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隔扇装饰图案的思想渊源及现实意义

银行实习报告 时间:2023-07-05 14:10:27

摘要:隔扇作为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附着其上的木雕图案丰富多彩,不论是纯几何的图形,还是具象的对世俗生活的刻画,这些形式背后都暗含了传统社会下人们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所以,在对传统文化尤为关注的今天,我们对这些装饰图案的继承不应仅仅局限在对其外形的利用,而更应挖掘隐藏其后的思想内涵,从精神层面来张扬民族设计文化。

关键词:传统建筑;隔扇;木雕;图案;手绘墙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1], 据史料考证可知,我国传统建筑“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式”[2], 由于木构建筑的“框架”模式,建筑中“两柱之间也常有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幄’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正因为除去了承重的功能要求,针对这些部位的雕饰才能做到“尽善尽美”[2]。 由于隔扇同时拥有墙、门、窗的功能,并且它一般处于建筑的主要立面和视觉中心位置,所以在传统木构建筑中它又是装饰的重点之一,其装饰的形式和图案也丰富多彩。

一、隔扇装饰图案的思想渊源

“隔扇的基本形状是用木材制成木框,木框内分作三部分,上部为格心,下部为裙板,格心与裙板之间为绦环板”[3]。 (如图1)格心一般为木格图案,或木格图案中添加小块雕花;裙板一般以浅浮雕的形式雕以花鸟、人物等图案;绦环板上一般雕以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画面。纵观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隔扇的雕饰,虽然存在南北等地域、时间上的差异,但对之的装饰图案却仍然统一在抽象几何纹样和具体叙事图画描摹的组合之中。

图1隔扇门窗

1、几何纹样的表达

在传统木构建筑中,冰裂纹、万字纹、套方锦、如意纹以及棱格等几何形图案、纹饰被大量运用,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它以一般的审美愉悦和便于采光通风为主要价值和功能。它们运用于建筑首先固然是要满足屋内采光之需的,如这些图案布置在传统隔扇的上部,有利于满足采光、最大范围照亮屋内的功能。由于没有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帮助,所以此时人们只能借助木构框架并辅之以半透明的纺织及纸张材料来同时实现采光和遮挡的目的。

但在并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在那个“天意总是在暗示着人意”[4] 的时代,简单、完全服从功能的形式显然是不符合我国传统艺术思维支配下人们的需要的。作为寓意符号的这些抽象图案是超越单纯几何形式美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主要来自于象征的目的,作为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极易彰显思维表达的建筑装饰于是就这样具有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

这一思想首先表现在几何纹饰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早期几何图形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期望,“相对而言,建筑装饰和建筑附件是反映生命愿望较直观的部分,……一幅图案或一件东西背后总有故事或传说作解释”[5]。 在对艺术考古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源自遥远过去的建筑木雕装饰几何纹样并非随意为之的简单平均木线的拼合或是偶然相交的产物。那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媒介可以参照,而是一个主要以言传身教、全凭大脑为记忆载体的时代,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遗留的建筑装饰图案作品却有着极强的诸如对称、平衡的构成关系,并且这样的一种组合关系往往还有着更为隐秘的思想根源,也正是隐含于里的思想根源构筑了这些今天看来约定俗成的几何装饰图案形式。很多线索都可以证明这点,正如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在论及关中地区棱格窗花的文化渊源时所描述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联想开去,……从半坡鱼纹的演变而构筑的棱状基本型和总体轮廓,从龙形构件的介入带来崇高意味,从佛学鱼形的超自然的形而上意味,这些颇为明晰的文化资源为棱格窗花纹具体蕴含的追溯找到了可信服的途径”[6]。

但由于社会形态的更替,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一眼就看出蕴含其中的“奥秘”。对于这些附着于传统建筑结构上的装饰几何纹样,现在一般人看到的也许仅仅是它的装饰意义和基于“文物”的价值,但在历史的发展演变和社会的变迁中,这些纹样里面实质却隐含了非常丰富而重要的信息,即传统社会下的人们的精神历程。所以在对这些几何纹样的视看中了解到,除了现今意义上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审美关系和实用功能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如“卐”字寓意吉样,龟背纹象征长寿,盘长喻意福寿绵长,也有以暗八仙和佛八宝为题材,寓意求仙得道。虽然这些文化信息可能源自遥远的远古时代,但在社会发展的积淀中,这些隐含的思想早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植根于大众的心中,也正是这些来自远古的意义单元使得这些几何图案历万古而不消亡。

