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1962—2011年平远县极端气温事件分析

年终述职报告 时间:2023-07-09 11:20:28

摘要 利用平远县气象观测站1962—2011年的气温资料,重点分析了平远县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以及持续性。结果表明,近50年平远县极端高(低)温阈值分布呈单峰型;极端暖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极端冷事件除冷昼日数呈略微上升之外,其余呈下降趋势,且未来将持续现有趋势;平远县极端暖事件与年平均气温的呈正相关性,极端冷事件则呈负相关。

关键词 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广东平远;1962—2011年

中图分类号 P4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241-03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年以来的温度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全球平均气温已升高0.74 ℃,很可能自过去50年以来,大部分陆地地区发生冷昼、冷夜和冰冻的频率在减少,而暖昼和暖夜则变得更加频繁[1]。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近年来,不少气象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极端气温事件开展过研究[2-5]。为此,笔者利用平远县气象观测站1962—2011年的气温资料,对平远县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县极端气温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取平远县气象观测站1962—2011年的逐日最高(低)气温资料,根据百分位阈值法定义极端气温的阈值,采用相关系数、气候倾向率、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平远县近50年极端气度事件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1.1 极端气温事件的定义

本文分析极端气温的指标选取2种类型,一是基于原始观测数据和固定阈值的指数,包括冰冻日数、高温日数;二是基于百分位值的相对阈值,包括冷夜(昼)日数、暖夜(昼)日数,这个指数是以用测站1962—2011年的同日最高(低)气温的第90(10)百分位值作为极端高(低)温日的阈值[5-6]。具体定义见表1。

百分位值的计算采用Bonsal et al提出的方法,即如果某时间序列长度为n,将这n个值按升序排列x1,x2,…,xm,…xn,某个值小于或等于xn的概率为:

p=(m-0.31)/(n+0.38) (1)

式(1)中,m为xm的序号,n为序列值,此处n=50,即同日50年资料。第90百分位值是指p=90%所对应的的xm值。求解上式的m=45.6,取第90个百分位上的值为排序后x45(p=88.7%)和x46(p=90.7%)的线性插值;同理,第10个百分位上的值(m=5.3)为排序后x5(p=9.3%)和x6(p=11.3%)的线性插值[7]。

1.2 线性倾向估计

用yi表示样本量为x的某一变量,ti表示xi所对应的事件,建立yi与ti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i=a+bi(i=1,2,…,x)(2)

式(2)中,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a和b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系数b表示变量x随时间t的变化趋势,当b>0时,x表示随时间t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反之,x呈下降趋势[8]。趋势变化率方程为=b1,b1×10即表示气候倾向率,并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检验。

1.3 R/S分析法

R/S分析方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是赫斯特提出的一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是研究时间序列长程相关性的有力工具,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气候研究[9-11]。它在对时间序列长程相关(反相关)持续性(反持续性)的识别方面有独特优点。其分析法的主要原理为[12]:考虑一个时间序列{(ξ)τ},t=1,2,…,对于任意正整数τ≥1,定义均值序列:

(ξ)τ=ξ(τ) τ=1,2 (3)

累积离差为:

X(t,τ)=(ξ(u)-(ξ)τ) 1≤t≤τ (4)

极差为:

R(τ)=maxX(t,τ)-minX(t,τ) 1≤t≤τ τ=1,2(5)

标准差为:

S(τ)=(ξ(t)-(ξ)τ)2 τ=1,2(6)

若R(τ)/S(τ)≡R/S∝τH (7)

则该序列存在Hurst现象。

对式(7)去对数,有:

H∝ (8)

式(8)中,H称为Hurst指数,0

2 极端气温事件分析

2.1 极端气温阈值分布

通过对平远县1962—2011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都是以0.13 ℃/10年的速率在上升。其中极端最高气温最大值为39 ℃(1967年和2003年),比常年偏高2.5 ℃;最小值为35.6 ℃(1997年),比常年偏小1.9 ℃;极端最低气温的最小值为-4.2 ℃(1963年),较常年偏低3.2 ℃,最大值为2.4 ℃(1998年),较常年偏高3.4 ℃。

