道德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辨别和选择合道德行为、非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修养,使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例如引导学生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等。

教育的概念首先是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养成的事业。相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挥棒的引导,高校的德育教育一定会走出困境,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特殊时期,焕发出勃勃生机。

推荐访问:科学发展观 德育工作 指导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