几何纹样在建筑装饰中思想表达的另一个表现在它与环境的“浑然天成”。康德说:“在建筑和庭园艺术里,就它们是美的艺术来说,本质的东西是图案设计,只有它才不是单纯地满足感官,而是通过它的形式来使人愉快。”[7] 对于传统建筑里的隔扇,附着其上的几何装饰纹样同样也不是单纯地满足实用功能的需要,通过材质的运用、形式的创造以及在周边环境的映衬下,它将传统社会下人们的审美哲学蕴含其中,从而从视觉和心灵上巧妙地同时满足了双重快感的实现。

众所周知,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传统社会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基于这一思想根源,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环境的建筑文化,建筑木雕装饰图案亦是如此。从形式上,隔扇几何装饰图案不仅有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历史渊源,同时它也与自然写实符号相互映衬,如梅花和竹衬以冰裂纹,象征春天就是一例,这样于具象和抽象中这些图案都被注入了人们对“天人合一”观念的阐释。

图2传统窗格图案

当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图案本身,人们还能超出纹样的限定来看待几何形图案的形态特征和价值,这突出表现在建筑与周边自然的融合共生上。宗白华先生在《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中谈到:“……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2]。 同样,室外的“风景”也是通过这些通透的几何图形投射到屋内,这样不仅在“造物”时使得建筑融于自然之中,同时又将自然引入建筑之内,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势,最终在光与影的关系中传达古人诗画般的造物情境。如图3,这是利用3DMAX制作的一张虚拟现实图片。通过对遗存实物(图2)的参考和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图片模仿了光照条件下传统建筑内外环境光影关系的展示,一方面几何装饰图案和室外相关环境因素投射到屋内地面,将原本平铺的地面分割成诸多对应的几何形状;另一方面,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隔扇几何图案也随着由一边向另一边“漂移”,而随风飘动的树木在室内地面的投影同样“随风摇曳”。所以,这一几何图案不仅仅展示了其静态的物化形象,同时它给室内带来的是一幅与外在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画面,它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寂静与单调,从而游戏般地赋予了建筑空间与自然外界和谐共生的生活情调。这正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的艺术特征。

图3传统建筑光照环境模拟

无论是几何图案本身的思想来源,还是它与外界环境共同赋予建筑空间的“流动画面”,这一装饰形式所隐喻的都传达了传统社会下人们基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根源,它不是当下社会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泛抽象形式,它的产生没有现代形式法则与形式规律的指导,但里面所蕴含的农业社会下的精神价值和情感特征却使得这些经典的“设计”似乎无法、至少是目前无法逾越,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2、具象写实的传情如果说布置于隔扇格心位置的几何装饰图形具有显而易见的采光通风功能,那么处于裙板、绦环板上的雕刻图画就是纯装饰的视觉情感的表达。裙板、绦环板位置主要处于隔扇的中下部,这个部位一般采用板式材料,对其的雕琢不象格心部位有更多功能要求的限制,所以这里的装饰木雕图案能够更加细腻、精美,内容题材更加直观而丰富,表现手法往往也更加多样而写实。

“至少从汉代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已将自己的祈愿、祝福和喜悦刻在了窗的棂子、绦环板和裙板之上了”[8]。 由于“门户乃进出之道,窗牖是聪明之所”,处于隔扇重要位置的裙板、绦环板又是与人视觉“碰撞”频率极高的区域,所以这也就成为人们视觉传达的重要载体,而上面雕刻的图画自然也就是传情达意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象视觉形式。从可考的历史资料可知,雕刻其上的图案题材主要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为主,所雕刻的人物画面都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形象、服饰、道具等都有依据来源,画面主要反映社会、生活、教化、伦理等。这些题材内容的画面不但给传统建筑增添了诸多装饰美的表现,同时它还寄寓“团圆、豪气、吉祥”之类的彩头在其中,给人以愉悦、吉祥之感。除了这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题材外,雕饰图案还有山水花鸟,如鹿、鱼、蝙蝠,松、竹、梅之类,以象征多子多福、富贵吉祥等寓意特征。(如图4)

