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从竞争到合作:中印能源关系析论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27 10:13:47

摘 要: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新兴大国,又都是能源进口大国,在国际能源领域形成竞争关系在所难免。在中东、中亚—里海、俄罗斯及世界其他地区,中印展开能源竞争导致双方利益缺失。随着中印双边关系的改善,双方领导人做出了及时的政治判断,中印企业联手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正在实现由竞争对手向合作伙伴的身份转变。

关键词:中印;能源博弈;“亚洲溢价”;双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69-05

From competition to corporation:analysis of Sino-Indian energy relations

WANG Chang-ming,FU Ju-hu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ic Culture,Xiangtan University,Hunan 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China and India,as two rising countries and two big energy-import countries,are unavoidable to compete in international energy field. In Middle East,Middle Asia-the Caspain Sea,Russia and other areas of the world,energy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results in mutual interests defe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India,the leaders of both countries made political judgment in time,the enterprises of both countries are cooperated in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 from rivals to partners.

Key words:China and India;energy game;Asian premium;win-win

世界已经进入石油经济时代。石油不仅是一种商品,受供求关系的调整,更是一种战略物资,是各国争夺与控制的目标,因而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是保障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

所谓“能源问题”,确切地说就是“石油问题”。历史上,对石油的占有与需求一直被当作衡量强国与弱国、大国与小国的重要标志,石油因此被称作战略产品。近年来,石油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国之间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争夺战。

关于“石油的威力”,汉斯·摩根索非常精辟地指出,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取代的原料的出现,引起了主要政治大国间相对权力的变化。因为谁要是能够将它加到自己原有的原材料的资源上,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以相应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1]

一、中印石油对外依存度对比分析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新兴的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迅速上升的能源需求与本土供应能力下降的反差逐渐加大,决定了两国海外能源依存度日益上升,能源已成为制约两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两国都把石油战略与能源安全作为实现崛起的战略课题,进而引发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博弈。

(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演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对石油与天然气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中国已在1993年成为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而在1996年以后又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3年中国净进口石油9 700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39.35%,平均年增长11.69%,对外依存度达33.27%,形成进口高度依赖的格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2004年,据海关统计,中国3.14亿吨的原油消费量中,有1.22亿吨从国外进口,对外依存度为42.1%。据《世界能源展望》的估计,到2030年,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2%。而在1994年,这一数字仅为1.94%。与此同时,中国能源需求的弹性系数也明显上升,从2000年到2003年分别为0.02、0.47、1.21和1.45。2003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了4.1个百分点,但仍然满足不了需要。目前中国油气储量居世界中游,约占世界能源总量的十分之一,但相对量严重不足。我国人均可采石油资源量、人均石油产量和人均石油消费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8%、24%和22%[2],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印度石油依存度的现状

印度是世界石油与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供需矛盾突出。从独立至今,印度能源战略经历了从基本依靠进口到最大限度实现自力更生的变化历程,但受制于资源条件,目前油气仍以进口为主。印度国内的石油资源十分有限,属于贫油国。印度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储量只有16.6亿吨,只占到全球石油储量的0.5%。其能源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3%以上,其中石油占33%,天然气占7%。印度也是全球能源消费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其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印度能源总体需求将呈加速递增趋势。但印度本土石油产量已呈下降之势。2005年,印度本土的石油开采量和汽油生产量同前一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且原油生产下降趋势难以扭转[3]。目前,印度每天石油消耗为200多万桶,居世界第六,其中70%需要进口,预计未来25年印度经济发展所消耗的石油中将有90%需要依赖进口。根据美国能源部《2004年度国际能源展望》报告,2025年,印度能源需求中石油为日均530万桶,天然气每年为2 500亿立方英尺;与目前相比,各种能源需求都将大幅提高,其中石油将增加1.5倍,天然气2.1倍。消费结构也有所变化,其中石油占34%,天然气占16%。

(三)中印石油多元化战略的相似性

中印同属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迅速,油气消费量大,对外能源依赖度高,两国在能源领域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两国国内生产量均相对不足,供需缺口不断增大。为改变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状况,都在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走多元化进口战略。得到长期稳定的油气供应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已和边境安全一起并列为印度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两大任务,为此,这些年来印度以四面出击的姿态,大力争取海外油气资源,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和国际能源合作[4]。而中国从1992年起政府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起,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就开始踏上了“走出去”的战略征程,主要是换取海外份额油和扩大进口石油渠道,这势必导致中印两国在国际能源市场展开竞争。其次,在石油来源和运输通道上,中印又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资料显示,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供给分别占到中印两国石油总进口量的60%和70%以上,且均经由波斯湾、印度洋航线。

