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19 10:37:50

摘 要: 《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选修课,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改进考核方式,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益显著提高。

关键词: 《农药环境毒理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的本科专业选修课,同时也是农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农药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农药在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和水中的代谢及其对人体健康和其它生物有害影响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防止农药的污染和指导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为例,探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1.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农药的要求也愈严格。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药与食品安全、农药与环境、农药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农药环境毒理学,掌握该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进行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体现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施

2.1课程内容的确定

“农药环境毒理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我们通过对其他农业院校的调研及相关资料查阅[1]—[5],制定了《农药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详见表1。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力保障。本课程内容比较杂、难度大,既有化学方面的知识,又需要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才能事半功倍,学好、用好。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6]。如我在介绍农药环境毒理学的起源及发展时引入具体的事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激发起强烈的学习热情。再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有机氯类杀虫剂禁用了?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找答案,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有了激情。

要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尤为重要。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如在农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章节中,比较同一种杀虫剂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代谢类型,找出共性,分析差异点,使学生了解研究农药在生物体中的代谢不同有何意义,这样既可总结课堂的内容,又使其有连贯性和系统性。

2.3教学手段的革新

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黑板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黑板板书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优势,相对现代教学手段而言速度慢、范围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等特点[7]。前者重现性好,学生印象深刻,而后者学生不便记笔记。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讲授与网络课堂相结合,通过学校统一建立的教学网络平台,将教案、讲义放在网络上,可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可在网上提问,教师回答,师和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验巩固、理解理论课所学的方法原理,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创新的能力。本课程有8学时的实验课,其中4学时农药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实验,是验证性实验;2学时农药对作物的安全性测定的实验,是设计性实验,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动手完成,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理解掌握;2学时环境中农药的监测实验,是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2.5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不仅仅在于检查学习成效,更重要的还在于发展深化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备考及考试过程应该是巩固提高过程[8]。《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共2学分,其总成绩将由理论课学习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上课出勤成绩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理论课学习成绩通过闭卷或开卷考试或提交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判定。

3.结语

我针对《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学工作者合作、探索和交流。为了培养知识经济下的创新复合型植物保护人才,我们仍需不断地探索、实践,争取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汉虹主编.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林玉锁编著.农药与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鲁明中,陈年春编著.农药生态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4]蔡道基主编.农药环境毒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5]刘维屏.农药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郭方玲.启发式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18).

[7]刘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J].大学时代教育研究版,2006,(6):67.

[8]吴锦淑,杨从军,袁忠林等.浅谈高校考试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7,(30):2-3.

基金项目:国家级植物保护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2279)和青岛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200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推荐访问:毒理学 农药 改革 课程 环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