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基于校企融合创新提升高职教师应用科研能力的实践研究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2-02-12 10:08:24

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创新实施“ICT行业应用创新基地”的建设实践,采取深化创新基地的科研机制、强化团队建设以及推进应用科研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等举措,形成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高职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

关键词:校企融合;应用创新基地;应用科研能力;高职教师;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65-03

1 概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学研究与其他两个职能的实现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1]。科研过程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科研工作能够让职业院校办出特色,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效果,更能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2]。因此,科研水平的高低是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然而,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普通高等院校注重理论研究、高端技术研究不同,其主要定位于应用型研究,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即高职院校的科研以技术应用及技术研发为主要特征,立足于学校的优势专业,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这类应用研究既非“高、精、尖”的创造性研究,也非基础性研究,而是将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又促进和带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高职院校教师是科研工作的主体,其应用科研能力既是体现学校质量、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又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及高职院校的发展。应用科研能力强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成为“懂科研、擅教学、能服务”的“三位一体”的专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今后职业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科研能力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应用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经过高职示范院校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建设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科研意识淡薄。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升级而来,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科研能力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对教育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认为高职教育是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对科研的认识不足[3];第二,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基础差,科研能力弱,对科研存在畏惧心理;第三,缺少行之有效的科研激励与评价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普遍不高,对科研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认为科研只是用于职称评聘、增加收入的手段,其功利色彩较浓,没有将科研创新成果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没能发挥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功能;第四,社会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认可度不高。现今社会片面地注重院校的层次和名声,片面地否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导致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环境不理想。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科研能力的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已成为高职院校今后改革发展必须重点强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3 校企融合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应用科研能力建设的关键就是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校企双方实现互惠双赢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高职院校应用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国务院〔2014〕19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4]但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仍只停留在表面,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普遍现象。在合作育人方面,大都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唱“独角戏”,远未达到“深度”和“融合”的标准;在应用科研层面,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较弱,不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从而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加之缺乏规范的运行体系和稳定的长效机制,使校企合作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5]。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只有创新校企融合机制,才能真正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进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6][7]。教育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进的校企合作项目“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项目”,旨在推进优质高职院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重视应用科研能力建设,重点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企业人才发展战略,切实提高高职院校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使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等方面充分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同步规划企业发展战略与职业教育,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具体而言,校企双方以合作组建“ICT行业创新基地”为抓手,在基地采用“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师生参与、校内实施”的高职应用科研创新模式,并通过将企业的研发项目走进高职校园的模式,创新科研工作的体制与机制。该基地具有三大职能:一是成为企业的有效研发力量,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产品质量、有效拓展企业产品市场份额,为企业客户提供安全、完善、个性化的应用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二是成为高职院校应用科研的创新基地,为高职教师提供应用科研的平台,校企双方构建“混编”应用科研团队,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应用科研能力;三是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技术支撑平台,让企业全程参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实现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的有效对接,同时提供社会培训服务。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深度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完全“融合”的目的,让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的自身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通道。

“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融合项目是加强校企之间教育、科研资源的合作,共同开展ICT行业人才培养及ICT行业应用创新,是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技能、一定工作创新能力以及国际竞争能力的信息类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核心任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切实响应。通过基地建设,使校企双方共同建设适应高职发展的科研体系,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推进专业的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体制、科研体制改革,形成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4 应用科研能力建设措施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项目建设院校,围绕校企共建“ICT行业创新基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思路,从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到科研与人才培养融合建设进行创新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4.1 深化创新基地机制建设

明确基地定位,整合校企资源,校企共建“ICT行业创新基地”。基地建设注重发挥中兴通讯在ICT领域的产业及科研优势,促进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将“ICT行业创新基地”建成具有活跃创新力的研发中心、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功能体验及展示中心、现代企业氛围的体验教学中心。建设过程中,既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捐赠,又引入学校配套建设资金,建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师资培养”等功能集于一体的创新基地。由企业和学校合作成立“ICT行业创新基地管理理事会”,负责确定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的重要事宜。基地实行学校统一管理下由企业主导、相对独立的运行机构,基地的日常工作由企业方全权负责,包括专业管理、科研管理、市场拓展。

完善“ICT行业创新基地”自我创新与发展机制。基地应用科研项目的管理采用企业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制。基地建立初期,利用学校现有立项建设的项目开展应用研发,重点围绕智慧教育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合作开发;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人才、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引入企业研发项目,同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

