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与可持续性发展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09 10:12:26

摘 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指出尽管中国不少城市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从总量、结构、功能、国际比较和影响上看,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在分析造成城市污染的成因后,给出了治理城市污染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08)05-0014-07

一、城市化与城市的环境污染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城市的发展与运转需要好的环境,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又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诸如城市拥挤和交通阻塞、城市市容卫生、城市的供水与排水、城市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保障、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首先,城市扩张会产生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在城市化中,各类环境污染以不同方式存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噪音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来源。其中,工业发展会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城市的工业生产、建筑、餐饮、日常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污染;城市交通运输、机器运转、建筑和娱乐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装修和建筑会产生光污染;城市密集的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微波通信等会产生电磁污染,可以看出,环境污染是城市化如影随形的产物。

其次,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的环境污染水平表现不同。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发达国家的城市的大气状况要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1](P51-55)。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世界有1/5的人口置身于不安全的大气污染环境中(主要位于发展中国家)。2005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的另一个报告指出:在东亚地区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这一区域的城市遭遇到日益严峻的饮用水供给和空气污染的威胁。这充分显示出,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污染物的排放与城市环境的治理水平会有较大的差距。各方面提供的信息还显示,在一国范围内,也存在着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受污染严重影响的人口。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在面对污染的影响方面还是有明显差异的。如日本大阪市的工商业十分发达,但由于绿地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严重,高收入者纷纷从大阪撤走,使发达的工商业区伴之以低收入居住区。

再次,城市化过程存在损害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城市化既可以看作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也可以看作城市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城市化不仅会变更土地用途,也会削减自然环境的范围,并可通过各类污染损害自然环境。在城市污染中,降尘对农作物亦有一定影响。硫化物在以酸雨的形式降落后,危害农作物及森林的生长;NOX不仅会抑制植物的生长,还会使柑桔等果树落叶和落果。如果对城市污染不加限制,将会造成生活在城市范围的居民周边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城市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据权威人士的粗略估计,如果不利于健康的悬浮颗粒物浓度标准降低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安全的平均水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年大约可以避免30~50万人的过早死亡。这个数字相当于这些国家城市地区置身于过量颗粒物浓度环境人口总数的2~5%[1](P51)。另外,根据世界资源协会(WRI)的统计,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80%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产生的肺部疾病所致,城市居民所患的呼吸道疾病中20~30%应归因于空气污染。2004年联合国环境署曾发表报告指出,大气污染使孕妇早产和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60%[2](P92)。

二、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定的积极措施,加大了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具体包括:(1)重视城市燃料的替代,采用不排烟尘的城市燃气取代煤,使城市烟尘排放明显减低。从2001—2006年,城市燃气普及率从59.7%上升到79.1%,升高的趋势十分明显。(2)增建了数量较多的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对污水的处理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1年的36.4%上升到55.6%。(3)城市垃圾回收与分捡体系在建设中。各地都重视对居民区生活垃圾的收集,甚至建立起回收与循环利用体系。(4)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政府采取引导的方式促使企业向园区搬迁、集中,达到产业集聚和污染集中治理的目的。(5)对环保的投入也大幅增长。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许多城市日益重视对环保的投入,包括对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城市市容卫生等方面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资明显上升。2002年,全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789亿元,到2006年上升到接近1 315亿元。(6)从政策和法规上日益重视环境保护,促进环境保护的新机制正在形成之中。许多城市都推进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在建设项目动工前,都能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并加强了环评力度,环境影响评价与约束的分量持续加重。(7)采取了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无论是在国家产业政策,还是在污染控制政策上,都重视了环境准入标准的建立,增强环境保护标准的约束力度。(8)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在许多工程建设过程中,市民都可以提出不同意见,直至否决一些有严重污染和安全隐患的工程。

正是基于城市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努力,不少城市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2000年,我国设区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只有36.5%,原计划到2005年这一比例提高到50%,但最后达到54%。2006年11月,世界银行在对中国120个城市进行调查后指出:那些工业发达、对投资商具有吸引力的沿海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也做得较好。在工业废物的处理方面,一些沿海城市的处理率高达95%以上。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城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以2006年我国各省区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例,总体上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海南等省市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相对较高,而吉林、黑龙江、湖南等省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相对偏低;另一些省区如新疆、云南、山西、甘肃、安徽、湖北的城市,表现为污水处理率较高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而天津、广东、广西、贵州和青海的城市,则表现为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高而污水处理率偏低。

