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社交媒体谣言演化机理及治理路径研究

文员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07 11:04:35

zoޛ)j馟vvvviiHR个人都能看到谣言中那个真实的点,最终造成“社会危机”。而后真相时代的谣言则与社交媒体提供的碎片化事实相关,人们往往通过“碎片化事实”进行不完全归纳,进而产生某种情感,并最终采取某种“绝对正确”的行动。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对于轿车司机的谣言,就是一个典型的从碎片化事实到普遍情感演变的谣言,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上的一张照片判定轿车司机有罪,以对女性司机群体的刻板印象认定事故责任在于轿车司机,而在网上责骂轿车司机。与传统谣言不同的是,这类谣言看似都有一個统一的解决方案,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主体,这样就便于谣言的迅速传播,不易遭遇其他传播主体的抵制。在传统谣言中,我们看到的是谣言中的部分真实的成分,而在“后真相时代”的谣言中,我们看到的是普遍的情感以及在情感的推动下,对碎片化真实的无限想象。

(三)演变结果:证伪困难

由于谣言多与法律、人权、科学等权力领域相关,这就使得后真相时代的谣言带有典型的冲击社会权力的特性,其实是一种民间对既有法律、人权、科学的想象性的渴望。因此,基于现有事实、能力和路径,对谣言的证伪相对困难。

“后真相时代”与技术发展同步,也与人们的图像崇拜同步。传统意义上“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制约着人们对真实的判断,那些脱离时空、被碎片化然后重新剪辑的图像、视频极具迷惑性,让人以为就是真相。这种图像崇拜的现实让证伪变成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2007年的“周正龙事件”在网络上喧嚣近一年,直至2008年才水落石出。

不仅如此,证伪的环节多、成本大。很多谣言人们即使知道不是事实,也无法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从个人层面对谣言证伪。如朋友圈中与交规相关的谣言,证伪要向交管部门求证,至少需要获得相关部门联系方式、联系相关部门、向主要负责人求证等环节,且即使历经这些环节后也不一定能够成功证伪。或如朋友圈中传播的“喝隔夜水”的问题,想要对谣言证伪,需要向相关专家求证,然而人们可能不知道该求证哪方面的专家,在他们的生活圈里也可能难联系到相关专家。

二、谣言的传播逻辑:从关系到价值

传统时代的谣言传播大多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构建仪式性关系,而后真相时代的谣言带有明显的价值色彩,体现出人们的社会追求,因此其传播逻辑也呈现典型的从关系到价值的特征。

(一)制造者:价值偏见

从谣言的产生源头来看,传统时代的谣言一般产生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动对某类群体的生存形成压迫,从而导致某些群体以谣言的形式进行集体动员和社会认同,从而完成群体凝聚,进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后真相时代的谣言则一般是理念所推动,其生产者或制造者具有較为明显的价值偏见,目标就是对其所持偏见的事和物形成社会冲击,进而使得自我的价值理念占优。以叙利亚的“白头盔”制造的虚假视频为例,这个虚假视频的目标非常明显,就是为了给国际社会提供叙利亚存在人道主义灾难的证据,印证叙政府的非法性。在社交媒体中,很多谣言的产生往往源自两种动力,一是传播动力,二是商业营销动力。两者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制造恐惧,来推销自己的自媒体或产品,但与传统谣言不同的是,他们利用的工具则是科学,他们力图证明自己的科学性。

(二)传播者:情感推动

传统谣言作用于人们安全需要,这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让谣言产生传播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谣言的传播已不仅仅是安全需要了。它已经开始作用于人们的价值层面需要,因此,传播者不再仅仅是为了人们的安全和生存而进行传播。人们传播谣言是因为人们相信某种普遍的情感,如同情心、同理心、阶层对立、族群对立等等。传统“谣言的传播广度等于谣言的重要性乘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④,而后真相时代的谣言的传播广度则取决于传播内容所涉及的面有多广,是阶层对立,还是群体对立,还是国家对立。正因为如此,后真相时代的谣言的破坏力往往比传统谣言的破坏力更强。在国内容易形成群体事件和社会冲突,在国际上容易造成国际冲突。

(三)接受者:理念维护

从理论上来讲,谣言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往往具有同一性。为分析方便,我们将其分开。人们接受谣言的主要动力在于他们认为他们需要维护某种绝对、不容忽视的理念。缺少这种理念,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公平、正义便无法伸张。传统意义上,谣言是“集体寻求认同”和“集体规避风险”⑤的手段,而此时谣言已成为维护社会价值存在的根基。一者是事实秩序,一者是价值秩序,谣言演化和传播逻辑的变迁使得谣言的治理变得更加困难。

三、社交媒体谣言的治理路径

传统时代的谣言治理较为简单,一是找到传播主体和传播路径,加以说明和打击,二是官方宣布加以神秘化,直接加以利用,三是直接指责传播的企图。而社交媒体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圈层化、接收对象匿名等特征,其治理需要重视群际关系、强化平台管理和法律管理,区分国内外谣言等多方面综合施策。

