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史重点简析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2-03-29 10:19:59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复习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史时,一定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一、中国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中国政治文明经历了由法治取代人治、由公民取代臣民的发展历程。在古代经历了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近代以来,因列强侵略和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先进的中周人曾作了种种探索,主要是想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但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强化于宋元,到明清达到顶峰,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复合概念,专制主义主要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则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关系,强调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时两千余年,既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需要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周天子对此无能为力的局面给后世以深刻的历史教训。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法家理论为指导,借鉴商鞅变法成功实践,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最终消失,主要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求废除阻碍其发展的专制制度;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统治。同时,西方列强入侵和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封建社会前期,如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等。其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后期,如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不断强化的专制统治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2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演变:先秦之前以分封制为主;秦吸取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混战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设现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唐时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元朝在地方郡县制的基础上建立行省制度;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的问题。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作为地方行政制度有其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了积极作用,都对后世各朝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们也有不同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度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朝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三是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消极影响是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3 如何认识近代列强侵华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落后挨打的历史。西方列强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和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一方面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取大量侵略权益;另一方面,又扶持中国的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来维护其既得利益,中国因此逐步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侵华主要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北洋军阀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国民政府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封锁等基本史实。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民族心理等方面。概括来说,第一,列强侵华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困落后,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发展失去独立性,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中国人民遭受疯狂剥削和掠夺,中国政府背负着巨额的赔款和外债,中国近代社会日益贫困和落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列强侵华客观上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列强在侵华的同时,把西方的近代先进科技带进中国,西方的思想、文化、社会政治学说也随之传人中国,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列强侵华只是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工具,其主观动机并不是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因此,它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进步。相对于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其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无疑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国家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第三,列强侵

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民众的民族自卑心理、盲目仇外(排外)心理、盲目崇拜物质文明心理、全盘西化心理等,这些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中华民族。

4 如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一,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说,中国近现代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主要内容和目标,就是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和实施民主的政治制度。营造民主的政治生活。为此,中国的农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进行了不懈努力,最终在中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国近代史上虽然出现过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初步胜利后,抗战胜利后),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中国缺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加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百般阻挠和反对,以及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传统影响,从而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中国失之交臂。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了建立新型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经验。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在抗击日军的同时,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三三制”,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这就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三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的结果。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未全部解放,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因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不仅是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也是成功实现由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转变的基础。

第二,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国家性质、经济基础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决定的。从国家性质方面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新中国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经济基础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从代表阶级利益方面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因“文化大革命”而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听取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党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

第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相比较,虽然都属于代议制度的范畴,但有重大的区别:一是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二是经济基础和性质不同。前者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后者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虽声称“主权在民”,但不论采取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掌权,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与西方国家的阶级关系、政党制度、私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的工具。三是职权不同。前者是当今世界上最民主的制度,保障了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以及各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工作,充分发挥国家机构的职能作用,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后者总统(政府)、议会、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四是与选民关系不同。前者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选民或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说明了人民权力的至高无上;后者议员一经选出后,选民无权罢免,说明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和不彻底性。五是政党制度不同。前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多党合作制度;后者实行的是两党制或多党制,议员的选举、议会以及政府的组成、活动都受政党操纵。

二、世界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1 正确认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第一,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了顶峰。

第二,雅典民主政治辉煌一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首先,为应对激烈的竞争,防范外敌,争夺异邦的财富和奴隶,雅典统治者采取此种形式以集聚智慧与力量。其次,是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雅典三面环水,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公民出身多源自小农和小作坊主,且是军队的支柱,出身高等级的官吏必须重视他们的情绪和呼声。最后,希腊文明的成就还受益于许多客观条件:奴隶劳动、东方文化、地中海、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影响了希腊文明。

第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主权在民。主权在民这一特征体现在国家权力结构上是:①公民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③公民具有对官员和法律的实际控制权,他们通过法院实现这一权利,法院是属于全体公民的;④雅典公民“轮番为政”。雅典政治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不再受财富和门第的限制。二是重视权力制约。雅典的民主制实行严格的权力制约,这种权力制约主要是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的监督和制约。三是法律至上。雅典严格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雅典人视宪法为最高法律,神圣不可侵犯。四是公民意识,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由于任用官职不再受财产和门第的限制,人人皆可以为政,贵族和平民的对立状态终于消逝了,统一的公民集体形成了。

第四,雅典民主政治有着明显缺陷:一是少数男性参与,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外邦人不大可能成为公民;下层公民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城邦的政治生活。二是规定公民不得沦为奴隶,导致公民日益贪图享乐,四体不勤,还追随政客以图私利。总之,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因无法适应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被历史淘汰。

2 正确认识罗马法的演变与影响

第一,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一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锈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二是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它逐渐演变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被称为万民法。三是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二,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维系和稳定起了主要作用:①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②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③它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公民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帝国还建立了大量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但罗马法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奴隶被当做私有财产,没有任何权利,不能体现真正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深远:①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②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与胜利后制定的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中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在以罗马法的理论为基础制定法律文件的过程中,发展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等口号。③为西方法律和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不列颠法系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西方法律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等都继承和发扬了罗马法,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都源于罗马法。④罗马法对亚洲影响深远。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的民主,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3 近现代世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7世纪中期一19世纪初期,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通过早期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其主要表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和反复,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美国在独立战争中,颁布《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推翻了君主制度,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等法律性文件。维护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并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第二个阶段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其主要表现在: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基本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861—1865年,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主政治制度,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国,使德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1868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第三个阶段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出现了民主政治与专制统治的两条道路:一是以英、美、法三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化道路,它使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二是以俄、日、德等国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第四个阶段为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其主要表现为:美国通过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实现了经济危机的和平过渡,维护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为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德国和日本则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分别走上了法西斯专政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五个阶段为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改革与问题并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分别在德国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战犯。审判中,对德国法西斯制裁比较彻底。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采取包庇日本法西斯战犯的政策,导致一些日本法西斯分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二是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先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三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但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①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如麦卡锡主义的兴起。②社会危机加深,如毒品泛滥、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社会暴力等。③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如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重新抬头等。

4 正确认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

第一,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因各国的国情不同,其形成过程与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在英国为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使君主立宪制度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阁制、政党制等在这一时期的英国最先得到发展。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掀起多次议会改革运动,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与政权的权利,人民大众逐渐获得普选权。在美国为共和政体:北美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此后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联邦制和统一。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历程艰难:法国大革命中《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1870年,法国先后出现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直到1875年,法国共和政体才最终确立。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不同于英国:德意志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却体现出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第二,近代欧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有其历史进步性。主要表现为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以民主取代专制,以法治取代人治;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封建势力的复辟活动,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这给无产阶级提供了组织和训练革命队伍的机会,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

第三,近代欧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也有其局限性: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与实际脱节,广大人民群众并不能充分享受到真正的民主和自由权利。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强调全体公民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不平等,政治地位也不可能平等。因此,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没有“一般民主”,只有资产阶级的民主。也就是资产阶级的专政。

推荐访问:发展史 人类社会 政治文明 重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