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试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科研发展策略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2-02-12 10:06:40

摘要: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科研方面存在许多现实性问题,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科研的改革与发展步伐。要准确定位科研;以人为本,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鼓励科研创新;建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促进学科建设;政府应尽快实施对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科研评估工作;应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科研;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6—0139—05

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得到高速发展并产生了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已进人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师范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许多学校通过合并、重组等形式组建了新的学校并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简称“民族地区”)涌现出一批新的专科和本科层次的高等师范院校(以下简称“高师院校”)。当前,民族地区高师院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快速发展,是这些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方面是教学,一方面是科研。对于教学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而对于科研,针对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科研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力图对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科研方面如何正确定位,以及在科研方面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一、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科研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科研定位不明。没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

明确办学定位、科研定位,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加快科研发展必须面对和需要切实解决的首要问题。有些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科研方面定位不明确,只是笼统的说“重视科研”或“教学科研并重”,究竟怎么重视,没有具体的体现或界定,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而有的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科研方面则定位不准,不切实际的提出“科研第一”的工作思路和办学思想,没有正确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关系;而有的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则根本不重视科研、不提科研、不支持科研活动等等,以教学作为工作的全部,科研处于附次的地位。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有:第一,这些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科研可有可无,为了形势的需要才提一些重视科研、搞科研的口号。第二,这些院校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的院校认为自己是刚升格的,没有必要搞科研,搞好教学就行了,从而提出“教学第一”的口号;有的院校升格后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认为要尽快赶上其它院校,应该主要从科研抓起,于是盲目地提出“科研第一”的口号,把科研作为工作的重心而忽视了教学工作对于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的重要性。

(二)科研整体水平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民族地区的高师院校多属刚升格或重组的高校,有的是从中师升格为专科、有的是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有的则是多类型多层次学校合并升格的,这些学校升格前大多没有较好的科研传统和基础,科研人员的科研意识较为淡薄,掌握的科研方法与手段有限,学校没有形成较好的科研氛围。这些院校即使升格为专科或本科了,也因为种种原因限制了科研人员的科研发展;即使有部分科研人员或科研成绩较突出的个人,但也限于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科研团队和学术梯队。因此,这些院校大多在学科发展方面极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科的综合性不够强,整合水平不够高,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较弱,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良性互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一般还没有省级重点学科,没有省级研究基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学术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队伍中高职称人员分布不平衡,高学历人员紧缺。凡此种种,从根本上制约着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科研水平向高层次、纵深方向发展。总体来看,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科研基础薄弱,学科结构、科研队伍结构等不尽合理,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缺乏良好的科研基础。

(三)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稳定的科研激励机制

民族地区的高师院校,基本处于建设发展期,相对其它老牌高校来说,有的院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较为混乱,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几乎没有基本的科研管理制度,对于科研人员搞科研没有一定的激励措施,科研人员搞不搞科研都一样,对于获得重要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没有稳定的、可靠的奖励或资助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科研管理制度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中的地位极不相称,科研管理制度的整体化、体系化不够,有的院校所谓的科研管理纯粹是没有规章制度和规范可言的管理,管理活动的人为性(长官意志)、偶然性、临时性、随机性比较明显,没有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整体化的、体系化的科研管理机制。例如,对于外出参加学术会议或其它学术活动,许多高师院校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派不派人参加,派谁参加,派多少人参加等问题,没有规章和办事程序可循,完全凭科研管理部门或学校领导的意愿出发进行审批,对于一般科研人员来说,几年或十几年没有机会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是常见的事,这必然会挫伤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

就一般情况而言,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而多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尽管给予高校大力的支持,但多数院校在科研方面获得的经费仍显不足,加之这些高校自身获取科研项目的能力较弱,如此导致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难以有效开展;相应的学科建设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加强;科研设备、设施、资料等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必要的、先进的科研设备,图书资料的数量与更新速度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发展的需求。

二、实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科研快速发展的策略思考

针对上述突出矛盾和其他相关问题,为加快科研发展,我们提出如下策略建议。

(一)明确科研定位,确立科研发展方向

科学定位的目的重在合理配置科研资源,确定科研发展方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满足高校自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的需要。选择符合自身科研发展目标和科研发展模式,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前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毋庸质疑,教学工作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抓住的工作重点,是重中之重,但是,各院校应积极探索科研如何有效促进教学发展及学校整体发展的科研发展模式,对科研作明确、准确的定位。我们认为,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坚持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防止两个极端现象(只重视教学或只重视科研)的发生,树立“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立足发展,服务地方,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科学规划,保

