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析现代大学制度下课程改革,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和学生学习观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2-11 10:07:16

摘 要: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高校课程设置,高校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和大学生学习观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课程改革,青年教师课题研究急功近利易走误区和大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的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创新改革,高校青年教师实事求是进行课题研究和大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等途径提出可参考建议。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课程创新改革;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观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 in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the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s, an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tud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reform, the impatience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for quick succes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neglecting fundamental courses while valu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too much. Then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rom the innov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advice is suggested for university young teachers to be realistic and truthful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es, and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a correct concept of learning.

大学是知识创造,应用及传递的地方,是建设和发展创新型国家重要其中一个主体。但是现在,我们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大学综合能力亟待提升,这些都制约着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作用的发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是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的核心。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提出“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最直接目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关系到教师科研队伍建设,高校课程改革,大学生正确的学生观等。

一、现代大学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一)大学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现代大学的发展立足于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以明确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为支点。在学校中凝聚了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引领现代大学逐步走向社会中心。大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储备与人才储备,良好的大学自治是学术自由得以存在的基础,学术自由能够促进大学实现更加完善的自治。[1]现代大学包含生产知识,培养人才,坚持以独立自主地批判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学术自由,学校自治也本质的成为大学这个组织发展和制度建立的基础。

(二)大学制度改革目的是激发大学的学术的活力

科学研究的领域是广阔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总体上而言就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实验探索。[2]建立符合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要求的现代大学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含义,也是大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运行规律和分级化趋势。激发大学的学术活力,让它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现代大学也需要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避免急功近利。

在当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加强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在实施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设置及改革

“錢学森之问”提出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及探索。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学校依据自身发展所确定的,例如素质模式,以“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由阳光责任、阳光习惯、阳光修养、阳光形象、阳光心态五个板块构成,采用“项目+载体+阵地+实践”的运行模式。分类模式,按社会需求设计工程技术型,科研设计型,技术管理型三种人才及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占40%,前三年学基础,后一年学学科专业。三三制模式,本科生要经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完成专业教育阶段学分后,可在“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就业创业类”三条途径中选择一个,实行个性化课程计划。

随着社会发展变革和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标准不仅仅包括合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要求高智商与高情感的结合。[3]课程,是人才质量培养的核心,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而传统大学的课程设置过重注重书本知识,课程结构严重分科,学生死记硬背,脱离了实际等。这样就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超越性,创新性。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转变为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得知识获得和技能形成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

2011年7月,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式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在《纲要》第十七章专门提到“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随着人才强国策略的提出和进一步实施,对于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4]因此,在当前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代呼声下,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高校教师本身的创新素质则显得十分重要。

在高校中,有些青年教师是博士、硕士或者本科刚刚毕业就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缺乏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这就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等贯穿其中;还有部分青年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抱负虽高,却急功近利,情绪浮躁,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青年教师队伍从数量上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一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未经进修、培训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就走上讲台;部分学科教学工作量大,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修提高;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少数教师敬业精神不强,不思进取,教学水平未能得到及时提高。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青年教师中的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种浪潮的冲击下,一些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高校里比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有的出国、有的下海、有的到环境和待遇更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这也表明高校在人才管理机制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对高等教育课程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日益陷入适应论、生存论和工具论的论调之中,同时教育也深受其害。学生不得不应付学校安排的考试,而忽略了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的快乐;一些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

三、影响现代大学创新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大学中的课程设置

1.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学习积极性受限制

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在高等教育中有利于多層次多样化人才培养。《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应当接受前所未有的变革和革新。在这其中,课程的改革更是重中之中,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了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水平和结构。[5]

如果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上,师生互动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课堂缺乏动手动脑操作,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适应工作需要,很难快速融入其中。

针对这种情况,世界著名的大学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普林斯顿大学实行现实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实政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能直接领会的技能。哈佛大学最先创造使用案例研究法,教授课下负责编选真实公司的案例,把他们发给学生,学生课后阅读,查阅资料,上课时,教授简单介绍情况,主要是学生积极发言讨论,给出自己观点,最后归纳总结,形成报告。这些都给学生施展能力的机会,相互切磋,鼓励创新。

2. 改革专业化,课程决策主体单一

在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多是由行政管理人员或相关专家执行,有些课程脱离了社会,不能与社会很好结合,不能很好落实课程改革相关举措。2011年,首批试点建设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高校为建设主体,以学校名义推出。

