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鲜活的事件,新深的观点,严密的论证

领导述职报告 时间:2022-04-04 10:10:48

由于时事类材料最能考查考生转换课内知识,就社会热点问题表达主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最能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考查考生综合信息与综合分析的能力,较能彰显考生文化修养等,故时事材料大受高考命题者青睐,高考作文备考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所谓“时事评论”,就是评时事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等;论就是说理、议论。评论就是以说理、议论的方式对社会生活中的鲜活而重大的时事进行评判和议论,以及时辩明真假是非,判断善恶美丑,从而正本清源,扬善惩恶,在思想与观念上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它要求既要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又要有精辟的剖析,同时还要有类似现象的联想深入,以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狭小空间。

此类试题材料关涉历史、人文、科技等社会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主题明确,却极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甚至在审题上也极易出现偏颇,故稍有不慎考生亦会偏题跑题。即便审题精准,观点正确,但在观点的新深与启迪性及论证的严密性等方面也不易驾驭,学生思维与立论的深度亦需要教师指引。它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与创新的能力,能超越纷繁杂乱的现象,透过看似支离破碎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敏锐捕捉到社会发展动态中的新思想,故亦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

“时事评论”的供料与形象类材料、故事类材料在审题、构思、立意上均有不同,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却又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但这其实是一个陷坑,“时事评论”写作不宜太注重政治化内容,宜多关注中国文化,关注语文本身,因为语文学科毕竟异于政治学科,它检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和思维方式的深度等。

笔者认为,“时事评论”类写作,总体上应遵循“鲜活的事件——新深的观点——严密的论证”的写作思路。

【试题类型及高分模板】

“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从试题所给的材料看,可分为两大类:

一、“话题讨论”型

【命题揭示】即题材围绕社会热点的某个话题,给出一组讨论,然后就此作文。如2010年全国卷Ⅱ作文材料是对世界读书日,网络有关“浅阅读”的讨论,命题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当然可以视为时事评论,即不对网络讨论本身进行评论,而是对时下兴起的“浅阅读”现象进行评论。

【技法点睛】话题类时事评论,要注意首先应从每一位会话者的言词中提炼关键词。从材料看,主要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者认为“浅阅读” 时髦,简单轻松、实用有趣,有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二者认为“浅阅读”像吃快餐,方便、好吃但无营养,积累不了知识,像失去了什么。究竟失去了什么,考生可各显神通。

由此,关于“浅阅读”的时评,我们可以从主张“深阅读”的角度出发提出如下分论点: “深阅读”是改善学生智力的有效武器;“深阅读”是形成自我精神财富的致胜法宝。

二、“见闻感受”型

(一)新闻事实+民意调查+感受

【命题揭示】这类题的材料是先给出一个新闻事实,接着给出相关的民意调查,这类题的重点在于谈出具体的感受,而且感受要能给人以较为深刻的启发。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材料是先给出了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给出的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然后给出《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最后指明,要求考生就“中国的这些变化”谈见闻与感受。

【技法点睛】命题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即中国崛起的关键点,从材料可以看出,给定的感受点有“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等,但这只是感受点,它为积累不同话题材料的考生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感受点选定之后,即应考虑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既要考虑感受点的新变化对中国百姓的影响,又要考虑中国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以“民生改善”为例,可拟出以下观点:(1)民生改善是社会进步的核心;(2)民生改善是立信之基;(3)民生所乐,改革之魂。

(二)新闻事实+新闻事实

【命题揭示】此类题型分别给出两个或几个相近或相反的新闻事实,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体验与感悟以某个话题作文。如2011年重庆卷,先给出香港大学没有上过大学的校工袁苏妹因44年如一日用心、用情为学生服务而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院士”、“香港大学之宝”等光荣称号的事例。材料二所述是重庆巫溪县乡村教师赵世术连续33年为学生辛勤付出而被评为2010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之一的故事。

【技法点睛】给新闻材料话题作文,写作面当然较宽,其中不排除时事评论。考生要擅于从不同的材料中看出相同点或相通点。校工袁苏妹和乡村教师赵世术都是普通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并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这一共性正是多项材料写作需要思考的重心。可以以材料中的人物来思考当代学生的精神追求。当今社会日趋逐利,价值追求的单一化与唯物质化都不是成功的旨归。如果考生能从两则材料的人物事迹中把握材料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则更能提升价值观,懂得坚守内心的真实与理性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观点可拟定为:(1)奉献可以成就内心的强大;(2)坚持可以完成心灵的夙愿;(3)积小德就是行大仁。

(三)新闻+访谈

【命题揭示】先给定一个新闻事实,然后给出一个与此相关的访谈。如2013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先给定一个尚先生手机落在出租车上失而复得的新闻事实,然后给出有关记者与拾者的一段访谈,要求就此作文。

【技法点睛】时事材料作文的审题与一般材料作文审题一样,首先要看清角度。失主与拾者是两个立意的角度。如从拾者一方分析,拾者的人格本身存在问题,即捡了物品不归还。但他看到尚先生手机中有关援助地震灾民的信息后,能自我良心发现,本质是善良的;第二个角度是失主尚先生,他是一个能爱心赈灾且在手机丢失后愿意出资换回手机的善良之人。从拾者与失主的任一角度都可拟出写作的议论点,但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要基于材料的整体。显然,这里如果简单从一方入手,极易偏题。细想一下,新闻与访谈作为一个整体,才能表达出更为完整清晰的意蕴。

由此,可以得出的观点有:(1)大爱大善是启迪心灵的良药;(2)无声的润泽是趋善的动因……

(四)一则新闻事实

【命题揭示】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新密市一企业工人张海超工作三年多后,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却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取得了去做正式鉴定的机会,但郑州职防所为其做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28岁的他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开胸验肺”,用一个人的无奈之举,揭穿了谎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技法点睛】张海超“开胸验肺”显露了我国安全监查机制的乏力,充分显露地方政府机构无视弱势群体利益的思想误区,同时也折射出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如何节能、降耗,提高环保,实现绿色增长?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则,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危是保证劳动者和企业利益双赢的最佳途径,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据此,可拟出以下观点:(1)以人为本才是根本;(2)民心所向,和谐之基。

【命题揭示】再如厦门外国语学校2014届高三第二次语文月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日前,义乌一土豪定亲,其庞大的定亲队伍亮瞎众人的双眼:18壮汉挑着18副红色喜庆担子,他们吃力而喜庆地走在定亲队伍的最前面,担子里装满金银首饰、烟酒、服装和日用品,最耀眼的就是满满两大担子百元现金,重达102公斤,彩礼总额达到8888888元。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技法点睛】此则材料明显指向婚姻的物质化,它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人们走向富裕之后如何安顿好自己的精神生活?由此,可以拟出以下几个论证点:(1)富而不贵非豪也;(2)莫苟活于精神的贫壤;(3)奢侈是心灵的贫瘠;(4)停下追求面子的脚步。

推荐访问:严密 鲜活 论证 观点 事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