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中国传统音乐中蕴藏的的文化精神内涵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1-07-27 10:24:36

从2003年古琴成为世界级非遗后,古琴的发展可谓经历着一个过程:被人们遗忘、被边缘化到已经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子,而这个圈子的生力军主要是由大学生和白领阶层担任。春秋战国时代,古琴逐渐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紧密结合,成为他们完善修养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形成一整套有关琴制、琴曲、琴论、琴派的琴学体系。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言传身教,不仅使古琴蕴含的音乐美学、宗教哲學、文化历史等逐渐形成完善体系,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宗教观、处世观等各个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内涵,就由此发源。

古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的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纵观古琴艺术在历史的发展,可以用起伏不定来形容,从而也可以衍生出一些可以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古琴艺术好不好?好。是不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这么好,这么优秀,为什么自古以来做不到“人尽抚琴”?面对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曾经说过:“没有一个艺术形式能让所有人都接受,就像没有一个人被所有人所喜爱一样”。说回古琴艺术,我们更多的在脑海中的浮现可能就是“雅”,我们要知道,“雅”不能化为我们脑海中想象的具体演化对象,而需要一些具体的人和实物作为想象的辅助,我们立刻会想到“焚香”、“雅集”、“文人”等画面,这可能就是古琴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吧。

说起我国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和宫廷音乐,而文人音乐的代表就是古琴艺术。从2003年古琴成为世界级非遗后,古琴的发展可谓经历着一个过程:被人们遗忘、被边缘化到已经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子,而这个圈子的生力军主要是由大学生和白领阶层担任。我们似乎得到了这样一些讯息,那就是我国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再认识,是开始于被评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如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去评定我国的昆曲、古琴等艺术,我们国人是否能像今日之热情去对待这些文化瑰宝呢?说回古琴,春秋战国时代,古琴逐渐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紧密结合,成为他们完善修养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形成一整套有关琴制、琴曲、琴论、琴派的琴学体系。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言传身教,不仅使古琴蕴含的音乐美学、宗教哲学、文化历史等逐渐形成完善体系,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宗教观、处世观等各个方面,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内涵,就由此发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田青老师曾经很生动的把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三根柱子和两层楼”,所谓的“三根柱子”是指儒家、佛家、道家,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各有分工,缺一不可;所谓的“两层楼”是指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和底层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通俗文化,尤其是口头文化。自古中国的文化便存在着“雅”“俗”之分,首先我们要先确立一个概念,“雅”代表着高雅,而高雅到了一定的地步后便不可避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尴尬地步,这是历史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俗”决不能简单的把它与“低俗”一类的词语等同,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人民的文化普及程度跟今日之中国是远不能比的,而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往往深刻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品位,这也不难解释我国传统文化中所遗留的那些“糟粕文化”是如何诞生的了。但是我们也要清楚,“俗文化”或许包括低俗,但是绝对是沧海之一粟,我更愿意把“俗文化”中的“俗”理解为“通俗”,人民也需要文化的慰藉才能得到心中的抚慰,而曲高和寡的文化往往总是使他们望而却步,俗文化的到来恰恰是打开了他们心中那把锁的钥匙,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世界中重新找寻自我

古琴艺术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之中所蕴藏的文化精神内涵更是需要我们后辈研究者认真揣摩并思考之。本人以对古琴艺术之浅显理解,把古琴所展现的我国文化精神内涵归结为“和”、“让”、“清”。

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内涵——“和”

宋人苏轼所说的“儒道兼综,显隐皆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得到了历代知识分子的尊崇和认可。这16字讲究儒、道互补,天下有道则显,处逆境则隐。苏东坡的话也表明,儒道互补,万事相和,方为“和”;明末清初徐上瀛编著的一部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理论的美学专著——《溪山琴况》,对琴乐表演艺术做出了相当细致深入的论述和归纳。作者把这方面的要求划分为二十四则,故又称《二十四况》。对每一况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通过对古琴实践的总结以及古琴音乐的审美理论的探讨,为后人研究借鉴与吸纳技巧和审美思想提供了较完整的理论。《溪山琴况》在琴乐审美活动中,表现主体的情操、品格、气质、和心理状态都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和作用,是人况决定乐况,主客必须和谐统一,决不允许心、乐对立,本末倒置,这不仅反映了本书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重视和高扬,而且体现了徐上瀛对我国传统审美心理理论的丰富和巨大变化,成为《琴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儒家的“中和”审美观为主旨,兼收道家“淡泊”之审美趣味,继承总结了前代琴家经验之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淡和”审美观。兼收并蓄、和而不同,这就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内涵——“和”。

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内涵——“让”