采用百分位阈值法,计算出平远县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第90百分位值和第10百分位值随时间分布(图1)。从图1可以看出,平远县高(低)温阈值分布呈单峰型:高阈值出现在7月和8月,低阈值出现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极端高温阈值在22~37 ℃,极端低温阈值在0~23 ℃。

2.2 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

2.2.1 暖指数。近50年来平远县年平均高温日数、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分别为26.4、34.7、34.9 d,但年际间波动大。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图2a),线性增加率分别为1.72、0.97、4.18 d/10年,其中暖昼日数上升趋势最为显著,与年份的相关性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各暖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图2b),20世纪70年代为低值期,21世纪以后明显增加。

2.2.2 冷指数。平远县年平均冰冻日数、冷夜日数、冷昼日数分别为2.8、35.2、35.9 d,冰冻日数和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分别为0.50、2.55 d/10年,而冷昼日数以0.1 d/10年的速率上升(图3a)。冷指数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频次较多,21世纪以后较少(图3b)。

2.3 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分析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暖指数事件更加频繁,为验证平远县平均气温升高对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分析了极端气温事件频次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从表2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与暖指数呈正相关,与冷指数则呈负相关。暖昼日数和暖夜日数相关性大于0.5,冷昼日数与年平均气温的负相关性也达到了-0.608,都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高温日、冷夜日、冰冻日与年平均气温的的相关性则相对没那么显著。这也说明随着年平均气温的上升,极端高温事件不断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则在减少。其中,暖夜日数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最好,达到0.659。

2.4 极端气温持续性分析

用R/S分析法对平远极端气温指标进行计算暖昼日数、暖夜日数、高温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冰冻日数极端气温事件频次H指数分别为:0.97、0.76、0.72、0.72、0.67、0.61。各指标Hurst值都介于0.5~1.0,具有Hurst现象,长期相关的特征表现为持续性,即未来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过去50年暖指标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预示着未来将继续增加,其中暖昼日数H指数达0.97,表明持续性更强;在冷指标中,冷夜日数和冰冻日数呈下降趋势,从H指数反映未来将继续下降,而冷昼日数则有增加趋势,且未来变化的持续性较冷昼日和冷夜日更强。

3 结语

1962—2011年平远县极端气温事件分析结果表明,平远县高(低)温阈值月分布呈单峰型,极端高温阈值在22~37 ℃,极端低温阈值0~23 ℃。平远县极端暖事件发生频次呈上升趋势,极端冷事件除冷昼日数呈略微上升之外,其余呈下降趋势。极端暖事件与年平均气温的呈正相关性,极端冷事件则呈负相关。平远县极端暖事件和冷事件发生频次H指数均在0.5~1.0,说明极端暖事件频次未来还会继续增加,而冷事件中,冷昼日未来将继续增加,冷夜日和冰冻日将继续下降。但结论的真实性还有待于序列延长后进一步证实。

4 参考文献

[1] IPCC.Summary of Policy 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 杨萍,刘伟东,王启光,等.近40年我国极端温度变化趋势和季节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10,21(1):29-35.

[3] 周云,钱忠华,何文平,等.我国夏季高温极值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应用气象学报,2011,22(2):145-150.

[4] 闫俊霞,张建峰,张春玲.1961—2008年华南地区极端温度变化趋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5):13879-13880.

[5] 周雅请,任国玉.中国大陆1956—2008年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4):405-417.

[6] 于淑秋.近50年我国日平均气温的气候变化[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6):787-793.

[7] 翟盘茂,潘晓华.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J].地理学报,2003(58):1-10.

[8]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43-47.

[9] 林学椿,余淑秋,唐利国.中国近百年温度序列[J].大气科学,1995,19(5):525-534.

[10] 周寅康,张捷,王腊春,等.长江下游地区近500年洪涝序列的R/S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7,6(2):78-84.

[11] 罗碧瑜,陈映强,贺汉清,等.梅州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J].气象科技,2008,36(3):289-292.

[12] 王乃昂,赵晶,高顺尉.东亚季风边缘区气候代用指标的分形比较及其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4):59-65.

推荐访问:平远县 气温 事件 分析

热门文章