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农村示范点”,调研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05 10:11:47

摘要: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康加村的实地调研情况,对该村村民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农业外部创造增收条件、发展现代化农业、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使村民实现增收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增收;途径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1)-02-0058-03

在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朝着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改善发展条件,为农民生产经营致富提供机会,是乡村党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湘乡市的康加村作为市里的新农村示范点,在这方面成绩突出,值得调查总结,供其它地方借鉴。

一、基本情况

2009年,康加村被确定为湘乡市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全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属典型丘陵地带,耕地1407亩,其中水田1224亩,旱地183亩;有12个村民组,414户,总人口1405人,其中农业人口1394人;党员51名,4个党小组;在外乡镇务工半年以上的村民508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水利电力条件较好,拥有一个61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基本能满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水要求,并充分开发利用水面进行养鱼和钓鱼为主的休闲项目;农网整改已基本完成;地处湘乡、湘潭、韶山三市交界之处,交通便利,县道银白线穿村而过;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村内有一家家禽孵化厂,一个食用菌棚,一个集贸市场。驻村工作组和村支两委牵头,组织刘玉梅、余泽学等七农户成立了村养鸡专业合作社。工作组和村支两委拿出新农村建设费用的13000元来奖励养鸡专业合作社和养鸡大户,该协会采用“协会+农户”的模式,大规模发展土鸡散养,形成特色,打造品牌,走向市场。目前,养鸡专业合作社正彰显着其“传、帮、带”的作用。

开发自然资源、流转土地使用权,大力扶助500亩油茶林基地的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村民沈绍平、沈祖威租赁村林场及部分荒山计500亩山地30年的土地使用权,现经市国土局正式立项,500亩山地已全部开垦平整成型,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据有关专业人士估计,油茶林成活三年将挂果,6年后该基地年纯利在20万元以上,收益期至少60年,还可使部分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二、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借力“新农村示范点”效应,政府加大该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切实用好了中央用于扩大内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中的民生资金投入,大大改善其基础设施、提升宜居环境,解决了部分村民就近就业,遏制“空心村”现象的出现,并为村民持续增收提升硬件条件。

2009-2010年,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后盾单位的支持下,驻村工作组及村支两委科学规划,带领全村村民大力开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该村水利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按照规划,贯彻“一事一议”、“一塘一议”、“谁受益,谁出钱”、专项资金与自筹资金配套的原则开展水利建设。2009年,全村投入91000元用于整修塘坝、水渠混泥土防渗衬砌。2010年康加村的小农水利建设项目,又投入246696元进行水渠混泥土防渗衬砌3080米,投入58800元进行3个病险山塘的加固。

农网整改已基本完成。该村于2010年争取到湘潭市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两个原有变电站的加容,并新增一个变电站,村民投入仅需8000元。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若顺利完成可大大缓解村民的用电压力,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硬化道路,便民出行。在5.4公里村道、1.5公里组道进行了水泥硬化的基础上,今年争取到了3公里的指标,经验收合格,国家配套补助一半费用,受益村民自筹其余资金。

新建服务场地。投资37万元新建了一栋410多平方米的村部综合大楼,配套修好村部地坪、围墙、大门及文化宣传长廊。

新建公共卫生设施,在村主道及人口密集地段新建了5个垃圾池。

医疗、教育资源的投入倾斜。农村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贫乏,与城市教育发展存在差距。市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投入10万元用于村小学的整修。并且为推动该村公共医疗协调发展,市相关部门又投入4万元,支持村卫生室的修葺。

2.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树立典型,评选了一批科技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涉足的产业包括:油茶种植、家禽孵化、菌类养殖、黑山羊养殖。这些产业绿色环保,产品深受市场青睐。村支两委在驻村工作组的引领下,聘请科协、林业局、畜牧局的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多次在村开展专题讲课,组织广大村民学习,让这些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使更多的村民了解油茶的栽培技术、家禽养殖技术,解决村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加强联系,发展劳务经济,提高该村村民的非农收入。在农闲之时,组织本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参加龙洞镇镇政府每季度举办的月嫂培训班。该培训班的学员在参加了学习,并通过专业技能考试之后,输送到长沙等地就业。月工资可达3500元/月,并且极具市场竞争力。组织部分头脑活络、社会网络较广的村民参加镇政府组织的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新农村经纪人培训,转活该村资源。