三、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的形势与判断

(一)从总量上看,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在大气污染方面,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有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与此同时,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还有所增加。另据有关资料,在2004年监测的342个城市中,空气质量为Ⅲ级的城市有141个,占41.2%,劣于Ⅲ级的城市有69个,占20.2%,多达70%的城市人口暴露在未达标空气中。其中,北方城市、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产煤区的环境污染尤其严重[3](P36)。2006年,在监测空气质量的559个城市中,还有37.6%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能达标[4](P25)。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显示,兰州、大同、临汾、乌鲁木齐、北京等11个重点城市出现污染天数比例超过1/3,约有1 500万居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城市的酸雨状况没有减轻,部分城市逢雨即酸,湖南的常德,江西的德兴,浙江的丽水、安吉、开化的酸雨概率高达100%。

在水污染方面,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50个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像太湖、巢湖、滇池多次出现大面积藻类污染。一些城市的内湖,像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济南大明湖,湖水水质都为劣Ⅴ类,总氮或总磷污染严重。

在固体废物污染及垃圾处置方面,各地城市的状况也难谈得上乐观。以北京市为例,年产垃圾500万吨,散布在城郊5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新旧垃圾填埋场有4 000余处。全国许多城市周围也都散布堆积如山的垃圾堆放场所,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态势。

在污染治理方面,根据2004年对500个城市的统计结果,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平均仅为32.33%,约40%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平均为57.76%,约30%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特指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30%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

(二)从结构上看,中国城市之间的污染水平各有不同

总体来看,由于城市燃气化改造、城市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城市的污染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煤烟型污染下降、尾气污染上升;工业污染相对下降,生活污染相对上升;市区的污染相对下降,边缘的污染相对上升等趋势。结构性的变化还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各地城市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来。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污染物排放有以下特点:(1)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存在很大差异。以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极大值与极小值的比较来看,2006年,以工业废水衡量,位列第一的重庆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6 496万吨,而排名末尾的拉萨市的排放量只有566万吨,前者为后者的152.8倍;以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衡量,排名第一的重庆的排放量为711 537吨,而排名末尾的海口市的排放量为175吨,前者为后者的4 066倍;以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来衡量,排名第一的上海市的产生量为2 063万吨,而排名末尾的海口市的产生量只有3万吨,前者为后者的687.7倍。(2)各个城市的污染排放重点存在较大差异。北方的城市废气排放相对突出,南方的城市废水排放相对突出,固体废物的排放多与城市的人口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而发展程度也会影响到废弃物的排放,并形成一些集中连片的城市群。以工业废水的排放来说,京津石(家庄)、沪(上海)宁(南京)杭(州)、穗(广州)邕(南宁)、郑(州)(武)汉,都是相对集中的排放区域;在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上,津石(家庄)、沪宁杭、穗(广州)邕(南宁)、郑(州)(武)汉、成(都)渝(重庆)贵(阳)昆(明)等,都是相对集中的排放城市;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上,京津石(家庄)太(原)、沪(上海)宁(南京)济(南)、渝(重庆)昆(明)的程度相对偏高。(3)各个省会城市在省区内污染排放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别。省会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占全省污染排放总量的比重,反映省区污染结构及省会城市的污染影响力。以工业废水排放来看,省会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超过全省20%的有:杭州(38.35%)、武汉(26.95%)、成都(26.26%)、贵阳(32%)、拉萨(71%)、西安(38.5%)、兰州(25.67%)、西宁(58.31%)、银川(30.37%)、乌鲁木齐(25.85%),除了杭州、武汉外,其余都在西部地区;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中,省会城市污染排放超过全省15%比重的有:石家庄(15.83%)、长春(15.69%)、福州(22.76%)、武汉(20.27%)、贵阳(18.05%)、昆明(22.65%)、拉萨(43.5%)兰州(15.91%)、西宁(60.16%)和乌鲁木齐(27.92%),也以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居多。(4)省会城市在粉尘、烟尘等方面的差别也比较明显。

