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斯大林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8 10:11:44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斯大林模式或称苏联模式的争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接二连三地出现以颂扬斯大林模式,进而否定改革开放的论调。其实,关于斯大林模式,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均作过不少否定的指示。因此,为了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更为了坚持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与局面,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欢迎广大作者和读者参与争鸣。

—— 编者

内容摘要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不少人简单地从客观因素去研究这个问题,而实际上,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从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上考察,其形成的原因是: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抛弃,结果是苏联向军事共产主义回归;工业化运动使斯大林模式扎了根;农业全盘集体化成为斯大林模式体现统制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30年代的“大清洗”是导致斯大林模式形成与巩固的一个重要因素;俄国长期实行专制制度,集权与扩张的历史传统,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斯大林个人品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最后,还应看到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是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根由。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 内容与特征 形成原因

作者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07)

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苏联剧变前,虽然经历次改革,但苏联基本上仍保持着斯大林模式。人们对这一模式形成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历史地、客观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利于人们对斯大林模式本质的认识。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或表述为斯大林——苏联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 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是来源于斯大林主义。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国有制条件下,支配生产资料的不是社会的人,劳动者并没有取得他们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支配生产资料的是党、国家和斯大林。

2. 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广泛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最后发展成斯大林个人集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斯大林搞的个人极权主义,“其要害是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1]

3. 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4. 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5. 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实际上是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1990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指出,斯大林时期的联邦制“就实质来说是单一制的国家制度的模式。”[2]苏联“这个国家一直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统治,民族和地方利益并不是考虑问题的原则”。“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治权……在苏联整个历史中,这理论只是一种幻想。”[3]

6. 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斯大林的扩张与霸权主义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旗号下进行的;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把他的社会主义观强加给别人,让别国接受,俯首听命;三是国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推行霸权主义最为有效,最稳妥的手段。

7. 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一些主要方面,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二、主要特点

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深入,对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变化,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它是社会主义的严重变形和扭曲。这里仅介绍一下苏联国内有关人士的看法。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4]有些学者把斯大林模式视为“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或“封建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但实质依然故我”。“归根到底,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的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5]

为了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苏联在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上,有的学者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廊,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贷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承认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在防止官僚机构为所欲为的条件下保持“坚强有力而灵活的”国家机关,人民对它的监督;考虑劳动者利益的多样性;实行生产者同公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不一定非通过国家不可,允许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民团体;劳动者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坚持不懈地扩大民主;在多民族国家条件下公正地解决民族问题。[6]

学者有关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的看法较为一致,或者说大同小异。《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

——在生产资料广泛、彻底公有化基础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最大的硬性集中;

——社会实践划一,不考虑地方条件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分散性以及精神、智力领域不可避免的、有益于发展的多元化;

——经济过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忽视价值规律;注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极力追求数量和有损于质量的标准(虽说质次仍以量大为好);

推荐访问:斯大林 是怎样 模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