中印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向性、主要进口来源地的同源性,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等因素的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印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既密切相关又相互竞争。在两国政府大力支持下,两国国有石油公司都在留意投资购买海外油气田股份或者开采权。

二、中印能源博弈

(一)中印在中东石油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中东地区是世界石油储量最丰富,也是目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地区。中东地区拥有世界原油和天然气液剩余探明储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还拥有未发现资源量的近40%[5]。截至2003年底,中东已探明石油储量为990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3.3%;产量为10.9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9.6%。同时,在过去20多年的勘探发现中,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占全球的比重不降反升,从1980年的55%增加到2002年的65%,而且随着勘探的发展,预计这一比重可能增加到70%到75%[6]。因此,中东在未来世界石油格局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中东作为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几十年来一直是大国传统的战略争夺目标。

由于中东是中国和印度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区,中国和印度分享中东石油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印度为满足自身发展对能源的需要,正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争夺中东石油资源,解决国内日益紧张的能源供应问题。继2000年通过副部长级联合委员会建立伊朗石油出口印度的机制后,2003年5月印度与伊朗又达成协议,伊朗承诺未来25年内每年向印度提供500万吨液化天然气,未来一年内每天为印度提供10万桶石油。伊拉克战争后,印度又与伊拉克临时政府谈判,以求每年从伊拉克获取300万吨原油。2001年印度还与卡塔尔签署1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销售合同,由此25年内每年可从卡进口750万吨液化天然气[7]。印度还在沙特、阿联酋、也门、阿曼等国“以工程换石油”[4]

中国在中东的石油开拓工作也只是近几年才刚刚起步。2004年3月7日,中石化在沙特首都利雅德和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一道与沙特王国石油部签署了开发鲁卜哈利盆地B区块上游协议。这块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的气田,位于沙特的东北部,是沙特25年来第一次对海外投资者开放的三块气田中的一块,也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来第一次正式登陆世界最大的油气富集区。2003年12月31日,中石化国际勘探工程公司在伊朗卡山区块风险勘探中成功打出高产油气井,同时,中石化还参与了世界第二大油田阿扎德干德油田北部区块的竞标。在中东,中国的石油战略已初见成效。

由于中国公司具有较强的实力,在中印中东石油博弈中,中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并且进军势头较猛,只要充分利用好我国在各方面的资源,是可以在中东有所作为的。

(二)中印在中亚——里海石油地缘政治中的博弈

石油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各国为了获取石油围绕着世界特定区域而进行的激烈争夺和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就是所谓的石油地缘政治[8]。中亚——里海地区是另一个石油资源竞争激烈的地区,里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美国能源部估计里海石油可开采储量为2 000亿桶,人称“21世纪的波斯湾”。作为中东以外新的能源供应地,中亚石油资源使其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在“石油心脏地带”的连接作用进一步强化了中亚在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中印在地缘上都与中亚紧密相连,围绕中亚展开的石油地缘政治博弈方兴未艾。

借助于与中亚国家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良好的政治关系和优越的地缘优势,中国石油公司纷纷登陆中亚能源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2005年8月初,中国天然气集团(CNPC)以41.8亿美元力压印度国有天然气公司(ONGC)与米塔尔钢铁集团的联合叫价,并购了哈萨克斯坦第三大石油生产商PK公司。中印两家国有集团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争夺充分显示印度和中国对能源日益强烈的需求(注:http://zhaoligen.bokee.com/4867686.html)。(2)2005年12月31日,在中哈两国通力合作下,中哈石油管线开通,2006年5月开始向中国输油,这条管线投入使用后将部分缓解中国石油进口过多依赖中东和由于日本的介入而使“安大线”受阻的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哈管道有可能与哈伊(朗)管道以及中亚地区管道实现连接,可以将中东——中亚——俄罗斯的原油运往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印度目前正在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并取得成效。印度与俄罗斯、缅甸、伊朗、委内瑞拉及中亚各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同这些国家签订了有关能源的贸易与合作协议,购买和参与开发它们的油气资源[9]。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已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作为重点合作国家,力争在西伯利亚、里海和东萨哈林地区获得相当规模的勘探开发区块和油气储量。印度已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附近建立了其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这是印度加入中亚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印度还全面展开建设泛亚天然气管道(TPI、IPI、MBI),其中北线是土库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管线(TPI),是土库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TAP)的延长线。印度已与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就该问题进行过几次会晤与磋商。这两国已经接受印度成为TAP观察员。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参加了2005年10月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举行的有关TAP第九次会议。印积极介入中亚,其着眼点在于中亚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并显示印在其周边有所作为,与中国争夺地区影响力的战略意图。