3. 国际趋势认识不足,课程欠缺国际化

研究型大学推进国际化,是拓展全球视野,提升办学质量,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的国际化是指高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国际因素整合,渗透到原油课程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与相关知识。[6]我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相对比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国际化专业课程普遍缺乏通用性,共享性,和外国高校学分互认存在困难,缺少国际化学习环境,外国学术大师和外籍专家数量少,学校之间的科研工作。

4. 政策执行效果欠佳,改革目标偏离预期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和高校,并没有实现实质性改革,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期构想。

(二) 一些大学青年教师研究队伍:明显急功近利

课题研究的队伍构成,对于课题能否获得立项以及立项后的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题立项申报、研究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在一些课题组确定的队伍结构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

1. 课题研究体现的是一种学术水平,而部分青年教师缺乏科学探索精神,申报课题时缺少对问题的研究,只是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其中做研究,借他人之手:即先用他人之名申报立项,之后通过“调整归位”。这就严重损害了学术纯正,缺乏科学严谨性。有些教师没有经历过生产或工程实际的锻炼,缺乏生产实际经验,工程理论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往往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相应比较匮乏。

2. 申报课题不自量力,很多课题是要发掘教师潜力,需要创新思维,在选择时需要有相当的驾驭能力,如果要想以此为研究对象,就要真正踏踏实实研读材料,搜集先关信息,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研究,而现在,很多青年教师缺乏毅力,选择的课题高于实际完成的能力,结果研究只是为了名利,好大喜功,老调重弹,浪费了实际课题的研究意义。

3. 实际研究人员不足:课题中附带的挂名人员太多,真正的“研究人员”太少,有些课题在“足额”甚至“超员”的队伍中真正“做事的”就“一个人”,其余是“甩手老板”。

4. 课题需要的相关论证材:应付了事走过场 。论证部分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的立项背景与意义;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基础。这些内容的具体表述,其篇幅因课题类别不同以及管理制度与具体操作的要求不同而不同。

各项内容在表述上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即需要分“项”或“栏目”准确而有效地进行填写并获得论证的效果。但填写论证过程中:对重点内容、关键内容丢三落四、或无话可说、应付了事;填写区分难度较大的内容或张冠李戴、不贴题,颠倒重复;或者预期目标与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或者成果形式展示不恰当;或者缺乏综合考虑,进度安排衔接不合适,阶段性工作不具体甚至前后矛盾等等。

(三) 大学生在学生的学习,缺乏知识积累平衡性

一些大学生是把基础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对立,重视业务知识能力培养,重视科技知识能力提高,但是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学生没有综合能力的发展。这种教育过于强调教育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教育超越性的一面,过于强调学习和学术的生存目标,忽视了教育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功能,

学生对基础课,政治理论课不想学,不愿意去花时间阅读先关书籍,只是看专业书,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实现对功利主义教育的超越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高校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容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中课程的改革面向未来,创新发展

现代课程改革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学制度。高校的课程改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转变培养方式,建立一套创新制度。

1. 更新教育思想,创造性推进课程设计社会化

世界是多变的,要敢于打破思维的惯性,坚持用新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紧跟时代步伐,处理新问题,从本质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高速发展时期,新型产业不断产生,在这种形式下我国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培养上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而调整专业课程,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增加或调换专业和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增加社会实践课,提高大学生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挥专业水平做好准备。[7]

课程改革是艰难的,但是在创新型大学制度建立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它要求兼容市場和学生各种要求,不断地将经济社会发展文明观念引人课程改革,注重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构建结合,促进课程设计社会化。

2. 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

大学课程的设置,要不断增加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课程体系的弹性大,学生在选课时备选的机会增多,自由度也一并提升,课程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间隔时间也逐年缩短。这个时期的课程改革,要与社会快速发展趋势同步,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排除一些不合时宜的课程。微观与宏观,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践。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法的源泉,大学生要联系专业知识,把所学所知运用在实践,在自己动手过程中总结经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 创建以人为本的课程改革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为宗旨。创新型大学的课程设置要把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相结合,加大社科课程比重,保证学生知识的宽度与广度。开设一些通识课程,加大基础课程比重,可将专业课纳入选修课范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科研训练作文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学生通过科研项目的调查,报告的撰写,对一个问题形成深入认识,在不同学科之间获得联系,开阔视野,获得渊博的知识。

只有加快高校课程改革,才能使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相适应,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8]

