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让智库传播好中国声音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2-04-04 10:08:14


打开文本图片集

当前,国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但中国智库在构建中国话语权方面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外媒对于智库报告这一特殊品类图书的报道,展现智库报告所承载的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际话语权的功能,为智库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提供案例参考。

热词:智库 国际传播 中国故事 话语权

2013年6月,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主编的《印度洋蓝皮书:印度洋地区发展报告(2013)》作为中国第一部有关印度洋的蓝皮书发布后,很快引发了外媒尤其是印度媒体的关注和热议。同月,印度智库的研究员根据蓝皮书中的内容,对中国在印度洋问题上的外交战略发表了分析,甚至蓝皮书篇章设置中出现讨论中缅关系的文章也被用来作为中国在战略上的一种衡量。之后,日本媒体也紧随印度媒体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观点。

《印度洋蓝皮书》引发的关注并不是一个个例,每年上百种智库报告的发布,不止国内媒体竞相报道,外国媒体也十分关注,而且不仅是传媒业发达的美英等国,中国周边的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媒体,也希望通过书中智库专家的解读一窥当下的中国。有些课题组也希望通过这一机会对外表达中国学者的观点,在发布会上邀请外国媒体与中国媒体共同报道,扩大国际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因而,如何通过智库报告这一特殊品类图书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观点在国际舞台发声亮相,更好地把一个真实、丰富、立体的中国展示给世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让中国思想走向世界,智库为中国发声应起到积极作用

(一)中国声音的传播困境

虽然,国家提出要重视构建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但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外部世界渴望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但中国声音并没有以他期待的形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思想总是在被接受者那里才能体现其价值,在这样的形势下,就要在如何让信息的接收方,西方的受众们能听到、听得懂、愿意听上下足功夫,认真研究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媒体四个方面的特性,让中国思想走向世界。

1.媒体尴尬国际化当前,中国面对几大传媒业巨头垄断国际话语权的严峻形势,以CNN、BBC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传播中国声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同时,为确保在中国的有效传播,西方媒体也是煞费苦心,积极开展针对中国受众的调查,还专门研究了对华广播的对策。

我国政府希望国内媒体能够踏出国际化的步子,加入全球竞争的浪潮,从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进而提升国际话语权,并赚取利润。但中国媒体由于现行体制限制、传播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面临一种“传而不通”的尴尬局面,传统媒体迈入国际传媒第一方阵步伐缓慢,即使是网络媒体,虽然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更大的国际化优势,但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也正在经历国际化的种种困难。

2.传播内容不鲜活在对美国国际话语权策略的研究中发现,其话语权策略尽量做到概念新颖、层次分明、朗朗上口,且具有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实效性强的特点。相对于美国在话语权策略上的精耕细作,徐占忱(2014)认为,中国在故事讲述的方式、手段以及知识和技能不足,对当下中国每天发生着的生动鲜活的实践,还没有给出足够多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二)智库发声助力话语权建设仍待突破

智库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这些年,国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智库开展活动在政治上创造了良好氛围。但是,中国智库的崛起之路依然坎坷不断,在对中国智库走向世界高涨的期待中,智库在构建中国话语权方面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这中间虽然存在制度性的限制,但是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眉认为,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说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似乎只是媒体的事,智库作为舆论产生的重要源头,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智库声音应该成为中国声音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智库不仅是国际传播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还能够提供丰富的舆论储备,能够影响大众的思考方向。

1.构建国家形象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外公众对一个国家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包括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成就等。当前,“中国威胁论”及其变种仍然不绝于耳,而中国智库和媒体只能救火式地被动应对,即使中国智库在反驳西方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时,也大多是采用西方的话语、概念和逻辑体系。

察哈爾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提出,长期以来,新加坡被西方舆论描绘为一党专制、家族统治的典型。现代新疆儒学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将新加坡描述为儒家资本主义,成功地改变了外国人心目中的新加坡形象,可谓最成功的公共外交之一。有鉴于此,中国智库在释放影响力的同时应该注重树立中国的大国形象,这是其开展公共外交的一项重大课题。

2.解读中国模式目前,西方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等存在误解、偏见,甚至是仇视,中国智库迫切需要利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向海内外受众传达关于中国发展的真实信息。清华——卡内基齐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认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国,需要中国的思想家和战略家们把“中国要什么”的政策关切、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出来。

原北京社科院副院长梅松认为,30年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模式”,但是,我们的社会科学界对“中国模式”关注得很不够,研究得很不够,宣传得很不够,出现了集体失语。反观西方学者,其热心的程度和研究的深度令我们汗颜。我们再不发声,再“谦虚不语”,就会放弃研究的主导权,丧失话语权。

