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试析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5 10:07:17

【摘 要】: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作为两种不同的新闻类别,经常被新闻工作者或错误区分,或混为一谈。这不仅不利于记者高效的采写新闻,而且还易引发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定义、特点、题材、报道角度、价值取向、报道形式等详细分析,找出二者的区别。

【关 键 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区别

【作者简介】:白婷,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新闻学研究。

【责编介绍】:艾涓,女,今传媒杂志社编辑办主任,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是现今活跃于各大报纸和电视栏目中的两种不同的新闻类别,自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正式出现社会新闻到现在,社会新闻一直是都市报、晚报青睐的新闻类型。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中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稳定、分配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作为民生和大众传播媒介结合体的民生新闻也应运而生了。

现如今,全面审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报道,不难发现,很多媒体、记者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当作一类新闻加以报道。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上,也多将这二者合为一版,更有甚者,将社会新闻错刊在民生新闻中。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二者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因此,为了保证新闻报道可以在“正确”的地方报道“正确”的新闻,以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区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刻不容緩。

一、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定义不同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社会新闻定义为“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1]都市报、晚报最早将民生新闻定义为“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2]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即都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只是所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民生新闻侧重于报道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新闻,而社会新闻则注重报道在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社会新闻属于“软”新闻。而民生新闻除在报道内容,即有关“社会生活”这一层面上与社会新闻相重叠外,还注重解读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剖析经济形势,介绍新科技和新成果等,兼具“硬”新闻与“软”新闻的性质。

二、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特点不同

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兼具有报道题材的广泛性,报道内容的贴近性、通俗性等特点。但社会新闻更讲求趣味性,时效性要求低,在寻找新闻素材时,具有很强的时空跨越性。民生新闻更注重服务性,要求最大程度地进行舆论监督、帮助百姓解决疑难事、困难事,而且要及时为百姓提供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比如菜价的涨落、健康养生小常识等。而且民生新闻多活跃于电视栏目中,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多采用热线电话、网络讨论、手机短信等形式进行现场信息互动,使观众的想法和意见得以及时传递,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的功能。

陕西电视台《都市热线》栏目就经常通过和热心观众的电话连线,获取民生新闻线索,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的典型。其中的“小民话题”更是具有超强互动性的栏目,主持人以辩论的形式从正反两方面解读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为生活在都市中的普通老百姓提供了表达意见的平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不同

社会新闻的报道题材具体包括以下八种:“1.及时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2.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3.报道有典型意义的恋爱、婚姻、家庭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4.介绍有一定影响的民事、刑事案件;5.报道天灾人祸及特殊条件的气象、交通等关于人们出行的资讯;6.反映社会知名人物的活动和相应文化动态;7.介绍具有文化价值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民俗;8.报道能够增长见识或有一定娱乐价值的珍闻、趣闻等。”[4]

在新华社播发的《12道民生考题待解》中,总结了民生新闻的12大主要内容,这也可以看作是民生新闻常见的题材,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由此可见,虽然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都注重报道有关人民生活的新闻,但是在具体的选材上,其方向、角度和层次还是有极大的不同,民生新闻主要报道与人民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而社会新闻则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于批评假恶丑,赞扬真善美,以及报道一些珍闻趣事,供人们消遣娱乐。

2011年5月13日刊登在《新民晚报》民生新闻板块的新闻有九条,分别是:《上海“银行业客户投诉”出现反弹》、《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上午开幕》、《“摔伤”列旅游意外伤害第一位》、《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庆十周年》、《“旅游日”集散中心将推出14条线路》、《本市叶菜价格回升超一成》、《家电连锁大卖场涉足3C售后服务》、《英文版手绘明信片地图册即将发行》、《5月私车额度投放9000辆》。同日,刊登在社会新闻板块的新闻有七条,分别是:《网吧暗藏低俗视频当“卖点”》、《白玉路一简易房起火》、《轨交楼梯上架起衣架》、《小区内弥漫浓重燃气味》、《快递与保安口角缘何变成血案?》、《路口轿车撞倒摩托车》、《人行道上洗地毯,污水流向公交站》。从这些新闻标题中不难看出,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题材的差别,前者的所选的题材均为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对这些新闻的报道,使人们了解与自身有关的各类新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而后者所选择的报道题材,也无一例外地属于社会新闻常见的八种题材之中,如《网吧暗藏低俗视频当“卖点”》和《轨交楼梯上架起衣架》这两条新闻就是典型的以“抨击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和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为题材的报道,而《白玉路一简易房起火》和《路口轿车撞倒摩托车》这两条新闻则是属于以“天灾人祸”为题材的报道。可见,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报道题材上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

