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国际石油贸易摩擦及我国石油贸易对策的思考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3-27 10:14:53

[摘要]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由往日的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进口大国。立足现状,认真、务实地研究当前形势下国际石油资源及贸易摩擦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情况的石油贸易发展战略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石油贸易; 能源; 摩擦; 合作

[中图分类号] F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16-0013-03

一、近年来国际原油贸易特点

1.国际原油贸易流向特点。

全球原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错位分布决定了国际原油贸易主要流向。2006年全球石油进(出)口量25.9亿吨,其中原油19.3亿吨,成品油6.6亿吨。目前世界原油进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亚太、北美和西欧,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日本和中国。世界原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分别为中东、西非和北非、前苏联、加拿大和中南美。根据世界原油资源以及原油供需情况分析,预计未来十年内世界原油贸易流向仍将保持目前的态势,即中东、非洲、南美和前苏联地区流向北美、欧洲、亚洲。

2.国际石油贸易主要特点。

从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走势来看,2002年6月纽约市场每桶原油价格为24美元,2005年1月上涨到44美元,2006年8月更蹿升至78.4美元,4年内世界原油价格上涨了3.2倍,高盛公司甚至预测油价近期还要上涨到每桶105美元。油价蹿升使石油消费国的经济不堪重负,油价持续上涨更有可能引发石油消费国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甚至威胁整个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推动石油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已不单纯是供需矛盾产生的影响。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石油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理非均衡性分布,使得石油资源已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乃至军事斗争的焦点因素,也促使了近年来国际石油贸易摩擦加剧、价格飞涨。总的来讲,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已形成石油资源政治化、石油外交军事化、石油产品金融化这三个主要特点。

3.我国同有关国家石油摩擦加剧。

正是因为国际石油贸易具有的上述这些特点,围绕着有限的资源,国家之间的石油博弈自然难免。下面列举一些近年来发生的主要贸易摩擦事件。

日本在全世界与中国争夺油源。俄石油管道之争,东海石油勘探之争,将中日两国“能源之争”彻底暴露于世人面前。作为经济强国的日本,在能源资源上却是一贫如洗,石油、煤炭、天然气几乎主要能源产品全部都要依赖于进口,其过度依赖石油已造成能源消费结构的严重缺陷。这种缺陷也让日本较早地步入国际能源市场。近两年随着中国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加强,中日两国面对同种资源紧缺状况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能源对外依存度的相象性、主要进口油气资源的同源性,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的相关性,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日两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展开竞争。

中印争油愈演愈烈。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超过了国内能源供应的限度。目前印度的石油产量只有3700万吨,尚不足国内需求的二分之一,70%石油需求需要进口。面对油气供需严峻形势,中印两国的在原油贸易和上游油气资源收购项目上竞争日益激烈,并且有不断升级之势。

中俄供需互补,夹杂摩擦。俄罗斯作为油气资源大国和生产大国,其能源安全观着眼于生产和出口。自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油气战略与外交策略不断明朗化,其石油外交策略有三个特点:一是继续稳定传统的欧洲市场,并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关键点是深化俄德之间的油气合作;二是大力开辟非欧洲市场,即中国、日本、美国及土耳其等市场,尤其看好中国市场,利用地缘政治优势扩展油气管网;三是在外交上经常表现为由平衡外交导致的多变性。虽然使中俄合作的主流是供需互补,但在石油贸易领域的关系却比较复杂,时常夹杂着摩擦。

中美在石油领域为战略竞争对手关系。中美关系中潜在的最大的“冲突源”是两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竞争。美国与中国作为世界上两个石油净进口大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地高度交叉甚至重叠,中美两国从中东、非洲所进口的石油数量、比重都很大。美国企图以绝对控制世界石油资源富集地区和左右石油价格的霸权战略,钳制中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这种情况下,摩擦发生更不可避免。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的生产与消费已参与到全球资源配置体系之中,中国的石油安全也融入国际安全体系当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的石油资源获取受到美国的钳制,美欧跨国公司的打压,日本、印度的竞争,俄罗斯的戒心。换句话讲,有些国家是以此长彼消的心态来看待中国的石油安全的。

二、我国原油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国从事国际原油贸易的公司主要是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和中化集团。从经营主体来看以工贸一体公司为主,从经营思路来说,主要还是眼光向内,调剂余缺,工贸结合,以工为主。从我国石油贸易的内容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以原油进口为主。

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在能源资源的构成上,存在富煤缺油少气的现状。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此后原油进口数量逐年上升,2006年我国原油产量1.84亿吨,居世界第5位。而同年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原油进口已达1.45亿吨,较2005年增长14.2%,进口依存度已超过43%。最近5年时间,原油进口量已经翻了一番。我国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从现在起到2020年,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消费量必将较快增加,进口将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石油贸易占世界石油贸易比例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6的7.6%,但贸易的方式主要是进口原油为主。