5.助力国家外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指出,传统公共外交理论认为,公共外交是以政府为行动主体,但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公共外交的行动主体已从政府拓展为以政府为主导,以智库、利益集团、媒体和普通公众等为主的多元行动主体。这些多元化的行动主体共同构成了当今活跃在世界外交舞台的“多轨”公共外交体系。而智库在其中可以发挥推动舆论,充当政府替身,为外交穿针引线的作用,是寻求共识、弥合分歧、拉近距离的连接点,其弹性沟通可以宣泄、缓解因争端导致关系紧张的情绪。

二、智库成为认识当今中国的窗口,也为中国发声起到显著作用

中国智库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离不开对媒体和舆论的影响和利用。近年来,中国智库已经开始注重探寻如何提升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而通过智库产品的发布,将专家观点透过媒体传播出去,通过在社会上制造一些议题,引发大众的关注和讨论,是智库扩大影响力常用的做法。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在智库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国内引发大众的热议,同时也可以通过国外媒体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认识当今中国发展形势的窗口,发挥引导国际舆论的作用。

(一)用数据描述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每年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和《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在官方数据公布前,《经济蓝皮书》中专家对于下一年经济形势的预测特别是GDP增长率的预测常常会激发外媒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速度的猜想,路透社、英国《金融时报》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都结合蓝皮书的内容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展望。而《社会蓝皮书》每年对于中国现状扎实的调查报告同样吸引了外媒的注意力,美国《纽约时报》就针对2016年《社会蓝皮书》中《北京、上海、广州社会中间阶层调查报告》中中间阶层政治参与情况的数据进行了引用。类似的情况还有,法国媒体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编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关于中国移民数据的报道,及外媒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编的《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中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形势的报道等等。

当下,一些重要数据本身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是新闻事实构建价值链的重要来源。在这里,智库报告中的数据成为描述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展现更为客观,而国家高端智库作为发布主体也使数据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也更有影响力。

(二)维护国家外交,彰显专家观点

有研究对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政治、外交/国际关系、社会民生、经济是国际社交媒体涉华报道的四大主题。同时,另一研究对2015~2016年度国际舆论场的热点事件与话题归类统计也发现,国家领导人动态、国际关系、突发事故、全球经济以及恐怖主义属于热门领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和外交问题始终是国外媒体关心的重点。例如,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主编的《美国蓝皮书:美国研究报告》中中国对于美国“一哥”地位的肯定,这样的观点在外国媒体发布契合了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一再强调中国只是个发展中国家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美国和其他地区部分人将中国的崛起视为一种威胁的一种回应。

智库是国内与国际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双边和多边外交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新思想可以通过不同国家间的“二轨”互动来测试其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特别是对那些敏感的安全问题。2013年5月,云南大学主编的国内首部《印度蓝皮书:印度国情报告(2011~2012)》在李克强总理访印前的发布引起了印度媒体的关注,印度媒体认为蓝皮书经过精心起草,极力避免抱怨边界争议和达赖等问题,为总理访印期间营造积极的氛围。该书课题组经常在国家领导人访问某国前夕或某项重大国际会议召开前发布该国的报告,这种时点的选择不仅成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可以说对国家的外交活动也起到了正向的作用。特别是国际类智庫报告更应注重外媒的传播能力,一些课题组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在《日本蓝皮书:日本发展报告》发布时,就邀请了《朝日新闻》《东京新闻》以及NHK等多家日本媒体进行报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瑛认为,中国的智库专家们发出的声音能否被国外媒体报道,如何被提及,以及会不会提及其他相关智库,这些都体现出该智库的国际媒体影响力。中国智库要提高国际影响力,需要思考“中国的声音如何能进入他人的世界”,这就需要借助西方媒体,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话来传播中国智库的声音。而智库报告对媒体产生的吸引力,不仅在学术语言与大众语言中间起到了搭梯架桥的作用,也帮助智库成果的传播实现了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

然而,有实力才有影响力,要想提升智库的影响力,关键还是要在智库产品的实践性上着力,高质量的思想成果是智库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和地位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很多智库是由纯学者构成,缺乏政治和决策经验,不够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或对现实问题剖析的层次不够深入,这就导致研究结论与决策和实践的贴近程度不够。因此,未来提高智库报告质量,增强其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而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是智库在话语权建设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

推荐访问:中国 声音 传播 让智库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