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斯温伯恩对恶的存在的“塑灵论”解释述评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1-07-27 10:32:02

【摘 要】 “恶的存在”作为“上帝存在”的反驳,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西方神学家和哲学家。为此,西方宗教哲学家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以“神正论”为代表。而在斯温伯恩的解释中,上帝的恶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善。上帝总是全知全能的,这样就和传统基督教的教义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也在文章的论述中克服了“神正论”的矛盾。

【关键词】 斯温伯恩;“塑灵论”;恶;自由;上帝;述评

一、背景:“塑灵论”的发展脉络

“恶的存在”一直是西方“犹太-基督教-伊斯兰”传统的神学的一大困扰,伊壁鸠鲁早在希腊化时期就对此做了一番论证:前提是:上帝是全善的;上帝是全能的;恶是存在的。其一,如果神不愿阻止恶,他就是恶的(与前提1冲突);其二,如果神不能阻止恶,他就不是全能的(与前提2冲突);其三,如果神愿意且能阻止恶,恶从何来(与前提3冲突)。在宗教哲学家看来,这三个命题都是必然为真的,但是却又不能同时为真。为此,他们通过修改上帝属性(如本文涉及的希克和斯温伯恩的“塑灵论”),否定罪恶实体存在(奥古斯丁和普罗提诺的“自由意志论”——恶是善的缺乏),否定上帝属性(怀特海和格里芬的“过程神正论”)来达到使三个真命题共存的结果。这些通过修改作为前提的命题的内涵来达到调和这三个命题之间的矛盾,以及为“恶的存在”并非不能与“全善全能上帝的存在”共存的问题的辩护,在历史上就被称为“神正论”。

“恶”在基督教教义的历史上来源于“原罪”,由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被贬出伊甸园后而获得的一种人性中不可磨灭的罪性。最初的意思是与永生、幸福等相对的死亡、疾病、劳苦等含义,此后又引出了“救赎”等理论。但是后世的基督教哲学家觉得这样的理解过于狭隘,因此从传统仅仅对“恶”的内涵的强调,转而提供一种宽泛的外延。由此恶就被分为两类:一种是自然的恶,一种是道德的恶。针对不同的恶,对于上帝正义的质疑也分两种:一是由于自然法则为上帝所创,为何他不创造一个无灾难的自然环境;二是既然上帝是全善的,为什么他创造的人会有邪恶的人性?这种对于上帝正义的质疑直接与“上帝是全善、全能的”这样的信仰和必然为真的命题冲突,从而引起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恐慌。神正论正是由此产生的。它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在漫长的基督教发展史中经历了普罗提诺、爱伦纽、奥古斯丁的古典形态,阿奎那、加尔文和路德到莱布尼茨从分歧到总结的近代发展,最后到了奥斯顿、斯温伯恩等当代形态。尽管每个时代的理论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为调和上帝和恶之间的矛盾,维护上帝至善和全能的形象而努力。“塑灵论”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其通过对上帝属性的修改来论证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塑造灵魂的场所,从而帮助人们从有限的个体上升到绝对的善和永恒的存在。

希腊化时期的教父,爱伦纽(Irenaeus)是“塑灵论”的首先提出者。借《旧约·创世纪》一章26节对于“上帝形象”的重新释义,爱伦纽认为上帝造人之初并没有创造出人类共有的种质,而是指神要按照他的想象,在漫长历史中不断塑造人的灵魂,从“有限”向“无限”发展,因此人类始祖的纯洁善良仅仅指的是具备向上帝规定目标前进的潜质,而恶也是人类精神和道德进化的必经阶段。当代宗教哲学家希克(John·Hick)又借回应休谟《自然宗教对话录》中批评的契机,将“塑灵论”以现在形态再次表达出来,并进一步解释自然之恶:世界的价值不在于特定时间内的快乐或痛苦量,而在于它多大程度上适合成灵目的。这种理论结合了英国诗人约翰·克兹的“成灵谷”比喻,并被斯温伯恩进一步深入阐述和系统构建起来。

二、斯温伯恩对“塑灵论”的进一步发展

在《恶的问题》(“The Problem Of Evil”)一文中,斯温伯恩(Richard·Swinburne)详细阐述了他在“塑灵论”上“精致化”后的表达。在这篇文章中斯温伯恩试图表明上帝可以被理解为是为了某些特定的善(只能通过“恶”来达到的“善”)而允许恶的发生。他进一步论证到好的自由选择不仅仅是自在的善,而是为灵魂塑造提供了机会;并且灵魂的塑造不仅仅是针对那些经历了这一痛苦的个体,也是为其他做出好的自由选择的人们提供了机会。

首先,他提出传统基督教神学对恶的问题论证的前提,上帝是全善、全知、全能和绝对自由的。斯温伯恩将这种全能和全知定义在逻辑可能之下,否则就不能达到。这样对上帝属性的修改就为下面的论证提供了铺垫。

接着他又对恶的存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如果仅仅是外在的“恶”,比如感官上的,那么上帝一定就不会允许其存在。但如今恶的确存在着,那么“恶”一定有其他的内涵。斯温伯恩借看牙医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论述,他说,通过上牙科去拔烂牙这样的痛苦是为了达到有一口健康牙齿这样更大的“善”。因此“恶”显然不仅仅是可以被去掉的,它的存在的依据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善。通过这样,斯温伯恩将“恶”的界限也划清楚了,为下面的四个条件的提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四个条件是:第一,恶是上帝可以凭借的逻辑上唯一的来获得善的途径;第二,上帝使善发生并存在了,由此也为人类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权利;第三,上帝有使得恶发生的权利;第四,善和恶两者本身必须以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存在着。总而言之,斯温伯恩认为通过上帝允许使某些与其全善的属性相一致的恶发生,可以达到获得更大的善的结果。