在中亚石油地缘政治博弈中,中国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但也面临“三股势力”和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等复杂关系的考验。另外,中亚石油向东输入中国,并通过中国进入东亚与东北亚市场,始终是美国的一个战略遏制方向。2006年5月初,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哈萨克斯坦的主要目的是“敦促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对输油管道的走向做出‘正确选择’。切尼所谓的‘正确选择’,无非就是为实现美国的地缘战略,压制哈将输向中国的石油转向西方国际市场”[10]。 中印在中亚的石油地缘政治博弈还会受到日本、俄罗斯等大国互动关系等因素的干扰。

(三)中印俄石油博弈

俄罗斯的石油总储量和天然气蕴藏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石油储量,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中国和印度都把俄罗斯当成是最佳供油国。与俄罗斯地理上相邻的中国和政治上接近的印度都在为争夺俄罗斯的石油资源明争暗斗。俄罗斯则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大搞能源外交,以获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

中国与俄罗斯自建立睦邻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已形成稳定、和平与友好的国家关系,这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背景。中国处在世界能源带的东端,开拓中国市场,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重要对象。同时,中国视俄罗斯为能源多元化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中俄经贸关系发展势头强劲,双方在石油、天然气、电力方面的合作比较顺利。2003年11月初,中、俄、韩三国公司就酝酿多年的“俄罗斯科维克金——中国——韩国”天然气管线的建设项目达成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9月温家宝总理访俄,双方在能源合作问题上达成了四项共识(注:这四项共识是:(1)双方重申进行能源合作;(2)俄方同意通过铁路向中方供油,并修建输往中国的油气管道;(3)中国亦可参加对俄油气开发的投资;(4)俄还考虑通过哈萨克斯坦石油管道向中国供油的可能性。)[11]。自2006年开始,中国每年从俄尤科斯石油公司购买1 000万吨原油,合同期限为7年。2007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这一年中,除了俄罗斯要加紧修筑远东石油管道、推动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外,中俄政府间的合作也持续升温,2007年合作项目多达190项。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石之一,是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但中俄能源合作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俄罗斯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心存疑虑,处处设防,试图利用“石油外交”和“军售外交”以达到牵制或者遏制中国的目的。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地理上相邻的两个大国总是倾向于把对方视作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俄中关系的软肋[12]。与军售一样,俄罗斯在对华能源外交上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合作伙伴。

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视印度为其在亚洲地区的战略盟友。目前,印俄已经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政治上互相支持,军事上密切合作,经济上互通有无。俄罗斯在民用核能等领域的技术较为成熟,其石油产品出口能力也较强,可有效地满足印度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印度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无疑对俄罗斯有较大的吸引力[13]。印度为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利用印俄传统友好关系,在俄罗斯能源市场与中国展开竞争。2004年印俄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俄欢迎印收购尤甘斯克石油公司,印拟向俄萨哈林和里海油田投资30亿美元,以拓宽能源进口渠道。此外,俄承诺帮助印勘探油气资源,在印建核电站[14]。2005年2月21日,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备忘录,就萨哈林三期天然气项目、凡克尔等油田合作开发等11个项目达成了一揽子协议。2007年1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辛格签署了关于俄向印出售4座轻水反应堆的协议。印度石油部长迪欧拉24日已经宣布,印度方面将在普京此次访印期间提出参股俄“萨哈林—3号”油气项目的要求(注:http://.cn 2007-01-26.)。

俄罗斯是印度寻求海外能源资源的主要对象,但俄罗斯谋求海外能源合作多元化,难以让印度独家得利。尤其是俄罗斯谋求与中印构建战略协作关系,对中印能源合作将维持某种平衡。如在俄罗斯政府拍卖尤科斯最大子公司尤甘斯克的过程中,建议中国和印度的石油公司收购尤甘斯克的股权,这同印度的初衷大相径庭。