障有力”的科研工作原则,强化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积极开展民族性、地域性、教师教育等特色问题研究,注重学术性和应用实践性,并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此外,因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有限性,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科研工作应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的学术评价为导向,以稳定的科研投入为保障,以科研激励机制为手段,广泛联合、优势互补、内外交流,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推出标志性成果,促进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二)以人为本,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科研的发展最终指向是学校的发展、人的发展,科研的发展也是学校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科研工作中更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学校活动主体的人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挖掘,学校的科学研究活动才富有活力、才能不断进行科研创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引进、培养和用好三个关键环节,应出台或修订相应的、系统的人才政策和措施,要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加速人才的培养、成长和研究团队的壮大,努力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合理的能适应高质量教学、科研发展要求的科研队伍。要以事业建设为纲,在工作中重点培养若干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使他们具有厚实的学术功底、深邃的学术眼光、宽阔的学术胸怀,团结和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以改革的精神“借鸡下蛋”,鼓励本校学科带头人到兄弟院校申报“博导”、“硕导”,以间接推动本校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和科研进步。

(三)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科研发展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因此,制度建设便成为我们科研工作中需要抓好的一个重点方面。要加强科研政策与教学政策的协调性,在一个发展健全的现代高校中,教学政策与科研政策是协调的、统一的、互相促进的,两者共同支撑着高校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强科研政策的整体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和政策措施,确保科研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并逐年增长。二是应制定符合实际的科研成果奖励政策。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高层次成果,对科研人员出版专著、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等应有政策规定,给予一定奖励。三是应制定操作性比较强的科研项目资助办法。对科研人员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厅)级等纵向科研项目应予以适当比例的科研经费配套资助,可以设立省级、国家级等重大科研课题申报的前期培育专项基金,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应建立高学历、高职称学术骨干访问调研资助机制,并对科研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等应有明确的规定。总之,要创造科研人员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科研环境。只有建立一系列关于科研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及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创新的长效机制,以制度建设促进科研发展,将科研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之中,这样才有利于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科研氛围,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创造热情,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科研的跨越式发展。

(四)建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促进学科建设

许多著名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注重成立并着力建设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以此促进科研队伍和学科的建设。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借鉴这种做法,选准本校有特色、有优势、能带动全局发展作用的学科或科研方向,建立各级各类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积极组织开展民族性、地域性、教师教育等特色研究,以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发掘整理,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重点突破的方式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强化科研为地方服务的意识,努力在本校的特色研究领域取得较大进展,使本校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基地,并以此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队伍,逐步提升学校科研的整体水平和层次。

坚持科研机构、研究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按项目的形式来组织和进行重点建设。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方面可以向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倾斜。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可以每年或定期就学校、地方的一些基础性和重大问题设立专项任务,由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组织人员开展重点科研攻关,如此,既可以引导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的科研方向,又有可能提升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的科研水平以及为学校和地方发展服务的水平,同时又可以实实在在地锻炼科研队伍,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

通过科研机构和研究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学科结构合理发展,形成质量较高、多学科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在学科建设方面,要淡化学科界限,促进各学科的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关联性和科学内涵的学科群,要实现由多学科门类结构向学科优化的多科性结构转变。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可以先积极探索建设校级重点学科,条件成熟后再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

(五)实施科研评估,推动科研制度创新

对高校进行评估是国际惯例,国外对高校开展评估已有百年的历史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高校进行教学水平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研工作能否进行评估?这是一个曾经有争论的问题。但是,无数事实表明,科研是可以进行评估的,教学评估中其实也涉及对科研的评估,只要对有关指标更加细化并从科研工作的角度整体思考和系统设计评估指标,科研评估同样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开展科研评估,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了解和掌握各高校的科研状况,促进各高校的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可以通过对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科研评估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一些省份正在积极探索对高校科研进行评估的可行性方案,并已初步拟定出“高校科研工作评估体系”,正向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我们认为,如果“高校科研工作评估体系”真正推行了,这必将是一种创新,是有效推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科研发展的创举。科研评估将引导学校逐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自觉思考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进而推动学校科研发展模式改革,促使学校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最终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创新、学校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管理效益的提高。

(六)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现代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主要功能,加强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大学改

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成为高校向社会辐射技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高校人才、科研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紧密连接,有利于打破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高校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激发高校的巨大科研潜力和对地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促进学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

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拥有研究民族区域问题的天然优势,研究开发地方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丰富祖国的科学文化宝库,把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出去,是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科研的重要任务,是形成其科研特色的根本途径,也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将自己创造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性知识,贡献于地方企业的技术革新,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这已成为一个地方与高校双赢的重要发展命题。因此,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应更积极的着眼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找准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突破口,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口是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积极加强与地方工业、企业、社区的合作与联系,从而使其自身的科研计划、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等与市场紧密联系,以确保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转化性。

当前,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还存在着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合作链条尚未完全形成、合作主体定位不够清晰以及合作层次偏低、甚至没有合作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断提升合作层次、创造新的合作模式、充实新的合作内容;二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三是立足长远发展,注重效应;四是坚持紧密联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是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切入点和重点。

总之,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科研方面要取得较快的进步,必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改革和不懈的探索。历史和实践证明,只要措施可行,策略得当,落实有力,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在科研方面一定会取得较快的发展。例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科研方面已取得不俗的成绩,2004年在全国487所一般大学中,综合竞争力评价总排序为第335位,其中科学研究排序为第173位,在国家教育部2000年批准新增的39所本科院校中,科学研究排序第2位。

(责任编辑:周真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师范院校 试论 民族地区 科研 策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