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试论构建高校多元化,“资助育人”与“精神解困”长效机制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2-02-22 10:06:00

摘 要 当前高校多元化资助体系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即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还须多方位满足贫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经济困难造成的“精神困难”确实也已对部分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威胁,在做好贫困生 “物质解困”的同时,着力做好 “精神解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积极探索构建科学而完善的多元化“资助育人”与“精神解困”长效机制,构建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强化资助工作育人功能,还要延伸助困内涵,着力开展 “精神解困”工作。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资助 育人 精神解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目前高校的资助形式多样,涵盖了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众多资助以贫困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效地资助和帮扶,并广泛吸收了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但在众多的经济资助中,多元化资助体系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即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还须多方位满足贫困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另外,经济困难造成的“精神困难”确实也已对部分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了威胁,由此可见,在做好贫困生 “物质解困”的同时,着力做好 “精神解困”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些情况,应积极探索构建科学而完善的多元化“资助育人”与“精神解困”长效机制,结合不同资助措施的优势,开展“资助育人”和“精神解困”相关活动,充分发挥资助体系的助学和育人功能,以此来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培养感恩自强的优秀学生。

1构建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强化资助工作育人功能

1.1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原则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根本职能,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也应紧紧围绕“育人功能”这个中心开展,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多年的资助工作实践,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资助政策体系也逐步完善,解决了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难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客观事实表明,不能简单地将资助工作视为一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手段,资助工作更应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高校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藉此让经济困难生树立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培养自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

另外,资助工作应紧密结合实际,以多元化奖助体系为依托,实施社会、学校、院系三个层次的资助工作网络,积极探索建立以“育人”为核心目标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还应根据各种资助体系的不同优势和特点,围绕学生个体进行优化配置,将资助工作与育人功能有效结合起来,不仅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务实作风的高素质人才。

1.2发挥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下的思政教育引导功能

高校期间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资助的无偿性,在学生经济困难之际,满足了学生的就学诉求,实现了教育公平,这无疑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可以说,这种不求回报的无偿资助,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也为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了有力抓手,通过借助资助工作的开展,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将与思政教育工作结合起来,融合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教育,以此让资助和育人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奖助资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

1.2.1发挥奖学金的奖优功能和激励功能

当前的奖学金旨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去,能够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很多奖学金级别较高,资助金额较大,如国家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高校在确保奖学金评定公平合理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奖学金在奖优和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以评比和表彰为契机,树立优秀模范,通过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学生,强化奖助体系的奖优功能和激励功能,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信念。

1.2.2发挥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的感恩与诚信教育功能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只有社会充满关爱,互帮互助,才能体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当前资助体系中的助学贷款和助学金,成为资助贫困生的重要生活保障,解决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的难题,这也是国家重视教育,关爱贫困生的充分体现,也必然能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极大震动,对于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助学贷款,应采取三个方面措施来保证感恩与诚信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详细解读助学贷款政策,强调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围绕助学贷款这笔资金,引导贷款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贷款,藉此进行理财教育。三是激励学生“以奖还贷”,即通过自身努力,争取获得较多的奖学金,以促进助学贷款良性循环。

1.2.3发挥勤工助学的实践教育作用

当前高校对于勤工助学岗位设置的主要目的以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为主,但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对缺乏,这对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帮助较小。因此,可以通过改革勤工助学制度,根据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性质、难易度和补贴高低划分,形成不同版块,设立相应门槛,引进竞争机制,以推动学生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高校还可对现有的勤工助学岗位进行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勤工助学岗位体系,积极推进学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等工作,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实践过程中树立帮困育人理念。同时应以学校大力发展学生创新创业为契机,推进贫困生资助创业孵化活动,让广大愿意创业的贫困生参与其中,藉此提供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团队协作,直接参与创业项目的申报与运作,获得一定报酬。这些措施,既促进了学校的教育管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与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效果。

2延伸助困内涵,着力开展 “精神解困”工作

2.1思想上重视

当前,许多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带来的“精神困难”已成为其健康成长的潜在威胁,这主要表现在:心理上自卑,交际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生活空间较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业困难;压力过大,易发心理疾病。因此,在建立完善的帮困助学体系的同时,关注贫困生的身心发展问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经济困难生的 “精神解困”,将“解困”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开展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开展重点考察。

2.2建立高校“资助育人”课程体系

在高校开设“资助育人”的相关课程,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可以让“资助育人”的功能发挥出最大成效,避免工作的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两课”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法制、诚信意识,将传统的诚信观与当前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凸显诚信教育的地位。

高校贫困生在学业、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等内在因素决定了教育方法应一视同仁、分类而教和开设针对性课程。面对各种各样的资助,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心理,对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集中辅导,可能容易产生歧视性负效应,加重心理负担。因此,可以按照问题的种类分为不同小班,例如大学学习方法的培训、交际能力的培训、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训等等,有针对性的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2.3建立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在高校建立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吸纳贫困生的广泛参与,可让他们增强自信,并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价值,多一些对人生的理解,开拓视野,拓展胸怀。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担任组织管理工作,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助人为乐,做一个真正社会的人,而不是单个自我。另外,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融入感恩和励志教育,明确受资助学生的义务,力求把贫困生转变为社会公益活动的倡导者。

2.4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信息网络

在基层管理中,建立专门贫困生档案,从学院到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班团干部等,力求做到信息的畅通。通过及时了解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困难,做好针对性工作,帮其解决实际困难。可定期召开座谈会或通过网络沟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如果有些贫困生比较内向,不愿与别人敞开心扉,可以通过其朋友、网络沟通和单独谈心等形式,进行引导。只要在开展工作中从人性和人文关怀方面对学真诚关怀,且以高度的责任心,增强育人的意识,学生也会敞开心扉,将真实想法吐露。总之,在日常的管理和学生事务处理中,应时时处处关注、关爱贫困生,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信息畅通。

2.5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活动

首先,结合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好有心理困惑的贫困生的思想工作,并及时进行跟踪教育引导工作。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工作方式,以免加大学生心理压力。其次,多组织一些针对缓解贫困生精神压力的活动,如优秀学生自强不息方面的事迹介绍、报告会、演讲会等,以此增强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另外,从心理调研角度,还可做一些针对性工作,掌握贫困生这一群体在特定阶段的思想状况,对于群体性不良倾向,应做专项攻关和团体咨询,对于个别现象,须及时排查与个别谈心。现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开展的心理普查活动就很有意义,这为有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综上所述,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新形势的多元化“资助育人”与“精神解困”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不断优化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帮助贫困生,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成才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俊兰,郑冬芳.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4).

[2] 成珊.构建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强化资助育人功能——江苏大学资助育人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2012(7).

[3] 李香菊.对当前我国高校贫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前沿,2012(14).

[4] 岳蒙.高校学生资助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10(3).

[5] 刘永强,卜长安.浅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解困”[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2(1).

[6] 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7] 吴薇.发挥资助工作服务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厦门市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调研报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2).

推荐访问:解困 育人 资助 长效机制 多元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