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我们的征途是大海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3-06-19 17:50:33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地球的东方,航海事业也开始起步。对于出海这事儿。中国人尤其热衷。在遥远的年代。他们怀着各种目的踏出了征服大海的脚步。

徐福东渡

大约7000年前,咱们中国人的祖先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商朝的甲骨文明确记载了水上活动,至周朝已有水战的记录。春秋时期,位于东南沿海的吴国使用的战船已经能达到长约19米,宽约3米,载90人的规模。战国晚期,环渤海地区的齐国、燕国都曾派方士出海远航。在古罗马确立地中海霸权的时期,东方的统一大帝国——秦,也开始了海上探索。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海巡,沿山东半岛,经过黄县、福山、成山头、烟台和琅琊等五个港口,还迁徙了上万户百姓以便建设琅琊港,可见他对海港的重视。

秦始皇渴望长生不老,于是派遣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之药。据《史记》记载,徐福是一名能访仙炼丹的方士,懂得航海知识,有出海航行的经验。秦始皇曾两次派他出海寻仙。第一次无功而返,徐福称是因为给神仙的礼物没带够。第二次出海,徐福帶足了三年的粮食,三千名童男童女,还有各种工匠、技师,以及谷物、种子、耕具、武器等等。这是出海吗?简直就是搬家啊!徐福这一去,果然没有回来……徐褔的行踪也成了千古之谜。有不少人认为,他到了今天的日本,而且在那里定居了。

徐福迷踪

徐福带着众多的童男童女和能人巧匠到底去了哪儿?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莫衷一是。现代学者孙光圻先生推断,徐福远航的路线大致为:环山东半岛由半岛南端的胶南到达半岛北端的蓬莱;横渡渤海海峡;沿辽东半岛外侧至鸭绿江口;沿朝鲜半岛海岸航行至半岛东南岸;渡对马海峡至日本北九州沿岸,进入濑户内海;止于和歌山新宫町熊野滩。

虽然战国时期已出现了司南等磁性仪器指示方向,但在风浪中航行时,这类仪器由于构造的原因难以真正起到导航作用。如果陆地上有标记,导航效果当然更好。打开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徐福所走的这条航线拥有较连续的陆标,易于实现船舶的导航和定位,因此徐福非常有可能是沿此航线行进的。

定位方法

据西汉时期的书籍《淮南子》记载,秦汉时期的人们已意识到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对于夜间确定方向的重要价值,并且形成了白天通过观测太阳定向、夜间通过观测北极星定向的导航方法。史书记载的西汉时期的书目中出现了大批关于海中占星的书籍名称,总数达到136卷,这些书可能是当时航海实践的天文手册。

汉代楼船

汉代的国力和航海探索力度都大大超过了秦代。根据史书记载,两汉时期我国与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都存在海上交通。西汉设楼船将军管理水军。水军的主战装备——“楼船”,是一种高10余丈(约20多米)的三层巨型船舶。而当时南方的航海船舶,船长也达到30米左右。除了船舶尺寸的扩大,汉代船舶还有了一些重要的技术进展。

第一是创造了水密分舱的布置形式,不仅增强了船体的横向强度,而且显著地提升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

第二是发明了新型的推进设备——橹。这是一种S形的长桨,布置在船尾,一端入水,一端由人力摇动,能持续地推动船舶前进。

第三是出现了专用的操纵设备——舵。船尾舵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由桨兼作操纵设备的低效控船方式。舵与风帆配合使用,能实现船舶的逆风航行。这项操纵技术为古代中国的船舶驶向远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汪大渊

汪大渊是元朝著名的航海家,被称为“东方的马可·波罗”。年少时他便游历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的泉州,从此萌芽了航海的理想。20岁时,他搭上远洋商船,从泉州出发,经过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再横渡地中海到北非摩洛哥,然后返回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横渡印度洋到达斯里兰卡,再经过菲律宾群岛回到泉州。四年的航海让他跑了半个地球,成了他一生难忘的经历。三年后,汪大渊第二次出航,依旧从泉州出发,经过南海诸岛,进入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莫桑比克海峡,最后返回泉州。

两次航海之后,汪大渊从航海家转型成了文学家,编写了《岛夷志略》,把航海中看到的各国社会现象、风土人情等记录成书。可贵的是汪大渊只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对传说什么的都不记载,所以说这本书中的记载相当靠谱,对历史和地理研究非常有价值。

汪大渊在书里写的异域风情很有意思。在《岛夷志略,罗婆斯》一章中他写道,这里的男女都长得奇奇怪怪的,衣服也穿得奇奇怪怪,用鸟羽遮身,住在洞穴里,还不知道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这里还有一种灰毛红嘴红腿的大鸟,听到人鼓掌就会跳舞;这里的山峰奇特,长着一种火焰般火红的树……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比欧洲人提前200年发现澳大利亚的“铁证”,但学术界目前并不认可这样的观点。

唐宋船舶

到了隋唐时期,船舶尺寸进一步加大。隋代水军的旗舰——“五牙”,设五层上层建筑,据说高达百余尺(约30米),可运载士兵800多人。唐太宗时期的远洋船舶形制更大,具有较大的运载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据9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记载,在波斯湾进行贸易活动的唐帝国远洋帆船因为体型实在过于庞大,甚至无法进入幼发拉底河口。

宋朝已经开始使用船坞造船修船,这比欧洲早了500年。宋代工匠已经会先造航模,再画出船图才施工造船。而欧洲在16世纪才出现简单的船图,落后中国三四百年呢。

船舶技术

大型船舶需要解决强度问题。钉榫(sun)连接技术是唐代造船师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宝”。船体构件利用木器的榫卯(mǎo)原理和铁钉进行连接;板缝处再使用桐油、石灰、麻丝填捻的办法予以密封,提升了船体的强度和密封性。这在其他地区仍在普遍使用缝合造船法的公元8-9世纪,无疑是世界领先的造船工艺。

榫卯是传统木工中将两个或多个构件进行连接的一种方式。榫卯连接的历史非常久远,连接的形式和花样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

明轮推进器

它发明于唐代中期,是 种类似于车轮的推进装置,装在船的两侧,在人力的驱动下拨水前进,比桨、橹等推进工具更先进。装载明轮推进装置的船舶在宋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数百年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明轮推进器在那段时期内也是最主要的推进装置。

推荐访问:征途 大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