4.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塑造国际课程体系

教育国际化是一必然趋势,在高校改革创新过程中,借鉴外国高校国际化成功的经验,结合国内高校的特点,与外国高校想互沟通,合作。塑造国际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允许学生通过远程教育享用国外高水准校园的课件,教学资源,实施学分文凭互认方案。聘请优秀的学者,教授来讲学,加强校级间的学术交流,邀请外国同行参与课题,项目的研究实施。时刻关注科研领域的新进展,在课程中融入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

1. 选择课题时要贴合实际能力

高校是知识的传播地,集聚了睿智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不断增强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业务水平,脚踏实地做研究,特别是学术研究。青年教师在选择课题名称、主题的时候,要注意根据相关的课题指南以及解决课题问题研究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水平,有效运用语文能力,做到精当提炼、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准确表达,同时注意避免随大流的形式主义和随便“定调”的盲动主义。

2.科学研究课题完成要严谨

加强教育引导,培养科研意识;高校要引导青年教师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增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教师在根据教学研究实际需要,从自身研究能力、专长、经验到职称层次、学历层次等方面综合考虑,合理确定适当的课题组成员,重视教研课题指导工作,大力倡导崇尚科研风气,推行课题研究导师制度,逐步形成梯队优势。在团队中,需要完善团队与负责人青年教师之间的培养制度。团队负责人都是学院科研骨干人教师,具有丰富的项目规划,申报和实施经验,这些经验对青年教师是很丰富的财富。[9]

高校职能管理部门要注意整治课题环境,加强服务于管理工作,完善课题管理制度,努力实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并积极促成群众性教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3.高校教师申报课题严格把关

高校教师在申报课题时,一方面,申报人应当严格按照当年关于“教学研究立项课题申报的通知”要求,认真填报“项目申请书”。另一方面,各部门对本单位申報材料的审查应当从严把关:首先是分管领导严禁低质量申报材料上评审席;其次是基层学术委员会组织好评审工作专项会议,并从学术角度针对课题研究的论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问题的现状及前景、目的与意义、特点与创新、研究项目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预期目标与主要成果形式、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的措施及市场预测等作出相应的客观性评价意见,并有单位负责人署名、加盖公章,确保教研课题申报的工作质量和学术水平。

新世纪的青年教师需要具备完备 业素质,即应具有崇高的师德和完美的人格魅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还要具有高度的专业文化素质、广播的科学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精诚的合作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等。[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并重。然而,功利性的科研却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要名利,不要事业。教书为赚钱,研究为名利等功利思想和行为都在危害教育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在学术领域缺少大师级人物,产生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难辞其咎。因为教育功利性与优秀人才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也是格格不入的。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人生观

当代大学生,思想境界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把个人价值和社会前进的目标结合,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结合,把个人追求与人民需要结合起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高校的教育就是要培养思想品德高尚,文化素质高,成绩优秀,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要脚踏实地做学问,学知识,能正确认识各门学科的有用性。专业知识有它自身的用处,非专业类知识促进自身健康全面的发展。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学校教育的内在规定性之一,是大学生立身之本,是为国家做贡献的真才实学。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各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数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等学科,都应该有相应的分析能力,研究思考能力。所以不能目光一时短浅,一叶障目,只见专业课教育的“立竿见影”,看不到其他科的功用。

新世纪的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栋梁,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复合型德才兼备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避免进入急功近利式的学习误区。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11]

结论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战略实施,部分高校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为主线,重视基础学科教育,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文社科和社会科学教育,逐步建立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人才高地。学校鼓励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必定要处理好学校教师队伍与拔尖人才、集中扶持与参与竞争、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平的关系,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和鼓励参与竞争上,在此基础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拔尖人才。避免学术造假,追求名利。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对教师工作量、教学成果、论文著作、获奖情况和实际贡献等应进行严格考核和评价,加大对青年教师成果(含教学、科研、管理等)的奖励力度,激发青年教师钻研学术的积极性,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现代大学作为一个发展性组织体,其发展立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以独特的教育模式为生命线,不断创新发展,改革高校课程结构,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扎实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骆四铭.柴世思.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力度及其实现[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8)

[2]王洪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创造[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

[3]金美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10

[4]于波.论人才强国战略与高校教师素质的提升[J].2015(17)

[5]向黎,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9

[6]钟贞山,曹文华.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 江西教育科研,2005(9)

[7]张远红.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改革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1

[8]高有华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评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

[9]方珠芳.文东辉,竺烱林.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2015(27)

[10]李宝富.周昕.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综合素质主要构成与分析[J]. 中国职工教育,2009(10)

[11]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1)

推荐访问:浅析 学生学习 课程改革 高校教师 科研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