后面的论证主要基于这四个条件中的前三个条件进行(第四个条件是为了调和前三个条件),斯温伯恩在基于爱伦纽和希克的相对粗糙的“塑灵论”的基础上,通过融入逻辑性来达到系统论述的目的,同时也有自己的发展:

首先,必须解释一下斯温伯恩的“塑灵论”的含义。斯温伯恩指出,善的自由选择不仅本身是善的,其造成的人格塑造的后果也是善的。每一次善的自由选择都可以让下一次更容易地作出善的选择,并且由此逐渐增强人的善的意志和减少恶的欲望,使得行善成为一种习惯。文中,斯温伯恩借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们通过公正的行为而变得公正,通过明智的行为而变得明智,通过做勇敢的行为而变得勇敢。”来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让我们拥有选择人格塑造的自由是一个大的善,但是实现这一点也同样让我们有人格堕落(恶)的风险。还有就是某些特别有价值的自由选择在只有在作为恶的回应时,才可以实现, 比如承受困难的勇敢。

不同于其他版本的“塑灵论”,斯温伯恩强调了上帝拥有恶的权利的必要性。这一点与条件1是相一致的。正是由于斯温伯恩规定了只有通过恶这唯一的一条途径才可以达到更大的善,才可以塑造灵魂;而上帝必然是要人们塑造更大的善的(后文会论证),因此恶在上帝手中就成了达到善的必要工具。这一点在逻辑的整合上被斯温伯恩放到了作为整个“塑灵论”论证的基础,即四个条件之中。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后面的论证得到维护。

斯温伯恩“塑灵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们在此拥有善的自由意志,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或者不选择承受别人遭受的痛苦来达到自我的灵魂的发展,从而达到全人类的灵魂的发展。传统的“塑灵论”往往注重于整体的善通过恶来获得,以及个体的善通过自身的恶来获得,但是往往难以解决那些没有任何过错而遭到灾难的人,他们的恶不能提供给他们自身灵魂塑造的机会的矛盾。这一点在斯温伯恩的理论中获得了一个解释。在斯温伯恩看来,上帝使得善发生,并且由此提供给人们以自由选择权利(条件2),为此,尽管那些创造恶而失去生命的人本身没有获得灵魂塑造的机会,但是针对上帝宏伟的视角来看,他为人类的灵魂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落实到个体上,则是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承受或者不承受这种外在的痛苦,来获得自身的灵魂的提升,来达到“永恒的存在”的程度。斯温伯恩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从主观上来讲,正如父母有权让孩子为他人受苦,上帝也有权利让人们受苦(条件3),比如为了培养长子的责任心,而让幼子面临危险,从而激发长子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这里是一个影射,影射上帝赋予人们权利,也有权利让人们受苦。因为上帝要同时对很多人负责,因此不可能为了一个人而包庇另外一个人;同时由于上帝赋予了人们以一切能力,因此上帝也是有权利来剥夺这些权利使得人们遭受罪恶的。但是总的来说,上帝都是为了人类好,都是希望人类能够通过这样的选择后,能使得灵魂成善,促进人类向更高的境界迈进。而从客观层面来说,就是这种恶对他人有用的情况。斯温伯恩以自愿和不自愿两种情况进行论证。在自愿帮助他人的角度上来看,如让罪犯帮助残疾人,把一些产业转移到不发达的国家帮助其经济发展等都是有用的恶促进了他人的善;而从不自愿的角度看,如为国捐躯的士兵,也同样是为促进他人的灵魂而提供了大善。

从整体上来讲,斯温伯恩试图证明,上帝的恶是促进获得了更大的善。他以疾病为例子做类比论证。疾病的不断出现往往是自然进程的结果,人类因为疾病的出现在历史上遭受过很多次重大的打击。但是人类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善,比如人类的免疫力增强了,人类的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人类在学会面对困难时必须要有的智慧和团结,以及提升了他们的勇气和胆量。但是最重要的是,人们在诸如疾病这类自然的恶的面前,灵魂得到了发展,品质得到了提升,文明因此而发展,也更加接近上帝创造人类并且发展人类灵魂的目的和计划。在文中,斯温伯恩试图指出,上帝是仁慈的,也是智慧的。他试图通过让人们参与到他的对人类整体灵魂的塑造,无论对个体来说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来达到分享他的权力,同时也让人们有更大的视角去面对和克服自己的生活的困境。在斯温伯恩的眼中,上帝总是全知全能的,这样就和传统基督教的教义不会产生冲突,同时也在文章的论述中克服了“神正论”的矛盾。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斯温伯恩看似完整的论证,即基于四个先决条件而得出“塑灵论”在逻辑上的融贯性,在其前提条件1中出现了薄弱环节,即恶是上帝可以凭借的逻辑上唯一的来获得善的途径。这里的唯一性是斯温伯恩人为加上去的,他在文章中没有对此进行有关的解释。但是读者很快会反驳此前提,基于这样的一个条件,即世界本然是恶的,上帝是直接赋予善的。这样就出现了第二条,“善被上帝直接赋予”,而不是“上帝通过恶来达到更大的善”。当然,由于本文只是斯温伯恩一本书中的一篇文章,不能排除在其他地方对此作出解释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M.Y.Stewart.邢滔滔编译.宗教哲学经典选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Richard·Swinburne.The Problem Of Evil[A].选自M.Y.Stewart.邢滔滔编译.宗教哲学经典选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John·Hick.The Soul Making Defense[A].选自M.Y.Stewart.邢滔滔编译.宗教哲学经典选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伯恩 述评 解释 塑灵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