城市的污染物排放还反映出城市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损害。本课题组计算了2006年我国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污染强度与污染密度。其中,城市的污染强度反映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反映城市的经济效率,单位生产总值排放的污染物越低,说明经济效率越高;城市的污染密度是通过污染物与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的,反映的是单位数量人口承载的污染物数量。污染密度越小,对人口的损害越少,医疗卫生成本越低。计算发现:工业废水排放强度较大的城市有石家庄、南京、杭州、南宁、重庆、成都、西安、西宁、银川等城市,这些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在全国的范围相对分散,但以西部居多,重化学工业和轻纺工业等加工类工业在城市中有一定地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较大的城市有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重庆、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冶炼、采掘等原料产业在城市中有一定影响,西部地区的数量也相对较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大的城市有太原、贵阳、昆明、西宁、重庆等城市,冶炼等原料工业的影响较大。从污染密度来看,在工业废水排放中,杭州一马当先,是污染密度最高的城市,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广州、重庆、成都、银川等城市污染密度也明显偏高;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中,新疆、呼和浩特、贵阳等西部城市污染密度明显位居前列,但上海、南京、杭州、天津、石家庄、太原、重庆、昆明、西宁等城市的污染密度也相对较高;在工业固体排放中,太原市的污染密度明显超前,但是昆明、南京、贵阳、重庆、呼和浩特等城市的污染密度也相对较高。总体上看,无论是从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还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强度和密度上看,西部地区在全国的排名都相对靠前,说明西部地区产业效率相对较低,单位生产总值产出的污染物较多;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影响较大,较少的人口承载了相对较多的污染物排放(如表1所示

(三)从功能上看,中国城市承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偏弱[CX][HT]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会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作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能够使人拥有好的居住环境与生活质量。城市的绿化程度应该是衡量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绿地还可以吸收污染物排放,减轻污染对于环境和健康的影响。以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衡量,2006年全国超过35%的城市有北京(42.39%)、上海(35.39%)、江苏(37.62%)等少数发达省市,而低于25%的有黑龙江(24.84%)、重庆(21.75%)、云南(24.29%)、西藏(20.62%)、甘肃(17.56%)、青海(24.50%)、宁夏(24.67%)等省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衡量,2006年,全国各地高于37%的省市有北京(44%)、天津(37%)、上海(37.33%)、江苏(41.72%)、山东(37.45%)、湖北(37.11%)、广东(37.96%)和海南(38.86%),而低于30%的省区有内蒙古(26.58%)、黑龙江(28.67%)、重庆(23.45%)、贵州(29.41%)、云南(25.83%)、西藏(21.41%)、甘肃(28.59%)、青海(26.72%)、宁夏(28.98%)和新疆(29.97%),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

此外,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参与程度,也都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中国环境文化研究会对全国直辖市与省会城市9 011名普通居民进行调查,得出2007年民生环保指数城市排名。数据反映,全国31个主要城市在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等方面的表现都相对较低。

(四)从国际范围看,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重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提供的数据,在全球污染最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位于中国,其中前10位中,中国占7个。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碳排放量世界第二,4亿城市人口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世界卫生组织称,2004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满足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2003年,58%的中国城市居民暴露在颗粒物浓度高于100微克的环境中,是美国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只有1%的中国城市居民生活在颗粒物浓度低于每立方米40微克的城市中,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上限是每立方米20微克。总体上看,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相对较高,而北方城市超过南方,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南方降雨条件较好的城市如拉萨、海口、福州、贵阳等地的大气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五)从影响上看,中国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十分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中国11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50万,40万人患上慢性支气管炎[3](P36)。2007年,世界银行在《中国环境污染损失》一书指出,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是导致肺癌等疾病上升的主要原因。钟南山院士指出,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是中国人的主要杀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都分别是COPD的两种类型。在中国,COPD的患病率为8.2%。导致慢性阻塞肺疾病发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气污染。