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长期大量依赖中东石油进口存在很大的风险;俄罗斯推进能源外交增加了中印在俄能源市场竞争的不确定因素;中亚三股势力的存在以及其他大国的战略介入等都使中亚能源博弈变得更加微妙。近年来中印在非洲、南美等新兴能源市场的竞争也初露端倪(注:例如,2004年印度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谈判谋求购买其在安哥拉油田的股权,而中国与安哥拉政府的谈判使安哥拉获得20亿美元的项目援助,从而促使安哥拉国营石油公司动用优先购股权,买下了壳牌公司手下的产油区块。一个月后,印度ONGC的子公司又与中国公司就收购北美石油生产商Encana所拥有的厄瓜多尔油田展开激烈角逐,最后印度公司因无法保证油田不受厄瓜多尔政府干涉及掌控而撤回收购计划,中国公司以14亿美元的价格完成收购。)。随着中印的崛起态势不断推进,中印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重要产油区局势动荡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印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导致双方付出了不必要的风险和代价。

三、规避风险博弈,实现合作“双赢”

中印都是崛起中的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在本国能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双方在国际能源市场形成竞争关系在所难免。激烈的竞争损害了双方的利益,势必导致两败俱伤,其他大国坐收渔人之利的局面。“和则双赢,斗则俱伤”,为了避免风险博弈,增进双方在国际能源竞争中的共同利益,于是中印能源合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政府间合作大幕拉开

2005年初,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亚洲石油部长圆桌会议,中国官员与印度官员都表露了合作的意向。中印能源合作的构想一提出,得到了中印双方的积极回应。为此,双方在政府层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发表了联合声明,称“双方同意加强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合作,鼓励两国相关部门在第三国进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2005年8月,中印决定共同收购两国选中的海外能源资产,从而降低两国在能源收购方面的激烈程度。2006年1月,艾亚尔访华,中印正式签订有关加强石油天然气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即关于海外收购的信息共享协议,并决定有选择地联手竞购石油类资产以避免发生竞购战。中印能源合作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2.双方企业共同参加海外油气开发

在中印双方政府的推动下,中印企业开始了合作的尝试,并取得成效。中印在苏丹项目的合作,是中印能源合作的典范(注:该项目为印度石油与天然气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合作开发苏丹马鲁特(Malut)油田项目,这有利于油田开发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技术交流;另外,双方在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也进行了一系列合作。)。中国和印度第一次实质性的能源合作发生在2006年底,双方联手拿出5.78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38%的油气资产,此次来之不易的合作让双方真切地感受到,合作对两大能源消费大国有着巨大的益处,也标志着中印两国从近年来海外能源争夺的对手向深层次合作伙伴的转化。此后,中印还联合收购了南美石油公司,印度国有企业石油与天然气公司联合中国国有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收购Omimex de Colombia 50%的股份。这是中国与印度在对能源资源的长期相互竞争过程中的第二次合作(注:http://money.163.com/07/0328/17/

3AMJ4R08002525CJ. Html)。

3.探索中印能源合作新形式

作为亚洲两个石油进口大国,中印双方还可以探索建立双边和以中印为主体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包括组建类似于国际能源机构的“亚洲能源合作组织”,设立地区石油战略储备,着力协助各成员国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节能技术以及开发新能源,应是两国深化能源合作的方向[4]

参考文献:

[1]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欣,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何贤杰.从中亚局势看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战略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2002(4):5.

[3] 张利军.试析印度能源战略[J].国际政治,2006(12):99.

[4] 左学金,潘光,王德华.龙象共舞:对中国和印度两个复兴大国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5] 汪长明.国际石油竞争与中国石油安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5):71.

[6] 杨光.防范石油危机的国际经验[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

[7] 陈凤英,赵宏图.全球能源大棋局[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267268.

[8] 蒋新卫.中亚石油地缘政治与我国陆上能源安全大通道建设[J].东北亚论坛,2007(5).

[9] 张利军.试析印度能源战略[J].国际政治,2006(12).

[10] 苗苏.哈萨克斯坦为何顶着美国压力给中国送油[Z/OL].中国经济网,20060525.

[11] 李兴:论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关系中的油气因素[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2).

[12] 宋玉华,江振林,等.新兴大国——历史性崛起的博弈与前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5.

[13] 孙健.印俄关系评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3).

[14] 何兰.国际战略与国家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51.

(责任编辑:弘流;责任校对:段文娟)

推荐访问:中印 能源 竞争 关系 合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