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以“本”为本,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2-24 10:11:46

摘 要: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一些老师有用教材外资源的偏好,花力气不少但效果不一定好。其实课本就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要重视课本的方方面面内容。以“本(课本)”为本,开发利用好教材资源,有利于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关键词: 课本 高效政治课堂 教材资源

时下,网络的发展给教学资料的搜集带来了便利,但一些老师过于热衷搜集教材外资源而把课本上的资料放一边,这就可能带来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教师偏好课外资源收集而在课本的钻研上欠下功夫,导致课堂花俏有余,深度不足;二是学生对老师举的课外例子过于关注,而忽视课本知识内容,对许多书本原文表述感觉陌生,这样容易导致本末倒置,使课堂教学实效不高。

针对现状,我觉得利用好课本,以“本”为本为上策,现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如何开发教材资源,打造高效政治课堂。

现行教材由“致同学们”、目录、单元序言、单元具体内容、单元后综合探究组成,单元内容由正文、辅助文组成,这些都是可贵的教学资源。

1.致同学们

这块内容一些老师没有利用过,认为与考试无关,学生书本上没留下笔迹。庄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我觉得学习一本书之前肯定要亲近这本书,亲其书,信其道。每本书的第一堂课我必定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致同学们”。比如这个学期我们学习的是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部分內容是“怎么看待这门课程”,一开始提及生活中的政治现象,让学生觉得政治生活离自己不远,而且每每提及国家外交现状,学生都非常兴奋;再介绍如何理解政治,涉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的实质、根本属性、当前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及后面课本内容中多次出现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的三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初步理解这些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那就成功了一半。“致同学们”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如何阅读这本教材”,指导我们认清课本的基本编排结构,还有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和要求。“致同学们”在学生学习第一本政治课本必修1《经济生活》时必须讲,否则学生会在听课时逻辑混乱,不知老师所云,因为课堂教学时我们总会提及“课”、“框”、“目”等关键字。实际上我每次上新的一本都会提及,学生需要反复。

2.目录

上起始课时课本目录我也是必讲的,引导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课本内容,宏观上把握整本书,而且清楚单元的内在联系,跟课本首次亲密接触。如上必修4《生活与哲学》时,利用目录指明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介绍的是哲学的一般性知识,解决三大问题:一是“什么是哲学”,二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三是“哲学的基本派别”;从第二单元开始到第四单元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三单元是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其中第二单元是马哲的辩证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认识论,第三单元介绍的是唯物辩证法;第四单元是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或许有老师认为这样的表述跟不上时代,其实应该理解为经典,学生一旦理解,掌握整本书就得心应手。或许有老师说第一次讲学生不见得理解且记不住,那也不要紧,聊胜于无,实践证明,最后总能融会贯通。

3.单元序言

每个单元都有整个单元知识概括、单元结构图,结构图对学生理解整个单元有独特的作用。如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的结构图中“生产的制度背景”、“生产的微观主体”对第四、五两课内容的理解有极大帮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介绍的是生产的宏观制度背景,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介绍的是生产的微观主体。

4.单元具体内容

教材分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单元序言简要地告诉你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后进入每课学习,课下设导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下设框;框下设目。我在授课时非常重视课本框架体系,一是因为主观题知识范围的界定需要掌握体系,二是掌握了体系,知识点就像散落的葡萄有了依附的葡萄藤,串成串,利于记忆。课本具体内容分为正文和辅助文。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文字包括宋体字,也包括穿插在其间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这两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课本编写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手段,通过情景导入、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观点比较等方式呈现内容。教师完全领会课本的编写体系和真正意图后,才能开展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如必修2《政治生活》在介绍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时有一个探究活动(课本第9页),第一个要求是“请你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方面,对上述做法进行归类”,学生判断后就清楚理解了两个义务的区别,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课本知识的必要环节。宋体字正文更不用说了,老师要非常熟悉,逐字逐句研读。政治学科具有时政性,课本的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政治老师尤其是老教师不能凭经验主义授课,要注意新版本教材新的细微的调整,及时改进教学。

本学期我在备“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课本第8页)时发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内容有了细微的变化:原来是“我国选举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现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变化说明了什么?“我国选举法规定”表明选举权就是指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指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因此考试时选择题选项表述都强调选举权就是选举人大代表,认为基层民主选举等都不是选举权的内涵,现在课本做了调整,加了限定语,说明选举权的内涵应该更广。我马上查阅法律条文和参考书,最后明确选举权包括两个层面:首先,选举权在国家层面,是指公民享有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或者某些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其次,选举权在社会基层民主方面,包括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也就是说,选举权不能只理解为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村民选举村委会成员或居民选举居委会成员都是公民管理社会事务的具体行动,是选举权的一种,也是行使公民政治权利。我马上做了认知上的调整,同时在政治教师群里呼吁命题要跟进修改调整。只有细致研读课本才能有效教学,否则不仅是做无用功的问题,还会错误引导学生。正文要用好,辅助文也不能忽略。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的辅助文包括“专家点评”(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名词点击”(对相关概念、术语的介绍和解释)、“相关链接”(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述);必修3《文化生活》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文化名人”(有关人物文化贡献和影响的简要介绍);必修4《生活与哲学》包括“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四本书大同小异。这些辅助文的设置,加深了学生对正文基础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正文内容,根据课堂需要选择性地使用,使政治课教学更给力、更有效。如在上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运动是有规律的”时,巧用“名言”就可以把这部分知识点贯穿起来。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是客观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辅助材料利用得好,使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脉络贯通,浑然一体,学生易理解接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各种辅助材料善加利用,既能挖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又能收获更多的“意外之喜”。

5.单元后综合探究

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单元知识的重要环节。它是本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往往是本单元知识的落脚点,易于发展学生概括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权威的树立”。

当然,政治学科比较特殊,是一门时效性特别强的学科,虽然课本也在不断更新改版,但难免会碰到材料滞后的情况。比如必修1《经济生活》中用到的经济统计数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目用的还是2012年的统计数据,甚至有2005年、2006年的。这种情况怎么办?当然要寻求最新统计数据加以说明。以“本”为本,并不是唯“本”;我们倡导重视课本,挖掘课本资源,并不是限于课本。

总之,我们要把课本作为根本,理解课本,用好课本,是“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做好这些,自然能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余静,陈友芳.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吴少荣.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3]孙熙国.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吴少荣、董晨.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田敏.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J].中学政治学教学参考,2014(10):15-16.

推荐访问:高效 为本 课堂 政治 打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