四、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报道角度不同

社会新闻是站在“他者”的角度审视新闻事件,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报道有关人与自然中的奇异现象的新闻,从而告知人们某件事情的发生。仍以《新民晚报》5月13日的社会新闻《网吧暗藏低俗视频当“卖点”》为例,这则新闻就是站在“他者”的角度审视发生在网吧中的这一不良事件,整篇报道客观记录了记者在收到一位知情人士提供的线索后,暗访该网吧的过程及其所见所闻,将事件的全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并证实了新闻线索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间未夹杂记者的任何情感因素,是客观记录新闻事件的典型。

而民生新闻是以“一种对普通老百姓感同身受和利益关切的姿态”进行报道的”,“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5]在《新民晚报》民生新闻板块刊登的《“摔伤”列旅游意外伤害第一位》这篇报道中,记者客观全面地介绍了旅游意外伤害的种类,以数据证实摔伤是发生最多的旅游意外伤害,分析造成意外伤害的原因,并在報道的最后指出“本市所有的旅游车辆已投保承运人责任险,一旦发生旅游交通事故,受理、赔付都较顺利。”这则报道处处体现出了民生的态度和情怀,在告知人们这一信息的同时,为人们的出行安全献计献策,帮助其解决问题,保障群众利益。

五、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不同

社会新闻致力于反应整个社会的各种态势,有正面报道,也有负面报道,新闻采写更加注重真实和鲜活。而民生新闻则更注重将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与本地区人民息息相关的事件作为采写的主要方面,更倾向于报道的本土化,以本地人民为中心,区别于负面新闻,将平民化视角作为采写新闻的第一要义。

《新民晚报》5月13日的九条民生新闻中,用“上海”或“本市”作为标题内容的新闻就占到三条,其余六条新闻标题中虽未直接提及新闻事件的发生地,但其所报道的内容也均与上海本地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联系,且大多是以人为中心进行报道,即使面对有一定负面性的新闻,也是本着关切的态度进行报道。因此,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对相关负面事件的报道与社会新闻中负面新闻报道抨击假恶丑的报道目的是完全不同的,且报道的本地化趋势明显。

六、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不同

社会新闻多出现在报纸上,尤其是晚报和都市报中,采写和报道社会新闻是众多都市报和晚报的重头戏。例如陕西的《华商报》、广州的《南方都市报》等都是以社会新闻见长。

相较于社会新闻而言,民生新闻多出现于电视中,这主要是因为民生新闻致力于快速倾听民声,为民答疑解难,需要通过电视这个相对于报纸而言,更加具有现场感的媒介来直接、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媒体作为连接政府与人民的纽带,必须积极地传上情,递下情。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开办就是为了给政府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政府了解民意,帮助人民理解政府。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叠,都追求新闻的可亲、可近、可信、可读和可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报道的角度、侧重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区别,将其混为一谈。

对于记者和编辑来说,如果不能正确区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将二者刊登在各自的板块之中,一方面,将不利于更高效地采写新闻,使记者和编辑的专业水平遭到质疑;另一方面,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人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有利于自身生活的各种信息,使人们在对新闻进行认知时,容易停留在浅表的事件叙述,不能挖掘出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有效信息,方便生活,保障权益。因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记者都必须正确区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做好相关报道,提高新闻质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2).

[3]韩泽.民生新闻小札[J].视听界,2004(28).

[4]林俐.社会新闻热的冷思考[J].新闻与写作,2006(14).

[5]聂远征.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J].新闻爱好者,2005(12).

推荐访问:民生 社会新闻 区别 新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