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话语建构与对外传播研究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02 10:11:04

近年来,因西方大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霸凌主义,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当前,人类处在一个互联互通、相互依存的多极化世界,人类命运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紧密相连,经济全球化是必然选择。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西方国家主导的旧全球化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世界将进入一个新全球化时代,国家合作范式和条件需要作出相应调整。由于特朗普上任以来的一系列战略紧缩行动,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突出和具有决定性。”①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然而,由于对中国的战略防范和深刻不信任,再加上地缘政治利益冲突②及西方“国强必霸”的国家发展逻辑,西方大国肆意诋毁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正当国家行为,散布“新帝国主义论”“打桩者论”“锐实力论”③等“中国威胁论”,妄称中国推行“政治上的权威主义、经济上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国际关系上的新扩张主义”,④这些言论严重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认知和态度,也凸显出当前中国自身国际话语权不足的困境。鉴于此,习总书记在许多重大外交场合发表演讲,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全球治理理念和国家外交战略,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本研究拟从积极话语分析视角,通过考察演讲中的态度资源、语义特征及分布,探讨习總书记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通过讲好中国故事,阐明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展现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普世意义。

一、话语及积极话语分析

20世纪80年代末,“话语”(Discourse)概念正式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⑤受批评话语分析创始者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话语社会实践论,以及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话语权、话语建构论影响,这一领域的话语分析主要关注之一就是如何有效使用话语资源构建国家形象。作为社会实践,话语隐含着社会语境,话语塑造社会又由社会塑造。⑥这就意味着,话语研究不再只是对话语层面概念意义的关注,更关乎作为特定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语言表征,话语对现实、未来的构建如何干预主体的认知过程、影响认知结果。⑦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话语中的歧视、权力滥用等社会不公正现象,旨在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并使之透明化。⑧与之不同,积极话语分析主张以积极态度对待各种社会矛盾,提倡创建一个宽松、和解、共处的人类社会,为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其对话语建构性研究的积极态度,契合全球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马丁和怀特(Martin & White)提出的评价理论,是积极话语的核心分析工具。⑨评价理论从人际功能出发,关注说话者如何呈现对所谈话题赞同/不赞同、热衷/憎恨、称赞/批评的主观立场;如何进行特定的自我身份构建,如何为语篇构建情感和价值共享的理想受众群体,⑩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受众对事物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习总书记2017至2018年十篇外交演讲,自建共24985个字符的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方法和文本数据挖掘手段,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3.5.7的“词表”“索引”“文本查阅”“搭配”“词簇”等多种检索功能,获取相关数据。通过考察演讲高频主题词及其共现语境中的情感、判断和鉴赏三类态度资源的分布及语义倾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框架下,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方案的话语构建与对外传播。

三、结果与讨论

(一)高频话题词及态度资源分布分析

为获取足够数量的态度资源,充分了解中国对全球热点议题的态度、评价及应对措施,借助于“词表”功能,提取频次为50以上的高频话题词,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

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加快经济复苏、促进经济增长依然是当下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习总书记演讲中的8个高频话题词中,围绕经济增长的话题词高达6个之多,包括发展、合作、增长、经济、改革、贸易等,凸显了中国对全球经济复苏的高度关注。

进一步考察高频话题词发生语境中的态度资源分布发现,用于评价抽象实体结构,如发展、合作、增长等的鉴赏资源,在三类态度资源中使用最为广泛,共458频次,占比达45.1%,其次为判断资源占比33.7%,情感资源占比仅为21.2%;从语义倾向来看,88.1%的态度资源呈现积极语义,如图2所示。积极语义态度资源的高频使用有效构建了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应对各领域挑战的能力、勇气、信心和担当。高频话题及相关态度资源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国对全球热点议题的思考、判断和态度,以及习总书记如何以国际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方式,创新表达“亲诚惠容”“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以义为利”“见利思义”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展现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话语能力”指说话者概念的创新能力、议题的设置能力、对事实的说明能力、对规则的制定和把握能力、逻辑性和科学性上的说服能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被认同度等。11其中,概念的创新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国家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习总书记通过创新阐释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中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范畴、概念、策略等,有理有据地向国际社会传播应对全球挑战、化解各种风险的中国智慧,既符合中国全球战略发展需求,也有助于全球治理方案的优化改进。

(二)态度资源与中国全球治理理念话语构建分析

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包括鉴赏、判断和情感系统。鉴赏用于对抽象实体,如政策、计划、自然或人工制品等从反应、构成和估值三方面做出评价,可以看作是与心理过程相关的、人们观察看待事物的方式;判断系统主要从常规、才能、韧性、诚实和适当等维度评价人及行为;情感系统用来表达说话者对人及事物、事件的情感反应。习总书记正是通过各类态度资源实现中国特色全球治理理念的话语构建与传播,促进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

1. 鉴赏资源分布分析

反应、构成及估值三类鉴赏资源中,积极资源使用远多于消极资源,如图3所示。分析表明,尽管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风险挑战日益增多,但习总书记对未来依然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向全世界描述了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平等互利、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化、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的美好世界蓝图。

三类鉴赏资源中,估值资源使用最多,达256次,占比55.9%,其次为构成资源。这些资源大多用于表达习总书记对合作、发展、安全、增长、贸易等的社会价值、社会有益性以及发展模式的认知和判断。以发展、合作、经济、增长等前4个高频话题词为例,其语境中出现的大量估值资源,详细阐释了习总书记“可持续”“开放”“包容”“和平”“创新”“绿色”“低碳”“联动”的全球发展观,“开放”“互利”“双赢”“实效”的国际合作观,“共享”“可持续”“创新驱动型”“低碳”的经济增长观,如表1所示。