三、 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生产经营与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这几年来在工作组督导下,该村村支两委带领村民,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对水库渠系重新修葺,并配套整修塘坝,使农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有了根本保证;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也使得该村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宜居条件大大提升。

2.村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

该村农民收入增长迅速,传统种植业收入占主导地位。2009年,村民人均收入6480元/年,同比增长27.2%。粮食产量收入2850元/年,占村民总收入的44.0%。其余收入为农闲之时村民在就近地区务工所得和占总人数36.2%的村民常年在外务工所得。

3.农村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社会治安良好

2010年10月16日,康加村老年协会成立之时,市人民医院派出了义诊医疗队给老年人免费检查的和谐医患交融画面温暖着在场老人们的心,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了党的关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该村成立的农家书屋,修建的文化宣传长廊,都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管理,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2010年10月底,康加村因其良好的社会风尚,被评选为湘潭市“科普示范村”、“科普惠农服务站”。

4.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康加村在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农民增收存在压力,生产发展水平有待加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产业化链条还未建立;在社会管理方面,该村整体规划有待完善,资源尚未得到完全、有效开发等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并逐步得到妥善解决。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如下:

一是“通货膨胀”及“谷贱伤农”。国外新一轮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加大了我国的通胀预期。10月份CPI涨幅创25个月来新高,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涨幅比9月份扩大了0.1个百分点.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396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89亿元,增长16.8%[1]。有人会认为棉花、糖、绿豆、大蒜等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农民将是最大的受益者,然而村民在农技服务站等机构购买农产品的肥料、除草、农药、人工等成本增加。农产品涨价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炒家”。游资的炒作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消费,还可能加剧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进一步退高通胀预期,加大了政府调控物价的难度。更重要的是,高涨的物价还可能导致农民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导致“谷贱伤农”式的严重后果。

二是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对农民增收影响大。金融危机爆发后,沿海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受严重冲击,开始停产、裁员、倒闭,这使得大量农民工不得不回流农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急剧减少。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乏力,直至影响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是村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村民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过重、创业意识不够强,对依靠农业生产的延伸和其他产业发展推动自身收入水平提高的认识不够,对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明晰的认识,部分村民仅依靠简单的农业生产获取收益。这些原因都导致农民增收难。

四、康加村村民实现增收的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后蕴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如:人力资源的回流,资金要素的回流,物质要素的回流;城市产业升级必然导致传统农业向农村转移。农村的许多地方还没有认识到要素回流和产业转移的契机,若转变思想观念,抢抓政策机遇,创新思路举措,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才能在经济逆势之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弯道超车”。

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一是整治农村土地。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保障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是从内部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之举。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资金与技术要素向农村转移,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和优化利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大战略,也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

二是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农业实用技术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经营性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该村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较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科技贡献率差距大。该村评选出了一批科技示范户,成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被评为科普示范村,这在该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传、帮、带”的科技辐射和典型示范作用。政府可通过进一步制定制度,引导各方面的力量,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农村创业行动,加速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工程,推动农产品交换信息系统建设。

三是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推广农村高效管理模式,如超级稻推广的成功模式,即“公司+合作社+服务站+农户” [2]。推动大中型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开发,引进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农业知名品牌公司,利用其品种优势和技术优势,负责品种筛选和农药、肥料的选购与超级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实现盈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人脉优势和市场优势,推广超级稻品种及肥料和农药,开展规模经营,解决购买生产资料和销售环节单打独斗现状,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服务站的作用是代表合作社与农户签订超级稻推广协议,服务站通过推广超级稻,做农技服务,其自身也可获得稳定的客户。农户利用其农地入股合作社,可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并能分享销售、加工等更多产业链条上的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实现农民增收。

