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安顺屯堡建筑研究主题分析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04 15:30:33

摘 要:对安顺屯堡建筑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阐述安顺屯堡建筑研究的概况与特点、研究的主题与分类,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对策与展望。

关键词:屯堡;屯堡建筑;主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K9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062-03

关于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屯堡人、屯堡文化及其诸多文化事象更是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成果丰硕。但对于屯堡建筑的关注与研究是从本世纪初才开始,目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对屯堡建筑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希望对下一步建设屯堡地方特色文献资料库和“屯堡学”学科建构提供一点参考。

一、屯堡建筑研究的概况

黔中地区以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理念,造就了独特性、唯一性的安顺屯堡建筑。关于屯堡建筑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者已从简单介绍屯堡村寨、民居建筑走向建筑文化、美学价值、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性研究等各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屯堡建筑实体的研究,二是屯堡建筑文化的研究,三是关于屯堡建筑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二、屯堡建筑研究的主题与分类

(一)建筑实体的研究

屯堡建筑的实体研究主要是对屯堡村寨、聚落建筑群体的探讨,建筑物体形态特征、框架结构、空间布局、材料使用以及装饰手法等方面的研究。

1.聚落形态与空间布局

“聚落空间是一个民族群体为了生存需要,本能地或半自觉地形成的一个既表现亲自的倾向又被赋予人类文化特点的地缘式或血缘式的‘自组织’系统。”[1]31由于受到特定地域条件、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聚落建筑的空间意象、空间结构以及空间特征呈现出不同形态。

王海宁在对近30个贵州屯堡聚落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寻屯堡聚落形态的演化过程,认为文化传承、对抗冲突及文化融合是屯堡聚落空间演化的三个最主要作用机制。文逸琪通过对屯堡聚落在选址、营造、结构、朝向、居室布局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云山屯聚落建筑是传统聚落地域适应性的典范,是人、环境和文化融合的产物。[2]彭璟、陈婧、丁洋从安顺屯堡建筑的边界与街巷、组团与合院及公共空间三种聚落空间形态入手,探讨了安顺屯堡聚落独特的地域景观特征。[3]200杜佳、华晨、余压芳在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进行整体形态变化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聚落传统空间特征,通过量化解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空间形态及其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屯堡聚落空间历史演变的机制和内外部影响因素。[4]47

2.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

“材料作为实体和空间的感知方式,形成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类情感的特定媒介,其自身隐含着与人类心理对应的情感信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5]周红、洛燕妮透过安顺本寨的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阐述了本寨屯堡建筑是聚落实体与心理安全的双重防御体系下的防御文化特征。[6]92王子鹏、马晶琼从建筑技术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安顺屯堡建筑营造技术的历史、营造的规划、建筑材料的选择、营造工序和工匠分工、营造过程中的地方风俗与禁忌。[7]185周红、文逸琪从安顺云山屯建筑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其“四峰·一街·一平坝”的空间形态特征,“一主街·四节点·三屯门·二城墙”的街巷结构特征,总结出云山屯堡群内不同建筑类型的建构技术与造型特点。[8]71黄丹、张爱萍从屯堡聚落建筑就地取材、调整居住模式、主动适应地理环境三个方面讨论了屯堡建筑密切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达到了尊重自然和驾驭生存环境的目的。[9]108

3.功能与装饰

汪永平、王盈等人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对屯堡聚落建筑从外部空间、内部结构及建筑单体三个层面分析归纳其防御性功能特点。[10]157单军、罗建平对安顺屯堡建筑进行历时性的梳理,从选址、空间形态、营造技术等因素进行剖析,归纳出屯堡建筑网络防御体系的功能与文化特质。[11]16郎维宏、黄榜泉介绍了垂花门、木雕窗、石地漏等屯堡民居的装饰构件,并分析了其装饰价值。[12]274潘桂芳认为屯堡建筑经历了由军事功能到文化认同功能,再到旅游功能的功能变迁。[13]7

(二)文化层面的研究

“村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科学研究等价值体系”。[14]

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和民族形成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信息。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不仅是物质空间时代生活方式的投射,也是其社会经济、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趣味、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的地理空间折射。

1.历史文化价值

沈逸菲通过建筑学从屯堡建筑的外部特色、典型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的构造技术、造型特征、装饰特色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了安顺屯堡民居建筑的基本特征,更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屯堡民居建筑物体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文化传承和文化内涵。[15]彭丽莉,龙彬从屯堡及屯堡人的起源、历史背景、文化特征、风俗习惯及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屯堡建筑文化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典范。[16]47于斌、文逸琪等通过对屯堡聚落的田野调研和文献查阅,分析其自然、人文与社会环境特征,将屯堡聚落地域文化总结为喀斯特文化、軍事防御文化、江南移民文化、传统汉族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17]73

2.民俗民风价值

耿虹从民俗物质与精神双层次剖析屯堡聚落的公共空间特色,论述其公共空间是民俗民间活动的载体以及公共空间特征背后的民俗民风。[18]221何谦、陈登文等人认为屯堡建筑上的垂花门、木雕窗、木刻对联、石地漏等精美的图式纹样传承江南文化意蕴、蕴涵了儒家、道家、佛家及屯堡民俗等文化内涵。[19]2潘闻丞对屯堡民居建筑的布局、石木雕刻装饰的文化象征内容、隐喻意义进行了阐释。[20]83

