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基于非主流文化引导的高职生之思政教育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04 10:12:32

摘 要:在阐述非主流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了非主流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李晓勤(1963-),女,四川沐川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80-02

非主流文化作为当前社会文化结构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一种超前的或者滞后的行为,是一种与大众文化潮流相背离的文化现象,可以堪称是一种边缘性的、颠覆性的和批判性的文化现象,对于张扬人的个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的高等教育把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非主流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借助非主流文化来完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教育工作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工作理念、方法和内容方面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非主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混同。因此,端正大学生对非主流文化的正确认知,通过非主流文化来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丰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主流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非主流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大文化范畴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形成的历史背景需要从国际、国内方面来加以追溯。从国际的发展格局来看,由于世界政治的多极化,以美国、苏联为代表的两种社会文化形态在交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各类文化在相互竞争与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彼此的相互博弈,形成了多种强势文化并存的发展格局。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各类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使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潮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认知结构趋同,铸就了当今世界文化各具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并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的过程中,为世界各国的非主流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可能就会成为另外一个国家的非主流文化,如: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化、英国的绅士主义文化、中国的仁爱主义文化、德国的严谨主义文化等等,从而为世界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这也是当今非主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我国非主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西方文化引入国内,开放的思想也由一种非主流文化演变成为主流文化,这也是我国非主流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文化载体;其次,当人们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实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从而为我国的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融合创造了一个重要契机;第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内也开始限制了各种对文化的约束,非主流文化与教育的发展为非主流文化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因此,从非主流文化形成的自身来看,其在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世界的和谐发展,不断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为张扬人的个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文化的差异,对非主流文化的盲目接受会使部分人群的价值观念走向偏激的一面,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所以,非主流文化对当前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既要认识到积极的一面,也要认识到消极的一面,并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非主流文化的特征

主流文化表达了国家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其对应社会的发展无疑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因此,主流文化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权威性和正规性。而非主流文化则表现出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往往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反映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支配作用,但是,它可以把人的心灵从现实的主流意识中暂时解放出来,为人们创设一个自由的思想空间。由此看来,非主流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共存的状态,从非主流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说,不起到支配性的作用,而是在服从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用一种较为异端或者称之为个性的方式来感受和体验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其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随意性和非系统性

非主流文化是在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单纯依靠社会权威来实现的,并非主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且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形成一个系统而又严密的理论体系,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点或不同文化环境而发生变迁。

(二)社会性

也就是说非主流文化的形成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演变的,是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隐蔽性

非主流文化由于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类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或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呈现出新的非主流文化形态,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四)渗透性

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它是通过各种复杂而多变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实现着与主流文化的渗透,这样才能使一个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可能。

三、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一)非主流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提升大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从非主流文化的形成来看,因为非主流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潮流文化,因此,对于崇尚自由,追求上进,热爱战胜自我,挑战自我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外,非主流文化为端正大学生的处事方式,激发大学生的探索意识,开拓大学生的视野,转换思维方式,形成乐于思考和尝试创新能力,以激发大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2.开拓大学生眼界,丰富个人知识储备。高等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吸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因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的视野,教育大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视觉来观察和理解世界,从而不断加深对本土主流文化的认识,在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3.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类信息的广泛传播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因此,在当前信息爆炸背景下借助非主流文化来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升思辨能力就成为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思维方法。

(二)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的消极影响

1.价值观念的逐渐偏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主流文化也正义囊括一切的方式充斥着很多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是一些非主流文化中的功利主义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的奉献意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对大学生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自然、感恩父母的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2.消费观念的逐渐扭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消费观念的逐渐渗透,在充分张扬和展示自我的非主流文化的驱使之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强烈的震撼和倾斜,表现在吃、穿和网络消费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物欲消费、超前消费、名牌消费的非主流价值观,从而丧失了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抑郁、压抑、自卑等心理的根本原因,无疑,压抑了当前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3.形成交际的障碍。高等教育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不可避免地要学会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在当前(诸如:网络)这一非主流消费文化的影响下,迎合了非主流文化中大学生的盲从心理,大学生仅仅把自己的消费空间拘囿于宿舍内部,并把网络作为与他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大学生只是在一个相对虚拟的环境中与他人交往,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与他人交往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个人情感世界的丰富。

4.心理失衡,承受能力下降。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塑造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但是,大学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时,也受到给类非主流文化的感染。特别是在当前钱本位、官本位、商本位等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个人的信仰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嬗变,造成政治信仰的丧失。另外,大学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处事风范在追求时尚、名牌的非主流文化的熏陶之下也变得黯然褪色。再者,在现代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由于在毕业、就业方面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的思想情绪,导致心理失衡,承受能力下降,这也是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持续升高的根本原因。

5.娱乐的感性媚俗。在当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西方的节庆庆典活动由于追求潮流而愈来愈重视起来,而对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却很少关注。这一对非主流文化的感性媚俗现象,更凸显了非主流文化对他们审美追求的侵蚀。

四、非主流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非主流文化,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要想有效规避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消极影响,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首先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平等互动交流,认清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关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为基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意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开放的胸襟和客观审慎的态度来加以科学引导,真正实现非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的理性回归。

(二)加强主流文化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针对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上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通过主流文化来加以引导,让学生端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传统文化养成教育,社会心理情绪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言传身教中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和理性思维,以消除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教育实效性

消除非主流文化中的功利主义思潮、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目的之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不断挖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宣传媒介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主文化教育引导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并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无形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职业培养、社会实践、日常活动等形式来展开。

参考文献:

[1]王勇桂.近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社会主义论丛,2008(10).

[2]陈彤.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高教研究,2007(4):13.

责任编辑 谢荣国

推荐访问:非主流 引导 思政 文化 高职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