建立健全基地科研激励机制,创立良好的科研氛围。基地通过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构建良好的应用科研软环境,建立校企双方共享基地应用科研成果机制。建立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平衡机制:统筹安排基地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鼓励和允许教师的科研工作可以折算相应的教学工作量;通过在基地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也可折算教学工作量;基地教师还可采用教学、科研工作的轮岗机制,每年必须至少有2个月时间在基地从事应用科研。建立教师应用科研激励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申报、预研究项目的设立、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出版等给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科研成果分配上,体现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原则,对教师实行效益提成、技术入股,在职称、津贴和聘用方面向参与基地应用科研工作的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基地应用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2 强化团队建设,提升应用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的师资虽然学历高,但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经历,不能有效开展应用性研究;而企业工程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其理论基础较弱,因此,“ICT行业创新基地”构建了由企业派驻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通过强强合作、优势互补,提升团队整体应用科研能力。

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强化团队师资应用科研能力培养。校企双方共建“基地产学研”技术委员会,研究确定基地研发技术方向,并根据应用科研领域的不同,组建多个专业方向的应用科研团队。基地依托应用型科研项目,合理组织应用科研团队,有效配置人才资源,在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的科研基本功,培养、锻炼他们的应用科研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对科研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集中进行科研培训,而且为每位新进校的年轻教师安排一位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帮带指导。科研培训内容包括科研认识、科研基本方法、资料来源、科研选题、项目申报途径、论著发表要求、学术道德规范、学术交流知识等。同时精心组织师资团队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与合作。

打造教师应用科研平台,完善基地应用科研服务体系。“ICT行业创新基地”作为校企双方共建的应用科研平台,注重整合科研资源,包括分享应用科研的方法、经验,共享文献资料、电子信息数据和相关资料,打破院、系、所的界限,实现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协作攻关,完成复合型应用项目研究;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跨单位、跨地区、跨国门的联合攻关,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等方式,在合作中提高应用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ICT行业创新基地”构建了完善的应用科研服务体系,为团队的应用科研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例如,帮助团队教师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积极开拓应用科研市场,寻找课题,签订合同,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学校应用型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学校、基地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4.3 推进应用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将应用科研的方法、手段、成果引进职业教育课堂。为此,利用“ICT行业创新基地”构建了应用研发服务与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

落实基地应用科研成果投入人才培养的要求。“ICT行业创新基地”的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技术支撑平台,因此,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全面融合。基地应用科研成果的收入除支付必要的人员、设备等成本费用外,主要投入学校的专业建设、基地条件的扩充、师资培训、课程资源开发、案例资源开发等方面,确保应用科研成果投入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

充分发挥基地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支撑作用。“ICT行业创新基地”直接依托软件技术专业,同时支撑ICT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并进一步辐射专业群中其他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基地依托的专业,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方式,开展创新基地建设以及合作共建专业的实训平台建设等,对于深入教育合作专业每届招生人数确定为200-240人,共同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学校重点加强师资力量和硬件实践环境的建设,特别是教师团队的建设;基地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采用理论联系实际、项目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成绩与过程相结合的成果评价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有扎实的基础,而且有专项特长,自主学习能力强,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强化基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基地结合高职教育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具体的研发项目,参与应用技术研发工作。基地将应用研发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主要方式包括:将应用研发项目分解为高职学生“挑战杯”、“软件杯”竞赛项目,在应用研发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成熟的技术成果为载体,对高职学生实施“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使产、学、研工作渗透到整个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带领高职学生完成真实的应用科研项目,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又增强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为学生的大型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培训等资源。基地通过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基地培训的学生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基站建设维护及数据组建”赛项一等奖;在“2014年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基地已形成了应用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完整体系。

推进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ICT行业创新基地”除了培养高职学生,还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创建ICT技术培训中心,服务于地方企业培训及行业应用技术培训,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完善高校的社会职能;每年还对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职业专业素质提升开展培训,逐渐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培训项目,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5 结束语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高职教师整体素质、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而“ICT行业应用创新基地”的创新实践,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企业通过合作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与互补,获得新的经济效益。学校通过深度合作创新了应用科研机制,更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企融合创新,真正形成了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高职教师的应用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秀清.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和教师科研能力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18):63-64.

[2] 商孟香,张春阳.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研究现状浅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3):41-43.

[3] 任程坤,赵永生,王莉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的路径选择——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4] 国务院〔2014〕19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

[5] 冯剑桥.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2):41-42.

[6] 史晓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27(6):93-95.

[7] 黄小芹.校企合作应用技术研发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3(3):133-134.

推荐访问:高职 融合 科研 实践 提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