2.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多元化进展明显。

我国进口原油在稳定中东,开拓非洲,加快发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能源合作关系的同时,正逐步拓宽进口渠道,关注其他新兴产油国和地区。整体看,原油进口来源仍以中东、非洲为主,其中从非洲进口的比重持续增加;从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的原油进口明显增长,而来自欧佩克国家的原油进口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从国家分布上来看,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虽然已来源于40多个国家,但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只有五个国家,分别是沙特、阿曼、伊朗,安哥拉和俄罗斯。

3.运输方式单一,运输路线仍然存在瓶颈。

在国际市场上,石油运输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既有油轮运输,也有铁道运输,还有管道运输。当今全球3/5的石油贸易量是通过油轮从海上运输的,剩下的大部分是通过管道运输的。而目前我国原油进口90%是通过海上运输,只有少量原油通过满洲里、二连、阿拉山口等铁路运输,而管道运输基本没有。同时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自己的现代化油轮船队,仍无法有效应对海上运输存在的安全隐患,石油运输的安全性较低。在当今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石油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运输方式单一的状况将成为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我国石油贸易对策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主席在去年7月彼得堡举行的G8与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上,提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主张:“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中国的新能源安全观不仅为实现全球能源安全和最终解决能源问题提出思路,同时为我国开展原油国际贸易指明了方向。

1.坚持进口原油来源、贸易方式和运输通道多元化。

世界上各主要石油消费大国的经验表明,石油多元化供应是化解进口石油风险的有效途径。这包括:一是石油进口来源地多元化,为了减轻中国过度依赖中东石油的压力,应继续扩大从非洲、中亚、俄罗斯、欧洲和南美等地的进口比重。二是石油贸易方式多元化和进口石油品种多元化。中国进口石油的贸易方式,要逐步实现由现货采购为主向长期合同贸易方式的转变。同时,为了规避石油贸易风险,在石油国际化经营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还应实现进口原油品种的多元化。三是海外石油运输通道的多元化。首先要实施多元化的运输通道,在稳定海上运输主导地位和加大铁道运输努力的同时,重点拓展新的运输通道(包括新的海上通道),特别是管道运输。其次是努力提高海外石油运输的安全系数,努力争取“国货国运”,确保从海外进口原油的运输安全。

2.努力做大第三方贸易,优化进口原油结构。

我国国际原油贸易必须在目前工贸一体,以工为主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升级。以石油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为例,它是一个上游小、缺原油供应的公司,每天原油约缺口在200万桶/日,但它通过其1000万桶/日以上国际石油贸易量,并结合期货及衍生产品运作、资金运作,已使石油贸易成为它的主要利润来源。近年来,随着上述业务的成功,BP公司又开始朝着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的方向发展。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近期内,我们可通过做大第三方贸易,来扩展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参与程度,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同时还可优化进口原油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3.积极、稳妥参与石油期货交易,争取国际石油定价的话语权。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也是石油主要消费国之一,但目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格局中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所以,应在风险可控情况下,积极、稳妥地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交易,在规避价格风险的同时,还可争取到更大的国际石油定价话语权。同时也为今后建立我国自己原油期货市场和石油期货衍生品产品交易平台做好准备。

4.加快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步伐。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区域优化为原则,加快我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努力开拓海外权益油市场,尽量多地争取海外资源,扩大海外权益油份额。通过近几年的全力拓展,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海油在海外勘探开发方面已初见成效,在中东、中亚、西非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油气资源和工程项目。希望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海外权益油气产量上实现更大突破。

5.建立中国的专门从事商品和石油交易的特大型银行集团。

高盛、摩根在当前的国际经济中的角色分量远远超越它们本身市值的分量。尤其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它们对价格的发现能力、决定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它们不仅为在石油这条产业链的上下游公司提供融资,同时也以上十亿美元的投入,把自己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的平台。相比之下,国内的特大银行和投资银行在能源交易方面投入明显不足,在承接国内石油企业保值需求方面的能力也急需加强。

6.加强与产油大国、消费大国及世界主要能源组织的沟通和合作,减少贸易摩擦,构建竞争下的合作共赢新模式。

一是加强与产油国石油公司的沟通与交流,深化原油资源合作,提高对资源的获取能力。二是要与国际上的原油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增加沟通对话,在竞争同时加强合作,减少或避免摩擦。三是要加强与有关世界性的石油输出和消费组织,特别是与国际能源结构(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我们的原油贸易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进口多元,国货国运;做大贸易,优化资源;参与期货,保值避险;加快“走出”,开拓海外;组建银团,搭建平台;合作共赢,减少摩擦。

(本文作者: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裁)

责任编辑余岩

推荐访问:贸易 摩擦 对策 国际石油 思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