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巧用化学史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20 10:22:17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本文以高中化学选修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分课例为例,对化学史料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了探析。

1 巧用化学史。将孤立的概念连续化

在化学史上,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有着丰富的问题情境素材。这些化学知识是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知识被补充、完善、发展或更新,成为后人探索、发现真理的阶梯和借鉴。

案例1:选修3《物质性质与结构》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德谟克利特等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能量最低原理、Pauling不相容原理。

以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为背景切入课题。追寻科学发展的轨迹,让学生感悟到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一个由“实验事实”到“理论模型”,再经历新的“实验事实”到新的“理论模型”,不断发现、不断修正,逐渐深入接近真理的过程。化学史真实地记录了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原理和理论的艰辛过程。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启发价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2 巧用化学史,将重要的原理工业化

发展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先驱们不断探索、创造和发明的历史,科学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化学知识进步完善的进程。

案例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氯碱工业”教学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由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的生产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工业之一。中国的氯碱工业历史上主要采用隔膜法、水银法和离子膜交换法等三种生产工艺。三种方法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电解原理。在氯碱工业历史的轨迹中,沿着化工工程师辛苦的足迹一步一步探究着氯碱工业的最佳制法。最早使用的隔膜就是用水泥多微孔材料制成的,因此其透过性差,不能连续操作,而后改用一种由石棉纤维制成的多孔渗透性的隔膜,其性能优于前者。用隔膜法电解食盐水法生产的碱液比较稀,其中含有较多未电解的NaCl,需要经过分离、浓缩,才能得到较高浓度的NaOH溶液。而且细微石棉纤维吸入人的肺内有损健康。离子膜交换法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具有选择透过的特性,以达到浓缩、脱盐、净化,提纯等目的。离子膜交换法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3 巧用化学史,将重要的方法应用化

化学史有着丰富的实验情境素材,可以利用其中的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案例3: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糖类”教学

传统李比希法测定了葡萄糖的组成:称量18.0g葡萄糖晶体,在燃烧炉中加热,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使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CaCl2和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气体全部被吸收。测得两瓶分别增重10.8g和26.4g。又测得该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由此可推断该化合物的组成。随着人们对葡萄糖的深入研究,E.H.费歇尔确定了糖的异构现象和化学性质,并合成出葡萄糖,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而现代分析方法可通过红外图谱、核磁共振图谱来研究葡萄糖的结构和物质。

教材中葡萄糖一节的篇幅较小。在教学中沿着分析葡萄糖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历史轨迹,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官能团的性质、科学探究进行有效的整合。激发学生从历史文化和科学的角度认识葡萄糖的兴趣。这种结合化学史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体会探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史料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开发利用好这一珍贵的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合理的有效整合,在把握教材内涵的前提下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体现“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观念。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钊,王伟群等,体验科学家的思维历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的教学设计和实践[J].化学教学,2007,4.

[2]闫梦醒,为学生构建神奇的化学史与化学美的世界[J].化学教育2008.1.

推荐访问:巧用 化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