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上海市黄浦区中小学校教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05 10:12:1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1]。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人群相对集中,集体活动较频繁,容易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造成传染病流行。目前,我国关于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多的是流行病学研究[2],较多的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和分布,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相对较少。为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高黄浦区中小学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2016年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区中小学校进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与分析,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一些工作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共选择二类调查对象。一类是全区72所中小学校的所有卫生保健老师,另一类是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学校班主任老师。即先在全区的10个社区中随机抽取2个社区,再从所有地处这2个社区的16所中小学校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2名班主任老师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调查前查阅相关文献,采用自制的《黄浦区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问卷》,并分为卫生老师卷和班主任卷。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学校晨检、健康教育、报告联系、消毒隔离、自我监督管理、物资储备情况7个方面,但卫生老师卷比班主任卷略詳细,主要是考虑卫生老师在报告联系方面的具体操作较多。

1.2.1 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学校制定相关制度2个问题。

1.2.2 学校晨检情况 晨检调查包括是否参加晨检、晨检时间、晨检流程、哪些病因需核查、对带病上课学生的处理和收到学生发病信息后应做的工作6个问题。

1.2.3 健康教育情况 教育内容包括是否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内容、开展次数、开展对象4个问题。

1.2.4 报告和联系情况 此项主要由卫生老师回答,包括事件发生后多少时间内向有关部门报告、报告机构和报告内容3个问题。

1.2.5 消毒隔离情况 消毒隔离调查包括教室是否日常消毒、发生传染病的班级是否采取隔离措施、发生传染病相关症状是否采取隔离措施、传染病学生返校是否查验复课证明4个问题。

1.2.6 自我监督管理 内容包括每学期是否召开防控工作会议,是否开展饮水卫生、饮食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监督自查,是否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3个问题。

1.2.7 物资储备情况 内容包括是否有专用隔离教室、医务室是否有独立观察室、是否配备防护用品3个问题。

1.3 方法

调查前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案,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查员进行培训。调查方式主要由调查员统一发放调查问卷,由被调查对象独自填写完成后当日收回。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表经过严格质控,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方法主要是频数估计、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卫生老师问卷89份,回收率为95.0%。回收班主任问卷169份,回收率为100.0%。在卫生老师和班主任中绝大多数均为女性,分别占94.4%和91.7%,有半数以上的工作年限超过10年,说明对学校相关工作比较熟悉(表1)。

调查对象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哪些”的正确认知较好,其中班主任对不明原因聚集性疾病也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低于卫生老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卫生安全管理和病因追查制度,但是事件关键控制点和风险评估制度的比例较低,而且卫生老师和班主任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表明回答可信度有待深入了解。

2.2 学校晨检情况

95.5%的卫生老师和91.1%班主任参加晨检,但是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展晨检的比例较低,卫生老师为57.3%,班主任仅为39.7%,中学卫生老师和班主任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学校采用规范晨检流程的比例更低,卫生老师为36.0%,班主任仅为38.5%,中学中卫生老师和班主任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晨检时需进一步核实的病因中,咽喉痛和咳嗽症状核查比例最低,仅为26.4%和51.5%。老师对带病上课学生的正确处理和收到发病信息后开展核实和询问工作开展较好,卫生老师和班主任处理正确率在75%以上(表3)。

2.3 健康教育情况

中小学校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以传染病防控和食物安全卫生居多,饮水安全卫生较少。健康教育对象以学生为主,其次是教职工,而家长培训最少。卫生老师和班主任对家长开展健康教育的回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回答可信度有待深入了解(表4)。

2.4 报告联系情况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卫生老师能在2 h内报告的,小学优于中学,两类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报告机构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占100.0%,其次能向相关卫生部门报告。报告内容中能考虑报告涉及人员分布范围的比例比其他内容低,相对容易被老师报告时忽略。见表5。

2.5 消毒隔离情况

调查对象反映学校实施消毒隔离情况较好,认为实施教室日常消毒的比例为79.8%,发生传染病后实施隔离措施的超过比例为98.8%。见表6。

2.6 自我监督管理

中小学校均开展卫生监督自查,但认为学校开展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的回答率较低,班主任高于卫生老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班主任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界定不清有关(表7)。

