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01 10:11:23

[摘要]艺术设计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设计施加影响,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教学 心理学 运用

[作者简介]王艳(1974- ),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江西 南昌 330000)汪萍燕(1972- ),江西广丰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90-02

艺术设计是以情感为表现宗旨的,它的教育成功与否始终离不开与教育者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必然联系。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活动是情感和心理的活动,艺术设计作品是情感和心理的产物,因此造就一个艺术家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造就一个具有健康创新能力的情感与心理的过程。

作为培养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身心发展的过程。艺术审美、思维方法、性格倾向、情感意志等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并影响以后发展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学层面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这也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下面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动机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发动和维持心理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们达到目的的主观原因。选择艺术设计学习的学生动机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学习动机来源于对艺术活动本身的浓厚兴趣,能够将兴趣升华为自觉的人生追求。所以,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表现为锲而不舍。第二,学习动机来源于其他需要或者来自外界的诱因。这类学生本身对艺术设计并无特别兴趣,只是因为考试、就业以及其他原因(如获得文凭)选择这个专业。他们在情况顺利时能够正常学习,但是遇到预期之外的困难时往往陷入困惑,丧失学习动力。

学生根据自身利益出发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专业发展行情和社会背景的教育,来纠正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必须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关键在于提供学习诱因。同样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诱因。第二,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第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有效进行奖惩。将学习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结果之后,可以看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第四,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机会。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具体学习目标时,要切实可行,使具有远景性的学习行为,能在具体情景中为一系列近景性动机所激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学习的乐趣,既能使学习动机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产生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又会对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性格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性格特征,犹如带上了有色眼镜,待人接物,一举一动,无不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这说明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着差别。影响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天因素、社会生活条件、高校教育模式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等。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素质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得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主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善于独立思考,才有利于实现个性鲜明的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而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就艺术设计而言,是设计者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不同性格的人只会有设计风格不同的区别,而不会产生优劣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分析,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尽可能地发扬其性格中好的方面,而努力避免其性格中消极的一方面。另外,教师也可以用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性格去影响学生。学生不但在教师身上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优秀的素质和品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性格培养不是要把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人,而是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应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摒弃过去那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要倡导学生自我设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改变教学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在课堂内,通过按类教学,尽力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在基础知识方面,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度增加可供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把学生限定在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探索并完善新时期的学分制,为学生创造宽松发展的环境,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张扬个性。大学应该是多元化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融会性。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三、认知和情感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人类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的产物。它具体指能使认识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它不仅寓于人类意识水平之上的认识活动中,同时也寓于某些非意识行为的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活动的参与。所谓情感,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对事物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的产生和强度是由个体的认知评价所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点,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应对能力,因此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学生来说,他在情感体验和表现上往往具有片面性、狭隘性,他的作品也不容易被社会所认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认知水平和加强他们的艺术情感体验就是教学中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发现,不仅靠人的感觉器官,而是用心和情感。也就是说,对美的感觉能力就是情感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靠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一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情感生活基础上的。在它的后面隐藏着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本质,包括他的信仰、人生观、生命质量以及他的文化素养、人生经历、道德观念等。因此才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见解。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培养,鼓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活阅历;另一方面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艺术情感应该是教师的应有素质。成功的情感教育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一切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理想的学术环境,激励学生萌发不断追求艺术表现的欲望。只有点燃学生的情感表现火焰,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贯彻,教师通过他的努力使学生完善审美情感,崇尚高尚的人格精神,其作品才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四、思维

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科学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人类与之相随的艺术及其创作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信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日新月异的社会流行趋势和千变万化的公众需求,都要求艺术设计者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是由于体制等原因,使得我们的教育经常忽视这个重要方面。作为艺术类教学,有必要正确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一个创造性思维往往对于各种意料之外然而意义重大的偶然事件往往十分敏感。一些西方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各种创造性思维过程通常具有某些共同次序特点。它们大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必须热情地收集资料,在这一阶段,激动、疑问、研究、困惑会时常影响情绪。第二,酝酿阶段。我们可能会放松一下转向其他事物,在这一阶段,隐喻思维会活跃起来,视觉形象将重新组合,酝酿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阶段,人们可能获得突发的不完整的顿悟。第三,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答案骤然出现,突如其来,人们知道这是等候已久的灵感,一种肯定和快乐的感觉渗透了整个身心,艺术家会匆匆画出草图。第四,核实和修正阶段。艺术家画出草图和最终的构思,这一阶段以展现新创作的形式而告终。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几个方面入手,着重进行引导。首先,要多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纵向思维的深入。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尽可能地扩展思维的广度,进行多方位的构思。在找到最合适的创意以后,再使用纵向思维深入论证,直至最终找到结论。其次,教育思维应该具有超前的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是以前或者现代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思维应该跳出“今天”的束缚,站在明天的角度来把握今天的知识,预测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得主动。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思维情境的把握和避免从众定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显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思维的深度和速度都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找出适合自己进行创意思维的最佳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用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学生,必须有意地去弱化从众定式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中与众不同的观念、设计构思、制作手法要加以鼓励引导,因为优秀的创造往往是别出心裁、特立独行的。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对于学生克服自身不足,突破原有的自我,开创思维的新境界很有帮助。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如果能够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运用到教学环节的各个层面上,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杰出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宏.浅谈艺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丁斌.艺术设计教育中非智力因素浅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3).

[3]粟丹倪,丘隶.关于开拓艺术创作形思维的几个思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推荐访问:浅谈 艺术设计 心理学 教学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