古琴过去不是俗文化,今天不是俗文化,将来仍然不大可能变成大众文化,更难变成真正的俗文化。因为它身上所负载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古琴本身的气质、性格就决定了它始终只能是小众的文化,只能是雅文化。古琴本身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能够保证古琴不会被恶俗。学古琴首先要敬己,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修己以敬”。那么,讲“己”是不是个人主义?是不是自私?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决定了这件乐器的特性——它是直接和你的心交流的乐器,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古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内容,如“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有一颗同理心,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温良恭俭让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儒家最基本的思想。从敬己到敬人,是一个君子道德养成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取向。在古琴文化里非常强调人和人的相知,人和人灵魂的相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想必大家必然耳熟能详的,钟子期是樵夫,伯牙乃雅士,两个根本想象不到会有交集的人相遇后,竟然发生了一段令人传颂千年的故事,这就是说,琴乃雅,雅乃君子之品格,君子有品而谓之“让”。那么,我们可以说,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所体现出的第二个文化精神内涵便是——“让”。

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内涵——“清”

“清”,作为一个音乐词汇,在中国音乐词典中,它的意思为:高音,相对于浊音而言。有两种不同的含义,1高半音。2高八度。所以我们汉语传承至今日,提到清时,总与高连用,便会经常听到“清高”这个词汇,我想也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清高在词汇辨析这个问题上,大多被列为中性词的范畴,他没有绝对的贬义或褒义,只是在个别特定的语境中,会多少出现一些特别的所指。而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琴艺术中也有“清”的成分,可以用“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来概括。正如我上文提到的,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决定了这件乐器的特性——它是直接和你的心交流的乐器,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仿佛就像听到琴在阐明自己的立场:我就是为了自己而歌,我的心情只想分享于我想分享的人,与旁人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可能就是与文人的气质最相符的地方吧,骄傲而清高,绝不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我突然想到了汉代杨雄曾说过:“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自诩并且对于后辈读书人的期许不言而喻,这并不是盲目的期许,对自己立下宏伟的志向,不仅能时刻鞭策自己,也能够给予后辈无限的动力,文化乃立国之本,文人也承载着国家前进的动力,自古便是,所以文人“清高”的气质与琴的“清”可谓不谋而合,真可谓是“宝剑识英雄”。

古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内容,如“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禁”就是约束的意思。当然后来明代的李贽说:“琴者,心也。”“心”和“禁”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古人弹琴第一不是为了娱人,而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其次是为自然、为天地,与大自然交流;再其次是为友,三五知己,和极少数可称为“知音”的朋友互相欣赏。所以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这也可以说成是古琴“清”的第二层含义——清静。与之能构成鲜明对立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可以随便列举出一些,比如管子、唢呐等。我们并不是要去过多的评价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因为我們知道,乐器的音响效果是由乐器所选用的材质以及制作工艺所决定的,并且在中国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各种文化的交融也会使乐器不断进行着变革,唯古琴处于乱世而初心不改,这很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唯古琴不变,依然保留着那一抹“清”,这可能也是与古琴艺术的传承方式密不可分的。参与琴学活动的旧式文人,主要包括各琴派的老一辈传承人,以及热爱古琴的旧知识分子。他们一般接受过旧式私塾教育,对传统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亲身体验过传统文化环境。由于他们的参与,古琴被赋予更多精神内涵,使之上升到“道”的层面。他们在琴学研习上遵循“口传心授”“师承正宗”的传承方式,固守文人的精神追求、道德修养等。古琴艺术承载着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这个人存活于世最重要的立身之本,没有思想的皮囊是可耻的,也没有存活于世的必要;或者我们纷纷人云亦云,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随波逐流,当然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因为什么而变,如果说我们的变能够使子孙万代受益,那我们可以变,如果只是根据时代而变,那么就是背离了发展的定义。古琴艺术给予我们了一个最好的答案,那就是坚守。并坚持以它遗存至今的独特魅力为我们敞开心扉,因为它有自己的气质——“清”,中国传统文化最原始的根,一是秦文化,一是楚文化。楚文化信巫好鬼,但最终没能成为影响全国的文化。周秦文化包括孔孟,后来占据统治地位,孔孟之道乃圣贤之学,所推崇的就是文人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仍然强调大国之自信来源于文化软实力,而这个文化软实力便是我们千百年来一直传承至今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说不清到底是文人的“清”影响了并造就了古琴的“清”,还是古琴的“清”培养并熏陶了文人的“清”,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所体现出的第三个文化精神内涵便是——“清”。

当前,由于传统道德精神丧失、传统琴人消亡、现代文化冲击,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古琴文化(不仅是古琴音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这恰恰是当前古琴保护传承中所应加强的部分。如果缺少了精神文化内涵,古琴也就只是一件普通的乐器了。古琴需要保护的是“文化”而不是“文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琴,需要保护的不仅是作为普通乐器的物质遗产,更是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突然想到了田青老师说过的一句话:“5000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骄傲的本钱;100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30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进一步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把传统文化更迅速地推向悬崖。”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古琴艺术,因为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在,根就在,守住那一片根的时间多一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快一些。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蕴藏 浅谈 中国传统 内涵 精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