3.美学价值

候云鹏、刘育晖、尚磊将屯堡聚落景观建筑按照功能划分为三类,即民居、公共建筑和防御性建筑,并通过这三类建筑的布局与功能、形式与装饰探讨屯堡聚落景观建筑的文化与美学价值。[21]128丁宁从屯堡建筑的选址、布局、石木为主的建筑材料等方面阐述了屯堡建筑具有的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认为其石木建筑及其雕刻图案表达了汉族文化的内涵与审美追求。[22]13

(三)保護与开发研究

在聚落景观保护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屯堡聚落景观实体与文化实体的整体保护形式。王欣、余军透过建筑学和建筑工程技术的视野,遵循地域文化突出性,经济适宜性,技术标准化与简易推广化,危旧房改造与整治水平相结合的四原则,提出了绝对保护区与控制区两种保护模式。[23]10洪梅、叶如海从旅游开发与保护的角度,分析了天龙屯堡街巷的现状,从微观设计和宏观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措施。[24]59谭徐明、王英华、朱云枫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鲍屯水利工程的规划、工程体系的运行原理、建筑特点及鲍屯水利所具有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美学与建筑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利用的保护措施。[25]189刘建浩通过全球文化趋同对地域文化的冲击、社会缺乏保护共识、旅游与保护的矛盾及原住民是生活困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对屯堡建筑进行保护与发展的策略。[26]140

三、屯堡建筑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屯堡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彰显屯堡文化独特性的重要表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因此对屯堡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综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对屯堡建筑研究的方法和视角拓宽,研究的内容由偏重宏观的描述概括,或聚焦典型屯堡聚落开始深入到屯堡建筑机理、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开发与保护之上。表现出多学科融合、跨文化研究的态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论文、专著数量少。屯堡建筑研究已开始受到研究者特别是建筑专业的研究者们的重视,但研究成果数量偏少,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就更少。所以,在今后的屯堡建筑研究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增强合作意识,拓展研究思路,能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提升。

(二)研究或偏重屯堡建筑的宏观概述,或聚焦典型聚落,对普遍性研究不够。表现出重复研究、成果有同质化现象存在。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扩大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范围,走出现有研究要素单一的局面,更加系统性的挖掘屯堡建筑深层次的演变机制。

(三)跨学科研究与比较研究成果单薄。屯堡建筑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屯堡建筑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建筑学、旅游学、地理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各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跨学科研究体系,对屯堡建筑的比较研究还很少,这些都是有待研究者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对于屯堡建筑装饰在设计中的运用论述较少,对于屯堡建筑装饰元素的开发利用、装饰工艺的研究很少,几乎没有对屯堡建筑工匠艺人或传承人的研究。这些都将是今后屯堡建筑研究需要深入的新课题。

注 释:

[1] 周真刚:《近二十年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聚落研究综述》,《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2] 文逸琪:《贵州安顺云山屯传统聚落的地域适应性研究》,湖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3] 彭璟、陈婧、丁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与建筑景观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2期。

[4] 杜佳、华晨、余压芳:《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研究——以黔中屯堡聚落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7年第2期。

[5] 陈文捷、黄荣娟、温丽玲:《国内古民居研究综述》,《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33期。

[6] 周红、骆燕妮:《贵州安顺本寨屯堡的防御文化特征研究》,《中国名城》,2016年第11期。

[7] 王子鹏、马晶琼:《安顺屯堡建筑营造技术与习俗》,《华中建筑》,2008年第9期。

[8] 周红、文逸琪:《江南军事移民文化背景下的石头城堡研究——以贵州安顺云山屯为例》,《中国名城》,2015年第12期。

[9] 黄丹、张爱萍:《顺驭自然——黔中屯堡岩石民居的环境适应解读》,《城市建筑》,2014年第19期。

[10] 魏皎、汪永平、王盈:《贵州安顺屯堡聚落防御性分析》,《华中建筑》,2010年3期。

[11] 单军、罗建平:《防御性建筑的地域性应答——以安顺屯堡为例》,《建筑学报》,2011年第11期。

[12] 郎维宏、黄榜泉:《垂花门·木雕窗·石地漏——屯堡民居装饰初探》,《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3] 潘桂芳:《论屯堡建筑功能的变迁》,《安顺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4] 吕晶、蓝祧彪、黄佳:《国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广西城镇建设》,2012年第4期。

[15] 沈逸菲:《黔中安顺屯堡民居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6] 彭丽莉、龙彬:《贵州屯堡民居文化内涵浅析》,《南方建筑》,2006年第1期。

[17] 于斌、文逸琪:《安顺屯堡聚落的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特征研究》,《中国名城》,2017年第2期。

[18] 耿虹:《自然适应与人文坚守——独特的安顺屯堡聚落文化与建筑景观》,《华中建筑》,2009年第5期。

[19] 何谦、陈登文:《屯堡建筑木雕的文化背景探析》,《安顺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20] 潘闻丞:《屯堡民居石木结构建筑的艺术象征》,《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第3期。

[21] 侯云鹏、刘育晖、尚磊:《石头写成的史书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景观建筑》,《室内设计与装修》,2016年8月。

[22] 丁宁:《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美与时代(上)》,2011年第11期。

[23] 王欣、余军:《屯堡建筑群落的技术性保护研究》,《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4] 陈洪梅、叶如海:《基于旅游开发的天龙屯堡街巷空间保护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12年第10期。

[25] 谭徐明、王英华、朱云枫:《贵州鲍屯古代乡村水利工程研究》,《工程研究-跨学工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年第2期。

[26] 刘建浩:《石头与木头的对话、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贵州屯堡建筑景观特色保护研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责任编辑:王作新

推荐访问:安顺 建筑 分析 主题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