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形势下专科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1-08-01 10:17:19

【摘  要】医学院校学生特别是专科医学院校学生,起点低、课程任务重、学制短,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更显紧迫。因此,深入进行医改,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医疗资源公平,强烈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  人文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4-0015-02

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医学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高含金量”的现代诊疗设备不断推出,新型药物名录层出不穷,而医学道德的建设却只停留在呼吁阶段,被迫成为现代医疗技术的“附庸”和“装饰品”,使得医学已逐渐背离其固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除此之外,随着医院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以来,因误诊或利益驱动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医患关系紧张,医德失范,医疗交易过程中的肮脏行为,以及存在于医药卫生战线的其他腐败现象等,这些都是医学与人文精神脱离的严重后果,不仅无益于人们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最终将严重损害医学自身的健康发展,医学院校学生特别是专科医学院校学生,起点低、课程任务重、学制短,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更显紧迫。因此,深入进行医改,破解发展难题,推进医疗资源公平,强烈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一 新形势下医学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人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现了热潮。人文科学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知识教育不同,不是多开几门人文知识课程,增加几节课时,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属于精神培养范畴,是个人对人生、社会、自然所持的一种态度。医学人文素养培养是一个探讨医学源流、医学价值、医学规范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群。包括医学史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律法规、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礼仪、管理学基础、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等。必须把人文社

会科学尤其是与医学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课程纳入到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医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之中,并持续跟进医学人文素养实践性教育与反思,实施完整的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无缝对接教育。

二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途径探讨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由此可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教育,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凸显人文关怀精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必由之路。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的培养要求,对医学生的考核也主要是采用量化的指标来评价。

1.制订新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医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明确目标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评价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和医疗实践操作水平,是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继续延伸,而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硬性的规定,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处在“失之过软、失之过宽”的自由状态。这种评价标准极其片面,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更不符合培养富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的需要。

2.充分利用多个课堂,发挥多支队伍的作用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20%~25%,相比之下,国内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8%左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因此,我国医学院校有必要适当增设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时数。另外,从现有的8%人文社科类课程来看,其内容单调,基本上以“两课”为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近现代史纲要、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而与医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医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却没有被纳入医学必修课的体系中,最多作为选修课或者自学课。因此,应优化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结构,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医学人文素养课,而且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也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不只是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责任,也是全体教师的责任;不仅在课堂上要融合,在课外也要融入,通过管理、服务和环境进行医学人文修养教育,教育行政部门更应把医学专业教育是否结合人文精神教育作为评估专业课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广大专业课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情怀,在医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思想。比如,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渗透美学思想,在中医理论经典的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在各种实用操作技巧的教学中渗透对操作对象——人的人文关怀与敬畏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可以传授医学人文精神等。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微博、微信和QQ群等工具、渠道加强对“90后”大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养的渗透与引导。

3.加强医学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人文氛围浓郁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和礼仪的修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指的是学校教学、科研以及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校园的环境面貌,是校园文化的硬件。要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包括各种建筑的设计,自然景观、人文艺术景点的布局,即使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要融入人文精神文化的内涵,彰显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随处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如在校园及公共场所设计医学泰斗李时珍、孙思邈和张仲景等医学名人的塑像,南丁格尔誓言和希波克拉底誓言“石书”,古代名医简介的画廊、名医名言警句及清新隽永的人生格言等,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来装扮特色校园。二是构建充满爱意、医者仁心的大学校园。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构建充满爱意的大学校园,应该弘扬仁爱的思想、实施爱心教育、营造爱的氛围与提倡爱的管理,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性之爱。让医学生在爱的教育中学会关爱人、理解人、帮助人,一手接爱,一手传爱,爱心才源源不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中医药文化艺术节和“5·12”护士节等,使学生在热烈的医学艺术活动中感受医学人文素养。同时紧扣新医改热点问题、医疗战线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开展各种人文知识讲座、报告会,如邀请最美护士回母校做专题报告,举办护士礼仪大赛、医疗器械制作大赛、辨药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这对大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株洲是神龙氏陵寝地,学校将神农炎帝勤劳、探索和奉献的精神研究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切入点。

4.引导医学院校学生积极临场实践

医学人文知识要转化为医学人文精神,需要内化的过程。因此,还要鼓励和引导医学生积极投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锤炼,体验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在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应用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等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激发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案例融入实习中,从帮助安慰患者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观各种纪念馆、学习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组织学生参加医疗下乡、扶贫、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义诊以及献身医疗事业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职业品质,将医学人文教育活动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加强医学生朋辈教育和典型示范引领教育,如“5·12”汶川大地震后,我校学生杨腾武,两度奔赴灾区去抗震救灾、救死扶伤,2008年获得感动株洲人物,让学弟学妹们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更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病患,实现价值,极大地提升了医学生们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总之,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只要目标明确,长期坚持,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责任编辑:庞远燕〕

推荐访问:素养 新形势下 专科 人文 培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