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关于黔北地域美术的保护与研究

党建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05 09:50:33

>摘要:

黔北,今所指为贵州省遵义市所辖二区二市十县范围。今黔北地域范围变化较复杂,对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艺术相应的研究也较少,深入程度远远不够。该地区的美术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亦保留着中原文化传统,极具保护与研究价值。

黔北,今所指为贵州省遵义市所辖二区二市十县范围。

今黔北地域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荒的穷乡僻壤。对该地区的文化艺术研究很少,深入程度远远不够。实际上,该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习惯与中原文化互相补充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价值。

一、地域范围

今黔北地域的历史归属,屡经变迁,有时并无明确的边界,但其大体轮廓,相关史志亦有清楚的记载。

春秋时期,分别为鳖国(今中部7区、县)、鳛国(今西部习水县周围)、蜀国东南境(今西部两市)、巴国南境(今东北三县)及牂牁国北境(今东南角一县)。战国时为大夜郎国之组成部分[1]。

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今黔北大部地区隶属巴郡。汉代先后归属犍为郡、牂牁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名称变动频繁。隋代分属牂牁郡(今中部)、巴东郡(今东北部)、泸川郡(今西部)、明阳郡(今东部)[2]。

唐代分属黔州、思州、费州、夷州、播州、溱州、南州、牂州、泸州。其中之播州相当于今中部两区三县之范围。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罗荣率师入播州平乱,受封世袭其地,为土官统治之开始。传至五世,为南诏所逐。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带兵入播逐南诏,遂世有其地,并不断向四周拓展。由唐僖宗乾符三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876-1600年),杨氏世袭29代,统治长达725年,播州唐、宋时为羁縻州,元、明时为土司[3]。

杨氏第十二世杨轸于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将播州治所迁至穆家川(今红花岗区湘江),此为遵义老城,成为黔北行政中心之始[4]。第十七世杨汉英时,播州版图已达最大范围,成为西南最大的土司:北含今重庆之綦江、南川、彭水等地,西括赤水河流域的今仁怀、习水、赤水,东达今余庆及铜仁地区的沿河,南至今黔南、黔东南的凯里、黄平、麻江、福泉及贵阳的开阳等地[5]。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战争,剿平了反叛朝廷的杨氏第二十九代杨应龙,次年实行改土归流,将播州分设遵义、平越二军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裁去了“军民”二字)。遵义军民府辖四县一州: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含今仁怀、赤水二市及习水县)及真安州(清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更名正安州,含今正安、道真二县),属四川省。平越军民府领一州三县:黄平州及瓮安县、余庆县、湄潭县,属贵州省。另设龙泉县(今凤冈)属贵州省石阡府[6]。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将遵义府及其所辖四县一州由四川划归贵州,遵义府由“川东南”成为“黔北”。遵义府的范围即今遵义市中、西部的十县(区、市)[7]。

今黔北所指的遵义市辖两区、两市、十县(含两自治县):红花岗区,汇川区;仁怀市,赤水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今黔北地域的文化发展状况不同于贵州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在清雍正以前一直属四川军民府,经济较为发达,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较多,在美术发展上既有羁縻州特色,又受到中原经制州文化艺术的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二、遗存现状

由于年代久远、人事变迁等种种原因,今黔北地域境内的文化美术遗存状况堪忧。以宋代古墓为例,今黔北地域现在已发现记录有据可查的宋代古墓57座,但大多破坏严重,除了历代盗墓所带来的破坏以外,之前的管理上不够重视、疏于保护也是原因之一。有的墓葬露天开敞,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石雕的墓葬建筑部件随意堆放,与垃圾为伍,随时可能成为新的建筑材料,失去历史意义。保护的欠缺使研究失去对象,而研究的缺失无法唤起有效的保护意识。

即使仅仅为了保护已发现和未发现的历史遗存,对这些墓葬、石雕、木刻以及书画等艺术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研究透、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不仅可为追寻历史脉络找到实物印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场所,去感叹折服于璀璨的历史文明。

三、保护与研究

极为可喜的是,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逐渐重视历史遗存的保护与相关资料的保存,加大了对于今黔北地域文化美术的整理与研究力度,使这一古老地域文化美术的发展繁荣再次灿烂可期。

1983年5月编印的《遵义县文物志》、1984年4月编印的《遵义地区文物志》等文物方志,记载了当时留存下来的文物遗迹之状貌,是研究今黔北地域美术遗存不可或缺的资料。书中记载的一些墓葬、遗迹等,在地质变化和城市开发中已不可见,而文字记载即成为了可得的有力依据。

遵义市文化局与杨粲墓博物馆于2002年合编的内部资料《古播遗踪》一书,对治理今黔北地域长达725年的杨氏家族墓葬作了一个简要梳理,重点介绍了杨粲墓的墓室状况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杨粲墓的研究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杨粲为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土官,其墓中保留有精美的石刻艺术,研究价值较高。

遵义市民宗局于2006年开展了一次贵州民间美术遗产调查的活动,将分散于各县(区、市)的民族民间美术简要情况作了调查,并准备出版相关书籍。该调查提供了部分美术品的材质及相关尺寸数据等基础性内容。

2008年5月编印的《遵义县木雕石刻碑文拓片》作为遵义县文史资料辑录,对于县境内的诸多雕刻品作了图像留存,以最大限度留存文物资料,对于地方美术研究非常可贵。2009年编印的《遵义傩文化集粹》、2010年编印的《遵义市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作品集》、2011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仁怀书画藏品集》等,也都为研究今黔北地域美术历史与发展状况提供了相应资料。2011年6月编印的《遵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图集》,对今黔北地域文物留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查遗补漏作用,将之前未发现与未记录的诸多历史文物遗存记录保留下来,为进一步研究今黔北地域美术历史与探讨未来发展,积累了更为丰富与全面的资料。

四、结论

今黔北地域在历史上虽然范围多变化,但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一直没有间断地发生着。这些民族间的融合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与美术,这是我们充分认识和了解当时当地民族状况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中原艺术的影响下表现出的民族融合艺术形式,促成了该地域的美术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具研究价值。

保护与研究,为延展与开发提供资料与基础。保护好历史遗迹,研究透文化脉络,就能更好地延展艺术影响,带动地方旅游与经济开发。因此,今黔北地域的美术作为一个尚待挖掘的文化宝库,是值得引起研究者关注与期待的。

【注释】

[1][2][3]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地区志·行政建置志、自然地理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2

[4]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土官[Z].内部资料,1986:955

[5]遵义市政协宣教文卫委员会.海龙屯烟云录·播州版图[C].内部资料, 2001: 149-150

[6][7]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地区志·行政建置志、自然地理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推荐访问:地域 美术 保护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