表1中的構成类资源则描述了中国对经济发展合作模式的认知和理念。分析表明,习总书记认为,发展应该是“经济”“基建”“工业”“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而合作则应该是“金砖”“南南”“地区”“中阿”“亚太”“一带一路”等“多边”“多区域”“全球”,涉及“经济”“贸易”“金融”“文化”“教育”“反腐”“安全”“能源”等多领域的合作。这一不分国家大小、强弱,多方、多领域的平等互利合作观,有力驳斥了西方所谓中国只注重经济全球化,抵制社会、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荒谬论调,也体现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以及“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中国传统义利观。12

除此之外,34次高频出现的鉴赏资源“相互”与“学习”(9)、“利益”(6)、“尊敬”(5)、“信任”(4)、“理解”(4)、“支持”(2)等构成词丛,清晰阐明了习总书记互学、互利、互尊、互信、互谅、互助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一理念得益于“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和为贵”的儒家政治思想。13习总书记以国际社会易于理解的语言,创新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将其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全球治理方案,传播并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普世价值。

说话人用语言评价事件时,是在邀请受众分享他的情感反应,或者至少希望受众把那种反应看成是适当的、有理由的。14当受众接受这种邀请时,双方就产生了情感共鸣。事实上,任何语言交际都具有主体性的特质,话语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自说自话的符号,而是表征自我、与受众构建情感价值共享的有力工具。因为受众对未知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往往处于开放状态,说话者一旦以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其对事物的认知判断,就会赢得受众认同。事实表明,习总书记提出的“兼顾自身发展和他国利益”的全球治理理念,已经产生积极的国际传播效应,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支持和赞扬。

2. 判断和情感资源分布分析

(1)判断资源

判断资源从社会期待、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方面,对人和行为做出肯定和否定的评价,包括“社会评判”和“社会制约”类。前者评价人的能力、韧性以及行为的常规性;后者从真实性和合适性判断人及行为是否道德、合法、可接受。在社会评判类资源中,以能力资源居多,大多为表示概念意义的过程动词如“应对”“取得进展”“贡献”“推进”“提升”等,以及名物化形式如“增长”“成就”“发展”“生态进步”“稳定”等,用于展现中国以及全球应对经济、生态、安全等多领域挑战的能力和阶段性成果;表达韧性的社会评判类资源“不懈的”“孜孜不倦的”“奋发的”“坚定不移”“勇敢的”等则体现了全球应对各领域挑战所应有的坚韧和决心。当今世界,各国面临一些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世界各国利益高度融合,呈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15习总书记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创新表达了“合则强,孤则弱”“单丝难成线,独木不成林”“天下一家”等中国传统价值,16深化发展了当代全球治理理论,为全人类应对新时期挑战指明了方向。

社会制约类资源如“正义”(17)、“公平”(13)、“平等”(7)、“承诺”(3)、“真诚”(3)等的高频使用,凸显了习总书记公平、公正、平等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17经济全球化应该“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18

(2)情感资源

情感资源用于评价人的心理情感、社会生态(如焦虑、自信等)、对所从事行业的意愿、成就感或挫折感。19演讲中的情感资源大多与中国(China)构成词丛,且呈现积极语义,如“愿意”(45)、“乐于”(9)、“齐心协力”(8)、“共同携手”(8)、“支持”(7)、“致力于”(5)、“拥护”(4)、“追随”(4)、“奉献”(3)、“为……奋斗”(2)等,表达了中国参与国际治理,承担大国责任,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积极情感,体现了习总书记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基本理念。

这些判断和情感资源所阐述的全球治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习总书记浓厚的世界主义情怀,蕴含着“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的儒家思想智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各种话语阐述的价值源泉,也是话语体系的灵魂,20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应始于具有统摄性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演讲所展示的勤劳、奋进的中华民族形象和公平公正、信守国际承诺的中国政府形象,无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可以说,习总书记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的伟大践行者和卓越贡献者。

四、结语

分析表明,习总书记通过使用大量积极语义的鉴赏和判断资源,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想和构建途径。这一全球治理的中国顶层设计,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这一方案契合全人类对公平公正、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永久和平世界的不懈追求,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在优化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具有建设性和影响力。

(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新闻语篇中转述话语的批评性分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BYY194)。

「注释」

①何亚飞:《中国将深刻影响全球化未来:特朗普内政和外交政策的预测》,价值中国网,http://.cn/a rticle_1887344341_707e96d502000bsg3.html,2018年6月29日。

⑤王啸:《国际话语权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⑥Norman Fairclough,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p.55.

⑦同⑤。

⑧康俊英、李风琴:《政治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批评性分析》,《外语研究》2018年第3期。

⑨J. R. Martin and P. R. R. White,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p.1.

⑩同⑨。

11张志洲:《和平崛起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战略》,《当代世界》2012年第7期。

12邢丽菊:《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

13邢丽菊:《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6期。

14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287页。

15韩庆祥:《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构建路径》,《人民日报》2017年4月14日,第8 版。

16同12。

17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第3 版。

18習近平:《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8年11月6日,第3 版。

19同⑨, p.49.

20同11。

推荐访问:建构 中国 治理 话语 对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