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20 10:20:07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第一个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其原意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从物质流动的方向论述,对上述两种模式可以作这样的描述:前一种是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单向线型开放式经济的增长模式;后一种则是按照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和原料”闭环反馈式循环流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先后于2005年10月、2007年12月分两批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园区、城市的出现,强有力地影响带动一大批省(市)、中等城市从自身实际出发。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结合,筛选确定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其数量之多,波及领域之广,大大超出想象。

依据27个省(市)、6个中等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情况,以及对一批典型案例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过程的分析,我国循环经济初步彰显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一、试点对象的选择突破了厂界、地界,从实际出发,点面结合,普遍在企业、企业(或园区)间、社会三个层面展开,遵循完善、延伸或创建新的产业链条的原则,探索构建多层面的循环经济实现形式

这一特点在老工业基地省(市)以及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表现明显。早在2002年6月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并按“3+1”模式(即大中小循环+资源再生产业)在全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所谓大循环是指社会、中循环是指园区、小循环是指单个企业。山西省为充分发挥试点单位“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作用,在企业、行业、园区、社会、区域5个层面组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重点建立和完善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对上述领域的综合挖潜、纵向拓展、厂际合作、企业聚集等延伸产业链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完善加以推广。山东省决定用3年时间培育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同区、30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厦门市循环经济试点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两种模式,一是转变生产环节模式,二是转变消费环节模式;构建三个核心系统,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构架,涉及机械、化工、电子三大支柱产业,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水、能源和固体废弃物利用系统,三是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人居环境、绿色建筑和生态保障系统。近几年来在废弃物资源化、水的梯级利用、生态型农业等领域,从大中小三个层次探索实践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一批不同类型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

二、试点普遍以先进适用技术作为实施方案的支撑核心,探索中的新型发展模式普遍包含有利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内容

这一特点从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制定实施方案起,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广泛坚持。

在全国10个重点行业,包括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矿产资源采选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石油和化学工业、造纸工业、发酵工业、皮革工业中,经过科学筛选和专家论证,共计提出195项循环经济支持技术,并对每项技术进行了技术类型分类,注明应用企业等可靠依据,便于各地试点企业选择使用时考查。江苏省在组织指导试点工作中,大力倡导新技术开发。在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材料等领域通过结合试点进行技术攻关,近两年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用于260多个项目,其中工业余热余压利用项目61个、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项目65项、废弃物资源化75项。

由于在试点示范中普遍有先进适用技术支撑,在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形成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实际效果。辽宁省大连市,在两年前提出把大连市建设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发展循环经济模范城市后,制定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2007年与上年相比较,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1.7%。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13.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1.5%、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由75%上升79%。江苏、浙江、山东是列入国家和省(市)两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数量最多的三个省。在2008年7月16日国家公布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中,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均大于全国平均数,在不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地区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这三个省排在前10名之内。这个进步虽然不能全归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但是不可否认与把节能减排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作为试点主要对象而认真开展工作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各地试点企业中,还有许多直接反映为生产成本降低、利润增加的生动事例。

三、各级政府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调控作用。集中体现在具有前瞻性的“四个主动”上,同时极力倡导对探索模式不设任何框框,在试点实践中自然形成

2005年7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27个省(市)、自治区和6个中等城市的地方政府,在调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中,一是主动研究提出加快发展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主动制定统揽协词全局的发展循环经济规划:三是主动成立由省(市)长负总责的工作机构,建立多个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合办公会制度:四是主动建立加强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等相关基本制度政策、法律法规,设立专项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山西省政府基于特定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布局,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三个重要阶段:试点起步阶段(2008—2010年);重点突破阶段(2011—2012年);全面推进阶段(2013—2020年),并于2006年下发《山西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政府在2006年2月制定《浙江省“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总体规划》之后,又编制“节能和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等五个工业循环经济专项规划。还组织制定了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工业示范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绿色社区的标准,以及循环经济的资源效率标准、能源效率标准、废弃物排放标准等,以及监管办法。贵州省贵阳市2002年3月做出了将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

决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科学规划,点上突破,制度规范,全民参与”工作思路,4月成立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工作机构市循环经济办公室。11月颁布实施《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2006年成立了贵阳市循环经济研究院,为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专家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循环经济技术方面的难题。