图4绦环板

之所以这样,是与当时人们的思维意识有着极为密切关系。我们知道,自进入封建社会后,传统的社会关系表现在以土地为纽带的群体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自儒学替代宗教后”,理性主义使得我国传统建筑表现为“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9]。由于摆脱了神性宗教观念的限制,建筑木雕装饰图案也由象征发展到写实,图案内容开始了对世间现实生活肯定的表现。“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9]。所以,此时的建筑装饰图案主要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是具有明确的、使用的观念情调的表现,而不是主要对神性自然不可知的、狞厉的表达。

由此可知,无论是藏有重要文化信息的几何图案,还是写实具体的直观生活场景的刻画,它们附着于传统建筑构件的隔扇之上,或独自成形,或互相配合,在实现使用功能之外,它们都是传统社会下人们所思、所想的表达,而非简简单单的纯外表装饰,所以,说它们是臻于画境的建筑装饰是绝不为过的。

二、隔扇装饰图案的时代意义

回到现在,就隔扇木雕而言,虽然它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沿袭了数千年,但由于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替换,在现代居室建筑中它已几乎消失殆尽,正如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筑第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10]。

对于木雕装饰图案,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传情达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视觉的角度展现了我国传统社会下人们的心路历程。然而,它毕竟是农业社会下的产物,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它没有被大规模地继承和发扬,甚至于走进博物馆被封存、有“销声匿迹”的趋向。在悦意进取、跨文化传播的今天,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尤为关注,因为它确实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但另一方面,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制又与“摩登时代”的奇观世界格格不入,另外,工业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扩张、城市化的加剧,传统隔扇形式、材料、加工的成本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正是这二元对立的症结,使得我们对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研究方向,那就是传统建筑木雕图案的现代意义。

“中国木刻与小说戏曲一样,并不去逼真地创造感觉的真实,而更多诉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实”[9]。 所以对其的继承、应用也不应是一味地从外在形式上去模仿,将其造型形式罗列于现代设计当中,以此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更应从这些图案中的思想理解地、采取不同途径地加以延续。现代家居手绘墙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自然为题材的家居手绘墙逐渐从国内一线城市流行开来,从形式到题材,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新的家庭装饰样式的出现,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情感的外显,并且这一情感特征恰好与我国传统居室文化有着不谋而合的思想根源,那就是对“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居观念的向往。

由于工业社会对自然的“侵蚀”,传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室文化早已成为了记忆,家居手绘墙文化的兴起,对现代设计文化而言,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图案意的挖掘和形的改造,它除了唤起我们对传统居室文化记忆和延续的思考,区别于欧美设计文化,它还暗示了现代设计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亮点的可能。如图5,设计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表现的要素,将我国传统的国画形式引入到寻常百姓家,它与隔扇中裙板、绦环板上雕饰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仅增加的了现代居室的文化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我国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魅力。

所以,跟其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一样,传统建筑木雕图案的现今意义在于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文化,对其形式加以合理的改造利用,以满足当下人们视觉、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它在现代社会的继承与发展。

图5手绘墙案例

三、结语

诚然,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传统木构建筑的造型方式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拷问的今天,材质的限制决定了它大规模生产的不可能性。那么,对于建筑木雕装饰图案而言,传统的意义何在?那就是传统的精神!“真正的民族性并不是描写萨拉凡女式长衣,而是民族精神本身”[4], 传统建筑木雕图案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同样不再于图案外在形式本身,而在于它所折射出的传统社会下人们的审美哲学,唯有它才是历万古而不朽的。所以,在对传统木雕图案跨越时空的观照中,我们其实是在体悟传统艺术思维的历史,同时,也使得我们看到了对于传统优秀设计文化仅仅从外形上继承、发展还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隐含于形中的思想内涵,这才是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精髓所在。(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3,69.[3]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木雕——工艺美术技法系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63.[4]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10,36.

[5]居阅时. 解读建筑象征——探究寓于建筑中的生命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6]张志春.论关中地区棱格窗花的文化渊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12):317-32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18.[8]潘嘉来.中国传统窗棂/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7,317.

[10]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

推荐访问:隔扇 渊源 现实意义 图案 思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