四、中国城市严重污染的成因分析

(一)人口与经济的双高速增长机制导致城市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

2007年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 400美元左右,还是一个典型的不发达国家。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需要把资源配置在相对高效的地区,而城市更有规模经济也更具有产出效率。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面积占全国的6.4%,总人口占全国的28%,但是实现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2.7%,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55.7%,财政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59.3%,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6.8%。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将会有更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将会带来对原料的更多需求,同时也会产生较多数量的废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还在进一步推进。2007年,全国的城镇化比重达到45%。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估计,从2000年到2100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将由47%增加到80%~90%。根据目前的趋势,我国的城镇化比重极有可能在2020年达到55%以上水平,2030年达到62%左右,在2050年突破70%的水平,在2100年达到75%~80%的稳定水平。在城镇化吸引和农村有限土地挤压的双重作用力下,城镇化比重提高的趋势将不可避免。当越来越多的人口移动到城镇后,其就业、上学、购买、居住等行为都会衍生大量的物质需求,加大全社会的资源与要素向城镇流入的趋势,也相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从而对环境管理构成新的压力。

(二)城市环境治理适应不了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需求

城市容纳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产业和投资,而整个产业处于重型化的趋势中,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都是重化学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产业发展对电力等能源工业提出新的需求,导致城市周围电力工业乃至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而煤炭、火电产业都污染严重。这样,随着城市重化学工业产业规模的扩张,也导致污染物排放的规模化扩张。

(三)一些城市政府回避治理责任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通常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但是,好的政府一定会加强管理,要么在污染产生前通过准入制度限制污染,要么在污染发生后积极治理污染。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里,还存在污水处理厂拖延建设或者建设后不有效运行的现象。污染物在得不到有效处理后,会顺势扩散,把环境污染的风险加给无辜的城市居民和城市河流下游的民众。2008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部通报,由于江西鹰潭、海南三亚、广西河池、云南玉溪四市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严重滞后、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或者无故不运行,决定自公告之日起到城市污水处理厂整改完成以前,暂停上述四城市新增化学需氧量环评审批。可见,尽管环境保护部已经建立,但是在城市层面,有利于污染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机制还有待完善。

(四)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并造成污染的扩散

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布局过程中缺乏内部的功能分工,一些污染型企业长期盘踞在城市的居民区周围。在城市整体扩大中,污染企业依然占据最好的区段,但却产生最有害和最具扩散性的污染物,从而对城市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比如,抚顺和本溪的钢铁企业都曾经占据城市的大片区域,但其产生的烟尘和粉尘又都是两个城市各自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又如,全国大约有近70%的化学工业多是临江临河建设,许多化学工业具有较高的耗水性,原料和产品往往又依赖于水运,如果没有好的环保标准加以约束,很可能发生少数企业污染整条江河的现象。几年前松花江流域的严重污染就是很好的例子。除了历史上的布局以外,目前一些城市正在进行退二进三、退城进郊活动,将工业向外迁移。但是如果只是平行移动,没有带来技术改造和升级,将会造成污染的平面移动,损害城市外围民众的利益。此外,许多城市建立的各类园区都强调产业集中,但是在园区建设中,一些企业圈占过多的土地,并过度强调企业之间的绿化带建设,造成外部集中、内部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增大了环境集中治理的难度和成本。

(五)规划方式与生活方式造成新的污染形态取代旧的污染形态

由于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都强调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修建大马路、大广场、大桥梁来提高城市的通行能力。由于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展,工业区、商业区与生活区在更大程度上分离,人员空间往来的在途时间拉长,造成交通运输工具尾气排放量的增加。与此同时,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私人汽车的拥有量也不断增加。2006年底,全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 295万辆。由于我国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还相对较低,因此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比较严重。在欧洲的研究表明,城市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挥发性有机碳(VOC)和多芳环烃(PAH),汽车尾气排放是PAH的主要来源,占35%。汽车尾气经阳光照射,还会产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臭氧),对环境产生进一步的破坏。在城市工业迁出入园和私人汽车数量增多的情况下,汽车污染对城市的影响正在增大。

(六)自然禀赋不利于中国城市的污染治理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等土地面积上的中国人是美国人的三倍多,是俄罗斯的二十余倍之多,人的发展对资源的要求与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大。城市化中遭遇到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都与人的规模庞大造成的需求扩大有关。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矿产资源相对贫乏、一些关键性矿产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由于石油不足,中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煤炭发电,空气污染随之而来。在空间上,中国虽然地域面积广大,但是有相当部分是难以利用的高原和沙漠,城市和可以城市化的地区相对有限而且集中,外围的环境空间不利于污染物的治理。北方面临的是沙漠或者沙化土地,在地面裸露多风的季节,沙尘进入城市与城市的污染物相混合,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复合性污染,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在水污染方面,北方的降雨较少,河流流量较小,有限的城市污染混入河流,也会酿成一河污水。南方的丘陵地形,也不利于污染物释放出去,如遇到潮湿、低压的天气状况,城市的大气污染更难以扩散,从而在上升冷却后以酸雨的形式下降,形成从城市中来到城市中去的污染回流态势。而西部