相关机构可通过引导农民之间相互学习,开办适合的农民实用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学校[3],加强农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普及,建立农村科技推广和知识普及的制度体系和资助体系,建立当地籍贯的人才为家乡服务的常规化渠道,为农民提高自身经营素质创造条件。

2.创造农业外部增收条件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对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明显,他们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该村在本乡镇以外地区务工半年以上的劳动力占该村农业人口的36.4%。而户籍制度及与其配套的城市劳动就业制度、城市偏向的社会保障制度、排他性的城市福利体制以及这些制度改革滞后是造成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制度性因素。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候鸟式”流动问题,农村劳动力按照季节、经济周期甚至政策周期在城乡之间处于钟摆式循环流动状态,而不是定居下来,这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

一是提升外出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农民增收难,与其长期以来小农社会形成的一些落后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稳定就业是农民工的基本需求,促进就业的关键是提高其就业能力,而素质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当前,首先要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培训考核及资金监管办法,规范农民工技能培训;其次,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整合培训资源,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二是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可通过分类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对有一技之长、有启动资金、有志于发展农业或自主创业的,免费培训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协调支持规模经营或自主创业;对已流转承包地而无地可种的,优先安排就业岗位。

三是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农民工政策服务体系。以市场为载体、职业介绍、劳动力培训为重点,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市、县、乡的职业介绍体系;引导和发展民间培训机构,规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服务行为;进一步完善劳动事务代理等“一站式”服务,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就业服务;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公平合理的农民工报酬、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机制[4]。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对农民工社会作用的基本定位,我们必须公平对待农民工,构建合理的农民工工资报酬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就业制度、平等的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和开放的社会保障制度[5],让农民工合理分享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基本渠道。

3.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是指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连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农户和企业之间或由固定合同联结,或由合作社负责收购、加工、销售,并给农户返还利润。同时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就近就业的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向集约精细的乡村度假型转变,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种形式。现代农业需要以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蔬菜、油料、水果、生猪、家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

有人说,现代农业要大规模、高效率,靠一家一户难以实现,家庭经营已经落伍了。一些地方鼓励大公司、大老板直接下乡种田,有的甚至违背农民意愿,靠行政手段搞土地流转,规模倒是迅速扩大了,效率短时间内也提高了,但被挤出土地的农民出路在哪里?对企业来说,与其直接进入生产环节,与农民争土地、争利益,不如提供充分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与农民共享利益,共担风险。事实上,农业的规模,不单是指土地规模,也可以是服务规模。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也能形成规模,带来效益。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家庭经营方式的转变明确回答: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4.建立完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引导农民联合参与竞争,抱团抵御危机[6]。政府要重点引导农民建立并参与各类农民协会、行业协会、互助小组等,形成一致的对外联系渠道,并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集体话语权。鼓励农民之间开展合法借贷和有价交换,相互取长补短,共度暂时的难关。

引导农民主动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引导农民更主动地应对金融危机和增收难等问题,包括调整种养殖结构,生产高附加值农副产品,结合各种优势条件发展非农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扩内需政策的实施,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都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在这个后国家金融危机时代,康加村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若抓住这个发展契机,改善发展条件,多措并举,将在“经济转弯期”,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主要数据.10月份生产消费平稳增长[N].北京:人民日报,2010.11.12.A11版.

[2]谷兴荣,姚启明.农村新技术推广的风险共担模式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9.

[3]刘元春,孙立.农村内需与经济增长:基于农民福利视角[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黎慈.金融危机下反思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农民工返乡潮引发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

[5]蔡昉.有效推进农村改革,化解金融危机影响[J].农村经营管理.2009.

[6]魏后凯.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 4) : 30- 38.

责任编辑:刘皓

推荐访问:新农村 调研 示范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