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作用论析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24 10:30:27

〔摘要〕 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全面抗战期间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从党的理论研究视角进行深刻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共同抗日;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的生机活力,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赢得了深厚的民众基础;集中体现了党的军事斗争理论的灵活实效,助推了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集中体现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务实原则,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积蓄了雄厚的人才力量。

〔关键词〕 抗日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历史作用;党的理论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1-0042-03

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既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也是党的重大战略理论的承载地和实施地,它不仅在长期的对日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对党的事业发展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鉴于此,笔者拟通过将党的重大理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用进行联动分析,以期更好地凸显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全面抗战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体现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共同抗日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开展革命斗争的一项重要法宝。在民族危亡的重要历史关头,经过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努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建立而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实践即为其具体的生动展示。

(一)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思想倡议走向成功实践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抗日救国。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此后,我党又发表了一系列宣言,力促国共停止内战、合作抗日。这说明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能够摒弃前嫌,团结各种力量共同抗日。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真正实现实践中的转变,除了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所属军队接受改编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外,更重要地体现在对日斗争的重要战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上。敌后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的务实管用的统战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即通过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比如针对地主和农民的“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就妥善处理了两大阶级的固有矛盾,调动了他们支持抗日的积极性。所以说,在抗日根据地,通过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深入践行,无论是各阶级、阶层,还是各党派、军事力量,或者在政治建设、社会关系和经济往来等方面,都能够积极体现出一切服从抗日斗争的利益要求。

(二)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抗日力量联合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有敌后抗日根据地,但为何在对日斗争上发挥的作用会出现天壤之别呢?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注重政权建设,不是单纯地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而是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比如为了稳固抗日力量,扩大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坚决反对那种热衷于搞游击主义而不愿意进行艰苦政权建设的错误思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开门纳贤,将共产党员、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力量等都予以涵盖,实行“三三制”原则,而且给予民众相应的民主权利,动员他们起来监督抗日政权,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政权的合法性和群众性基础。

(三)牢固掌控敌后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初,就制定了“求同存异;既统一又独立,又联合又斗争;坚持依靠自己力量和争取外援相结合”等原则,以确保自身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当然,在共同抵御外侵的大局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着一条主线,即合作抗日是主流、主题,即使存在一些冲突和阻滞因素,也绝不能突破底线。所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各种反动势力及消极力量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切实捍卫了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尊严,牢牢地掌控着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的生机活力,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赢得了深厚的民众基础

群眾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逐步成熟,尤其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真正将其生动实践,并展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一)号召群众为获得自身的自由解放而斗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受战争准备、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战略战术等因素影响,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难以抵挡日军侵华步伐,国土大片沦丧,沦陷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可以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正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而展开的。在敌后抗日政权相继建立后,我党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最大程度地尊重民众的利益诉求,对困苦群众进行了有效帮扶,让他们生活得有希望、有尊严。在当时严酷形势下,要保卫敌后抗日政权的果实,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力量进行斗争,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启迪民众的觉悟,让其认识到自己要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为了自由幸福必须斗争,鉴于此,我们党在其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最广泛的民众动员。

(二)根据地因群众的鼎力支持而得以巩固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生存条件非常艰难,外有日伪围剿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包围,内有反动敌特、汉奸、土豪劣绅、反动会道门等的破坏,要想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并扩大抗战成果,仅靠党和军队自身是不够的,必须有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所以,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我们党始终重视与民众的关系,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从而让敌后抗日根据地能够在八年抗战时期始终像尖刀一样牢牢扎在敌人的要害部位。

(三)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党克敌致胜的法宝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党群干群关系事关革命的成败,因而将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也让群众看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够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种亲密的党群干群关系,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此后的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抗日战争后期,民主人士曾组团到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和其他抗日根据地进行参访,发现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虽然物质生活和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但根据地党政军民同甘共苦、亲密无间,展示出一种从未见到过的奋力拼搏、英勇抗日的新风貌,这也使得他们中很多人断言:共产党将来必能打下江山,成就大业。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体现了党的军事斗争理论的灵活实效,助推了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党的军事斗争理论,既包括我们党长期探索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思想,同时也包括一系列的战略战术运用。这种辉煌的军事斗争理论,在当时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我们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基本上困于陕甘宁一隅,在此情况下,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既可以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配合,同时也能破坏敌人的战略企图,对其进行有效打击。所以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我们党正是在这种战略的引导下,在抗日战争八年间,根据地逐渐发展到19块,根据地人口从150万发展到1亿多人,军队也从4万人左右发展到正规军90万人、民兵近200万人,实现了从小成大、由弱变强、由被包围变为反包围的战略目标。

(二)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的集中运用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革命战争战略战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坚持全面抗战战略,既发挥了党和军队的主导作用,也团结和调动了一切积极力量进行抗战,盘活了各种资源,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二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较好地贯彻了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无论是根据地建立之初的战略相持,还是大扫荡时期的战略退却,或是抗战后期的战略反攻,坚持打持久战的科学理论在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三是党的军事战略高层及根据地的军事将领,坚持灵活务实的战斗思想,采取了一系列灵活斗争策略,如地道战、麻雀战、地雷战等,最大限度地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三)对国内国际战场的有力配合和重要贡献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既是中国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对国民党进行正面战场抗战起到了积极配合作用。如在国民党进行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吸引了中国战场数量众多的日伪军,延缓了日军的侵略步伐,为国民政府争取战略准备和国际支持赢得了宝贵时间。另一方面,在太平洋战争和苏德战争爆发后,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发挥战略策应作用,致使大批日军陷入中国战场泥潭,难以抽出更多力量参与太平洋和苏联战场,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体现了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务实原则,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积蓄了雄厚的人才力量

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党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承载地,其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一批优秀的党政干部人才。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可以看到我们党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对干部培养考评的導向以及对干部关心爱护的殷切之情。

(一)干部教育工作的实训地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党中央指导下,我党成立了抗大、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数十所各类学校,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干部,使得干部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我党结合各地急需大批干部的实际,把在陕甘宁边区经过培训轮训的各类干部派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让他们接受艰苦斗争环境的考验,把所学到的政治理论、党群工作和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运用到根据地政权建设上,以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之目的。

(二)干部培养考评的历练场

培养优秀干部,必须到实际工作中历练考验,这也是党的组织人事部门在抗战时期选拔、培养、交流干部的一个基本导向。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斗生活异常艰苦,对党员干部是全方位的考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把自己的精力、才华和热血献给了抗日战争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并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有很多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三)干部保健工作的探索地

长期艰苦的斗争和生活环境,使得敌后抗日根据地很多干部的身体状况变差,如何保养好这些经过艰辛培养造就的干部,成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课题。实际上,我们党在抗战初期就开始关注干部的生活保健问题,如1941年9月16日发布的《中央军委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指示》作出明确规定:有巩固根据地的战略单位应有计划地把身体不甚健康的中、高级干部,调离战场,给以休养及读书机会等。此外,我们党在抗战时期也开始探索干部军人的离退休问题,比如有文件规定,对于干够一定工作年限的干部,经本人申请及上级有关机关批准,可以实行暂时或长时期的离职休养。可以说,这种对干部保健和离职休养的工作探索,在很大程度上让干部们体会到了党的温暖,更感召着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为着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断奋斗。

〔参 考 文 献〕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包爱琴.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97-99.

〔4〕王小京. 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轨迹与实践特色〔J〕.重庆社会科学,2013(2):99-103.

责任编辑 冯耀明

推荐访问:敌后 作用 抗日根据地 历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