地区因为降雨偏少,城市的绿地面积相对较少,从而不能有效地吸收污染物排放,对人的健康损害因而加重。

五、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建设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加以借鉴。1987年,城市规划学界就提出可持续性城市(Sustainable City)的概念,并提出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开发和设计(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or Design)的新课题。与此相对应,生态学研究者提出了生态城市(Ecocity)[5]的概念。近年来,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呼吁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通过参与式规划恢复城市中心的地位;而精明增长(Smart Growth)论者则强调对城市增长进行管理改革以推动形成宜居城市(Livable City)。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创建健康城市(Healthy City)的概念,并颁布了健康城市的十大标准。

如何避免和减少城市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要形成可持续性城市设计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指导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近来,一些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提出,要在可持续城市设计中重视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并且在程序、方法、机制等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6](P19)。要结合中国自然禀赋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环境治理的内容,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环境专家与市民的意见,在城市管理中强化环境的约束力。可持续性城市一定既是有活力和竞争力,又是环境良好适合于人居的城市。城市活力与竞争力需要政府与企业家去设计和投入,城市宜居性则需要考虑专家的意见与市民的感受。

其二,要重视建设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y)。建设超过人口需求、占地面积大的城市,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还会拉长城市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距离,导致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加和污染物排放的扩大。因而,要注重设计紧凑型社区与建筑,充分减少闲置空间;尽量利用城区现有的设施;发展可步行的社区,注重多开发高层建筑;减少大户型面积的住宅以节约土地;配套建设社区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减少市民的交通运输需求。

第三,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2006年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城市的投资环境与环境保护程度成正比。这启示城市政府加大城市的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是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城市产业建设前,应加强环境准入审核或核准,提高产业的环境质量;在运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绿色税制[7](P5-14)方式,提高各类污染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并转;同时,要采取引导、鼓励的方式,促使企业建设能够脱硫、脱硝、除尘等的设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

第四,加强环境改善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内部一体化合作。中国的城市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村问题相关,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城市污染的解决。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恢复植被、减少裸露地的面积,减少灰尘进入城市,减轻城市的污染。而南方的城市周围如果能够密植林木,便可以吸收城市污染,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城市内部在功能分区时,如果能够将工业区与居民区做适当区隔,并且在其间建立防护林带,对于抑制城市尤其是城市工业对居民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第五,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适度限制私人汽车。目前,我国城市平均公交分担率不足10%,而欧洲、日本、南美一些大城市达到40~60%。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鼓励发展公共交通,对私人汽车加以制度限制,通过征收拥挤税等方式,提高私人汽车的运行成本,通过减少汽车数量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第六,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环境责任。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的监督,强化环境政绩考核,增强城市政府的责任意识,扩大市民对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参与。

参考文献:

[1] 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 程晶.城市化进程中拉美城市环保的经验及教训[J].世界历史,2007,(6).

[3]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战略转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 钱京京.城市宜居性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2007,(5).

[5] Register, R.Ecocities[M].Philadelphia:New Society Publishers,2006.

[6] Abdulgader,A.,Y.Aina. Sustainable cities: an integrated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A]. A.G.Kungolos,C.A.Brebbia,E.Beriato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Volume 1)[C].Ashurst:WIT Press, 2005.

[7] 武亚军.转型、绿色税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Chinas Urban Pol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OU Min-liang1,2,3

(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CASS, Beijing 100836,China;2.Urban and Resources

Depart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3.Center of Ocean

Economy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JZ)]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pollution,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 governments in some cities pay great effort in improving the local environment, the cities pollution is unsatisfactory in such aspects as quantity, structure, function, effect and global view.By probing into the causes of the serious pollution, the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s.

Key words:urbanization; poll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朱 蓓,周振新)

推荐访问:持续性 环境污染 中国 城市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