四、试点中初步形成的循环经济模式,形式多种多样,适用性很强,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双赢的效果

经过在几千家企业、数百个园区(社区)、一批省(市)和中等城市,以及市(州)县等大范围开展试点示范,初步形成了切合企业、产业、地区和城镇实际的多种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多为大小循环圈相结合形式。如具有产业衔接紧密、产品关联度强特点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系统,在60多个省级以上政府批准的化工园中探索实践形成一批多个循环圈的发展模式。上海化学工业区结合自身实际,构建成企业自身、园区内部及园区周边三个循环圈,实现了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互供和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园区万元产值能耗1.2吨标准煤、水耗33吨,分别只相当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1/2、1/5,与企业自建公用工程相比,能耗下降30%,投资成本降低近半。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按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在完善原有的3条产业链基础上,又开展了生态电业、油煤盐“三化合一”、钛白粉清洁生产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6个产业链内部和产业链之间建立了良性共生关系,产生了占总产值14%的经济效益。整个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实现了统一资源的整合,主要产品成本降低30%—50%,每年可新增效益22570万元,对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40%。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单位。试点探索实践中构筑了产业链大循环与内部过程小循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大循环的两个产业链在完成产品深加工同时实现了生产过程排放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小循环则是构筑技术与管理、企业与社会结合的主体循环体系。大小循环的有机结合。实现全过程少投入、资源充分利用、排放物最小化、无害化。陕西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行者,一直注重产业的接续和弥补,资源综合利用。近两年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循环型农业模式初见成效,以沼气化建设为纽带,以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为重点,抓好畜牧业以及优势蔬菜瓜果业的升级改造,提升农产品品质和资源利用水平,示范区内循环型工业体系初步完善。为完善和接续园区的产业链,实现产业的耦合链接,采取了针对性的产业扶持和引进措施,从而完善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提高对产业的支撑配套能力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庆市在三个重点工业园区试点中,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生产、生活区域、环保生态管理一体化”的要求进行项目招商、园区管理和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按照“再循环”原则,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作用,把循环经济试点在工业企业、农村取得阶段性成果的8种产业链模式开始推广和运作。其中有热电—烧碱—电石—PVC树脂—水泥产业链模式,“煤—电—粉煤灰—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链模式,“玉米—淀粉—谷氨酸—植物蛋白粉—生物发酵”产业链模式等。近两年在全国一些地区开始形成了多种、多层次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使这些地区传统的“生食食物链”单线型农业开始向“生食食物链”与“腐屑食物链”对等开发的综合农业转化,使农业产业链由“单向单环式”向“单向多环式”、“多向多环式”与“多向循环式”转变,由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变。出现了“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猪—沼—菜(粮)”循环农业模式,“牛—粪—菌—沼—肥”循环农业模式:“林—草—牧—菌—肥”循环农业模式,“猪—沼—藕—鱼”循环农业模式等。根据每种模式侧重点略有区别进行归结,大体上可划分为9大类型:即能源驱动型、种植型、环保型、生态农业型、节水型、产业化型、都市农业型、多层面型、高新技术型。

据北京市统计资料介绍,发展循环经济在节能减排上反映的成果是,2007年与上年相比较,万元GDP能耗下降5.1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降低3.22%、13.82%,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已达到246天,占全年天数的67.4%;城八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郊区达到47%。全国火力发电厂烟尘排放量近七年(2001—2007年)中逐年增加,由最初年份排放3.22百万吨增至2006年的3.7百万吨。从2007年开始下降,在放电量比上年增加0.33万亿千瓦时的情况下,烟尘排放减少0.2百万吨。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也是在2006年达到近七年最高峰,2007年出现了下降的拐点,比上年下降4.66%。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工作建设中重点之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从2005年4月就开始着手做“建立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准备工作,2006年2月完成了我国《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从此有了考核、审议、监督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和通过,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确立了六大制度,使循环经济发展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

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在各方面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充分证明转变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循环经济模式,这是国情使然,也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使然。

(作者: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

(本文责任编辑 赵 端)

推荐访问:主要特点 当前我国 经济发展 循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