(一)代际治理:充分利用“后喻”优势阻止关系传播

据CNNIC2019年2月28日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并持续向中高年龄人群渗透。截至2018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⑥青年人在对互联网了解以及电子设备的运用方面超过了绝大部分中老年人,对社交媒体接触的时间更长,青年人长时间面对着庞大的互联网信息量,在辨别信息真伪方面更有优势。中老年人对社交媒体接触的时间相对较短,接触的信息相对较少,辨别能力差,容易轻信谣言,在社交媒体谣言传播中,青年人可利用“后喻”优势,发现长辈相信谣言或传播谣言时,及时制止规劝,主动向他们普及相关知识,积极辟谣,阻止长辈们进行关系传播,避免中老年人通过社交媒体或在与他人的实际交流中将谣言传播给更多人。

(二)平台治理:发挥平台数据优势及时发现谣言

平台是当前人们网络活动的基础,其治理方式对于后真相时代的谣言治理至关重要。各社交媒体平台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平台的谣言治理机制,不断升级谣言治理技术,对平台中的信息实时监测。平台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发现谣言,尽早阻止谣言传播。具体表现在建立谣言敏感词数据库,监测相关账号,追踪意见领袖等方式进行。在敏感词数据库上,将易成为谣言关键词的词语、易在谣言中出现的词语编入数据库中,从而实时把控谣言信息。监测易造谣易传谣的社交媒体账号,设定造谣次数,若超过规定次数,立即采取封号或销号等措施。追踪意见领袖动态,如微博大V,微信“10万+”公众号等在热点社会议题中能够影响受众价值判断的账号,以此控制谣言传播范围。

各平台虽然建立了各自的辟谣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辟谣效果,但由于谣言样式较多、内容复杂,平台治理的效力尚待进一步强化。各平台还需要对各自的辟谣机制进行充分宣传,加强人们对辟谣机制的了解,从而将各平台的辟谣机制运用到生活中去。如微信创建了官方辟谣平台“谣言过滤器”,分为谣言查询、热门辟谣、智慧生活三个板块,基本涵盖了谣言治理的用户自主查询谣言、热门谣言辟谣文章查看、科学知识普及三个方面。但WCI指数低,排名靠后,2019年2月,“谣言过滤器”的WCI指数仅为937.11,而同时期微信公众号WCI指数排名第一的“人民日报”WCI指数为1712.91⑦,说明了微信官方辟谣平台“谣言过滤器”的传播度、影响力不够强,覆盖率、参与率等各方面有待提升,应进一步整合网络力量,能及时将辟谣信息直接推送至已接触到谣言的人们手机上。

(三)法律治理:设定法律底线守住国内传播秩序

在谣言治理上,法律永远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国家强化了法律法规对谣言制造以及谣言传播的震摄作用。除原有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外,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也制订了一系列法规,主要针对媒体平台、自媒体以及个人的造谣、传谣主体责任,明确规定了处罚上限和下限。截至2019年3月,在法律法规数据库中虽未搜索到以“谣言”和“造谣”为题的法律法规,但是正文中出现两词的法律法规文件相对较多,具体如下: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它们对谣言或造谣的具体特征缺乏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从而导致日常生活中难以明确地界定传谣和造谣,在认定时容易出现困难和差错,同时一些公司和企业往往指责他人造谣、传谣,进行司法恐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另外,在后真相时代,由于谣言的主体和内容特征主要是情感和理念方面的,其认定更加复杂,需要细致研究,加以甄别。

任何时代制造谣言、传播谣言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由于社交媒体社交性与互动性强,在后真相时代下,人人都是传播者,谣言传播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广,传谣者、造谣者与传播载体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约束。

(四)跨国治理:以“舆论对抗”消解“事实核实”压力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无界,他国信息会迅速传至国内。当其他各国出现对我国不利的谣言时,容易对国家和民众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民众对国家的态度与行为,治理跨国谣言对维护我国的社会秩序而言至关重要。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不同,存在地理距离与文化差异,核实国外流传的事实真相具有较大难度,往往无法直接向公众辟谣,治理国外的谣言需采取舆论对抗的方式。

通过传统媒体官方发声,以舆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宣传我国理念,引导民众的价值判断,避免我国民众产生对国家的负面情绪以及对政府的不满。以舆论对抗促进民众认同,使普通民众也参与到舆论对抗中,在对抗中会增强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团结精神,可有效地反击国外对我國进行的谣言挑衅。

总体而言,后真相时代,谣言制造、传播和接受与情感和信念密切相关,处理谣言时首先需要明确地找出“情感源”和“信念源”,而非传统意义先找出“真相”。

注释:

①[美]乔纳·伯杰.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1.

②郭小安.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J].国际新闻界,2013,35(12):56-69.

③[美]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97.

④[美]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

⑤[法]让·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19.

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P020190228510533388308.pdf

⑦清博指数.微信公众号2019-02-01_2019-02-28 总榜[EB/OL].http:///rank/wxrank?type=month&post_time=2019-02-01_2019-02-28.

作者简介:陈宇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

推荐访问:机理 演化 谣言 社交 路径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