2.7 物资储备情况

对卫生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配有专用隔离教室和医务室有独立观察室的情况少于中学,其中医务室有独立观察室的情况两类学校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校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洗手消毒液和物品空气消毒用品的配备情况较好(表8)。

3 讨论

近年来,黄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教育局紧密合作,加强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培训和应急演练,对确保学校公共卫生安全起到一定作用。本次针对中小学校卫生老师和班主任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显示,黄浦区中小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总体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老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度较好,学校都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相应卫生管理制度,老师积极参加学生每日晨检工作,发现传染病学生及时处置隔离,学校积极针对广大师生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工作,事件发生时能做好及时报告和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学校接受并自行开展卫生日常监督和管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防护和消毒物资。这与一些学者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的报道[3]比较有了很大改进。

本次调查发现,黄浦区中小学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上存在一些不足,可能会影响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应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加以改进与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缺乏提前预警和危机风险评估机制。本次调查中,各学校都按照国家要求和教育、卫生部门指导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设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卫生保健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制度保障,也是预防事件发生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必要措施[4]。但是學校的应急预案大都千篇一律,并不是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而且缺乏提前预警和危机意识,并不能起到采取提前预防和控制措施的目的。

② 学校实施晨检方式和方法不统一,欠缺规范性。及早地识别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4]。学校严格落实晨检和定期体检等疫情监测制度,早期发现、报告和隔离治疗首例传染病患者,可防止传染源在健康学生中传播[5]。本次调查中,学校卫生老师和班主任虽然都参加每日晨检工作,但是在晨检开展时间和实施流程上还不够规范,多数是学生进了教室,甚至是上课后再开展晨检,这无疑增加了疾病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对于需要核查病因的症状中,与流感样病例相关的咽喉痛和咳嗽症状一般被忽视,其实这些症状除了与流感样病例有关外,长期咳嗽还与肺结核的症状排查密切相关。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聚集的场所,彼此接触紧密,一旦有流感疫情发生,必将迅速蔓延[6]。

③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重知识轻技能。随着国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视,以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发展,各学校提高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相应的应急管理体系也在一步步完善,但那些未开展过演练的学校仍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由于学生和老师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缺少认知和行为上的应对能力,容易出现群体性的恐慌[7],不利于事件的积极处置和应对。

加强危机的预警以及监控,将预防作为主要内容,增强日常危机管理以及对应的实践演练,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定相应机制,以准确且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危机。各学校应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对本校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危险性分析,对本校应急能力做出评估,按照可能发生事件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分级制定应急预案[8]。学校领导要加深对应急预案意义的了解,深刻认识应急预案制定及实施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危机防范意识的思想引导和实际应急能力的加强,使应急预案不再停留于表面,真正成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武器。

强化学校相关老师的培训,制定晨检工作规范。提高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这就需要及时而准确地捕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发生的早期信息,需要建立高效、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体系[9]。晨检和病因追查工作需要在建立制度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检查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并将这项工作长期、规范地开展下去,及早发现疫情并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危及学生健康及病情的蔓延。加强预案的日常演练,提高学校人员的应急能力。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关键靠实践,要通过演练检验[10]。特别是由于学校人员密集、活动集中、学生缺乏相关防范知识和行为上的应对能力,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出现群体性的恐慌。因此,应制定相应的应急演练方案并付诸实施,在实践中检验应急预案的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夏中法,徐勇.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1):54-56.

[2]左丽娟.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8):713-714.

[3]谷亚红,张智斌,李长红.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综述[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129-131.

[4]吴洪华.学校应急教育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0-B):7-8.

[5]李桂霞.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分析、预防和应急处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4):1742-1743.

[6]潘高田.学校流感疫情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13):184.

[7]张凯,张一飞.浅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93-94.

[8]杨兆民.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对策略[J].医学信息,2015,28(27):3-4.

[9]潘松涛.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1):12-13.

[10]顾永强.没有经过演练的预案靠不住[J].劳动保护,2010(1):44-45.

(收稿日期:2017-03-21)

推荐访问:黄浦区 中小学校 上海市 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